APP下载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启示

2020-05-15陈会林

中小学校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部道德教育道德

□陈会林

二战后,日本能短期内摆脱战败国的阴霾,创造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其重要因素之一是国民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轨迹为主线,考察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改进与发展的足迹,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提出建议。

一、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变迁

1947年3月,日本发布《学校教育法》。根据该法第20条规定,文部省(2001年以后改为“文部科学省”)于当年首次制定并发布了《学习指导要领》(分小学、初中、高中三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小学、初中和高中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纲要,约每10年修订一次。目前为止,日本分别在1951年、1958年、1968年、1977年、1989年、1998年、2008年进行了全面修订。考察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轨迹,二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转换点:修身课的中止、道德教育时间的设置、《心灵笔记》的发布、道德教育的课程化。

(一)从修身课的终止到道德教育时间的设置

1945 年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处于盟军最高司令部(简称GHQ)的军事占领之下。1945年12月,GHQ以“植入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为由,下令终止了日本明治时期以来作为学校必修课的修身课。1947 年,日本在发布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新设了社会课作为替代课程,内容包含道德教育,同时融合了公民、地理、历史的教学内容。1951 年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继续开设社会课,同时强调道德教育不只是依托社会课,而是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领域。具体而言,是通过其他课程、特别教学活动、学校大型活动等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日本恢复主权国家地位后,1958 年,日本全面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从陶冶国民情操的必要性考虑,特别设置了作为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课时,每周1个学时,由年级主任承担讲授任务。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此间的教育政策侧重培养支撑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数理课程受到重视,作为课外活动的道德课时则被忽视了。

经济高速增长终结后,日本教育政策出现方向转换,重视培养“智德体协调发展的、人性丰富的”学生。1977 年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体现了“宽松教育”的理念,减少了国语、算数等与“智”相关的课程时间,增加了道德、体育等与“德、体”相关的课程比重。1998 年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培养生存能力”理念。这里的“生存能力”,具体包括过硬的学力、丰富的内心和健康的体魄,并明确要求“道德教育由校长牵头,全体教师共同开展”,道德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

(二)从《心灵笔记》的发布到道德教育的课程化

20 世纪90 年代起,由于校园内暴力及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日本愈发重视青少年心灵教育。2002 年4 月,文部科学省向所有中小学生免费发放了《心灵笔记》系列教 材。2003 年7 月,教师参考书《〈心灵笔记〉 使用指引》出版。该教材虽不是国家核定教科书,只是作为道德教育的辅助教材,但改变了以往道德教育缺少教材的状况,文部科学省的2012年调查显示,90.6%的小学和84.9%的初中在使用该教材。

2006 年修订的《教育基本法》中,提出心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心、公共心和爱国心”,其中的“爱国心”具体指“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祖国和家乡”。2007 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也纳入了“爱国心教育”内容。自此,以往仅在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表述的“爱国心教育”内容,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得到确认。2013 年,教育再生实施会议中首次提议将道德教育由课外活动升格为必修课程。2015 年3 月,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小学自2018 年度、初中自2019 年度起,正式开设“道德特别课程”,每学年至少35 个学时,使用国家核定的教科书。

二、现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道德教育——以小学、初中阶段为例

目前日本中小学编制课程计划,依据的是2017 年3 月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小学和初中的道德特别课程的课程目标表述一致,即培养生存基本之道,在建立理解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思、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思考人类生存之道的问题,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心、实践意向及态度。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内容框架大致相同(见表1)。

道德特别课程的每一项具体内容在小学的不同学年以及初中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下面以“节度、节制”内容为例进行说明(见表2)。

表1:小学、初中《学习指导要领》道德特别课程内容框架

表2:“节度、节制”内容在小学、初中的课程安排

表3:《新订 新道德1》与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对应情况

关于教材,文部科学省2018年分别指定了8 套小学和初中的道德特别课程国家核定教科书。公立中小学教材的选定权限在地方教育委员会,国立以及私立中小学教材的选定权限在学校校长。每套教材均需严格遵守《教育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并必须符合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具体要求。以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小学一年教材《新订 新道德1》为例,该教材与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对应情况如下(见表3)。

三、对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分析与评价

(一)服务国家的工具化特征显著

纵观二战以后日本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每一次变迁都体现了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特性。

战后日本社会经济濒临崩溃,失败意识、悲观思想弥漫人心。宣布投降1 个月后,文部省就发布了《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新日本的建设和世界和平及人类幸福,要废除服务于战争的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实施建设文化国家、道义国家的文教政策,以培养对国家、社会具有责任感或奉公心的人格优秀的自由国民”。但由于GHQ 的军事占领政策,这期间的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1952 年恢复主权后,日本意识到占领政策淡化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要求采取强化学校道德教育的方针,这直接催生了1958 年颁布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道德课时的设置。但随之而来的经济高速发展,致使道德教育政策再次出现转向,即服务于经济发展政策。当时经济界要求教育界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高才能劳动力,这里的高才能劳动力不仅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爱社精神”。196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名为《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提出了“作为社会成员”和“作为国民”的标准。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新保守主义逐渐形成,其基本观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主要表现有:一是倡导恢复“普通国家”;二是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争做“政治大国”;三是提出修改宪法。1989 年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在中小学的入学式和毕业典礼中,要升国旗,唱国歌。2002 年起,文部科学省向全国的中小学免费发放道德教育辅助教材《心灵笔记》,名义上为开展道德课程提供便利,实则也是政府加强对道德教育控制的一种举措。

(二)问题解决型特征显著

日本是一个务实严谨的国家,道德教育机制的变迁紧密契合时代要求。作为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纲要,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约每10 年全面修订一次,期间还会不定期进行部分修订。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道德教育政策的调整均是基于各类白皮书及调查结果的数据而进行的,问题解决型特征明显。

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相关的白皮书主要有文部科学省的《文部科学白皮书》(2001 年起每年发布)和内阁府向国会提交的《儿童及青少年白皮书》(2010 年起每年发布)。此外,还有以下调查结果供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或调整做参考(见表4)。

(三)多方协作型特征显著

日本的道德教育形成了校内、校外两套完整的教育系统。在校内,道德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2017 年3 月部分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对其他课程融入道德教育的形式及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国语课是通过尊重国语并培养努力提升国语能力的态度,来体现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理科课是通过栽培、饲养等体验活动,来培养热爱自然的心情,并培养尊重生命、关注环境保护的态度。道德特别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其他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加以补充、深化和整合。

在校外,家长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2017 年3 月部分修订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除培养孩子生活所需的良好习惯外,还应为孩子身心协调成长而努力。

此外,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企业教育、民间教育相互连动。学生可以利用公民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儿童中心、视听中心、妇人教育会馆等各种公共教育设施,多渠道地接受道德熏陶,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变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崇高事业,改变了传统中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软弱无力的被动局面。

表4: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关的调查一览

四、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着“成功论”和“失败论”的两极对立。前者侧重人才培养的成功一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意识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态度确实比较出众,有效地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后者着眼抹杀个性的一面,2019年内阁府发布的《儿童及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在7 个调查对象国中得分最低(日本10.4%、瑞典30.8%、德国33.0%、韩国36.3%、英国42.0%、法国42.3%、美国57.9%)。等级关系和集体主义的社会规则下,人格受到压抑,精神世界空虚,国家意识淡薄,对周围态度冷漠,校园暴力、抑郁自杀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离开契合社会进步的道德力量的支撑,经济即使再进步,也只能成为病态的经济大国。战后日本道德教育机制的变迁轨迹及得失成败,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一)道德教育要做到守与变、静与动的有机统一

日本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是“适时而变”,失败在于“坚守不足”。而我国道德教育经过70 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且合理的科学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应结合国家不同时期发展需要和青少年意识情况及社会实际,形成定期基础调查机制,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确保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在我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不仅如此,教育功利主义在某种意义还助推了道德危机的出现。美国和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后,都出现了青少年不良行为泛滥的社会现象,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校园暴力、网络暴力、抑郁自杀、性混乱等不良行为屡见报端。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国应强化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要地位,在道德教育课堂上加强人格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

(三)形成学校、家庭及社会连动的德育机制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在课堂上以传授知识形式进行,与其他学科脱节,和家庭及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连动。应推出学校、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道德教育的机制,让道德教育课走出课堂,走进实践,走进生活。

(四)建议适时推出《家庭道德教育指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在被“过度给予”的同时,也有许多东西被“过度剥夺”了。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家长及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应以某种形式推出《家庭道德教育指南》,并使其成为社会共识,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上的先导作用和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文部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秋日美景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日本:推进免费幼儿教育
西藏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评价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