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开放环境下的协同学习实践研究

2020-05-15谈雅琴

中小学校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同基地环境

□谈雅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俗地说,借助多人的交互作用而相互学习,谓之“协同学习”。协同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协同思维的基本原理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最初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就协同联想记忆网络提出的,后来推广到认知领域,强调通过对话与交互作用,学习者彼此协同地建构理解与知识,可以说,“交互作用”和“学习共同体”是协同学习的基础。

而今,协同学习不再局限于一种学习方式,而是要在更广阔的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以及学校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形成一种教育价值观。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经过2 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在多个方面有了丰硕的成果。

一、普通高中开展多元开放环境下协同学习的背景和意义

(一)协同学习助推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

2019 年6 月1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这些要求都与协同学习深度契合。

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个体的“身”与“心”之间存在密切而深刻的协同和相互依赖关系,即认知是具身的。事实上,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实践的协同学习,所倡导的正是线上、线下多元开放环境下的身、心协同发展与成长。

(二)协同学习利于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

多元开放环境下的协同学习需要去实现的不是看似热闹的“互相说”,而是指向如何做到真实而略显朴素的“相互学”,即要呈现思考的过程:“你是那么想的?我是这样想的”“我有不同的观点”“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种让我们外界看起来开展得并不顺利的小组讨论,恰恰可以让学习得以真正地发生,而且要打破以教室为单位的空间束缚,加强师生间协同、课程间协同、校际协同、校企间协同,实现学习的跨学科、混龄式和泛在性,探索中学生“知”与“行”、“身”与“心”、“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和科学的“知行合一”教学实践范式。

二、普通高中开展多元开放环境下协同学习实践维度剖析

多元开放环境,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室为单位的空间束缚,依托智慧校园等信息化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校内开放实验室、课程基地场馆、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环境优势,在校内学院架构的课程支持下,广泛利用学校、家庭、兄弟学校(联盟)、社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开放的协同育人共同体环境。

环境、情境为身体之归宿,技术为身体之延伸。多元开放环境下的协同学习为高中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多元开放环境下,协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将技术整合融入到多元开放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设计符合学科本质的有挑战性问题,师生、生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倾听、交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一起进行协同学习。

(一)“活动、活力、活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环境下的主角

日本学者秋田喜代美等指出,协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互惠学习。[1]日本学者佐藤学也指出,学习者通过协同、基于探究,有可能使学习达到个人学习、同步学习不能达到的高度。[2]普通高中开展协同学习实践,尤其需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下真实学习,在课堂环境中,可以通过演示(或学生操作)实验、视频、图片、舞台剧等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分析、设计和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必要的交流碰撞中触发和激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近年来,学校在开展协同学习实践过程中,积极构建以“活动、活力、活化”为三大核心要素的“三活”课堂,即开展有层次的多样化“活动”,展现充满“活力”的课堂形态,追求所学内容的“活化”,从而实现使课堂环境成为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分享交流的学习者共同体环境。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协同学习,实现由知识素养到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即做六个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一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以固定时长走向长短课时,把“教堂”变成“学堂”,从课堂是老师的时间走向课堂是师生共享的时间;二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从“以教为本”走向“以学为本”,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让学生会学才是最重要的;三是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多想多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四是把探究权还给学生:课堂需要间接经验,也需要直接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很重要;五是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从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从师评到互评;六是把方法教给学生:从告知到探知、从探知到求知。

(二)“实验室、课程基地、学科教室”让学生成为项目环境下的主角

近年来,学校依托梁丰科学院,积极实践基于情境和项目驱动下的协同学习,倡导在项目环境下实现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群体协同发展的关注和引导。即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展示交流,互相启发,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避免简单“相互说”的假热闹。事实上,学习中的学以致用、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实时资讯与传统知识整合以及线上线下综合学习,都是协同学习的具体呈现。

1.多元开放实验室环境下的协同学习

实验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学科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而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实验的机会总体很有限。多元开放式实验室可以是校内的常规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展览体验馆等,还可以是校外生涯实践基地、科研实验室等,都可突破课堂的时间限制,探索和开发新型实验,比如:做实课本知识的拓展性实验、开发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应用性实验、开发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生活化实验、开发符合兴趣和特长需要的个性化实验、利用开放日活动开发专题性实验、依托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实验等。

近年来,学校除了对学生充分开放学校各学科实验室以外,还积极加大与高校、实践基地的合作力度,不断扩大大学先修课程覆盖面。2018 年初,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合作项目”,每年都会派百名优秀的梁丰学子走进上交大的实验室,并开展部分大学先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后续,学校还将继续加大校内、外实验室资源和师资来构建协同学习环境,并为教育部“强基计划”下的拔尖苗子的培养积极开展先行探索。

2.课程基地环境下的协同学习

课程基地倡导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将知识与技能用于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目前,学校拥有3 个省级课程基地,分别是“电子技术与高中物理拓展创新”“高中生体验式生涯规划”“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还有1 个苏州市级STEM 种子学校基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基地均设置了资源中心、体验中心、探究中心,可以为学生协同学习提供主题化、项目化的体验以及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和校本化课程内容。

以学校“电子技术与高中物理拓展创新”课程基地为例,该基地以转变课程内容的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主线,建立了“一站两馆三室”等物质载体,具体内容如图1 所示。基地注重将高中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策略建立在“观察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板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渗透与运用物理实验情境实现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兼具发展和实验情境素养的有效提升。[3]

再比如,学校的“高中生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基地,发挥着积极实践生涯规划和兴趣指导、拓宽学生和家长的职业视野的功能,虽然职业指向的直接任务似乎是高校,但高中生的学科底子、学习兴趣、职业生涯意向,或者说高校志愿,已有相当的发展导向,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大生涯规划和兴趣指导意义重大,这也是后续学校针对教育部“强基计划”高精尖人才培养而丰富“为国植贤”实践思路的重要指向之一。

3.学科教室环境下的协同学习

梁丰科学院在建的学科教室有5 个,基本覆盖自然和人文主要学科,倡导重构和创新学习环境,将数字化、情境化、主题化、信息化、探索性、体验性进行融合,让技术与资源、学习者之间紧密联接。统整学科课程,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实现多学科的整合,主要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开发和学科学习内容拓展。建设结构化学习材料,即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抓手,使学生经历一个个具体环节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促使学生完成对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的主动建构。

近年来,学校学科教师们已经实践了一系列与生活、科技等紧密结合的教学课题向项目课题的转变,即由某一章或者某一节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的几个重点子内容中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为研究的项目课题,这些项目课题再分割成2—4 个更为微小的子项目课题。班级学生可以分成若干个研究组分别承担子项目课题研究,研究组之间借助互惠教学法、交叉学习法进行协同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整个课题的内容,也有利于挖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互联网+”让学生成为泛在学习环境的主角

泛在学习,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协同学习旨在创造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即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4]让学习成为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

近年来,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工程尝试实践“三活”课堂和课程基地数字化转型,将教学和管理网络化,尤其是其中的微课程平台,即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指引的微课程“翻转”教学,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导学”“实验资源微视频化”及时有机地联动起来,即教师先行设计和下发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教师自行编辑或借鉴其他资源制作的微课等配套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完成检测、进阶、探究等环节,实现展示、质疑、阐述等一系列深度拓展、教学相长的过程。泛在式协同学习首先强调立足校本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内教师和各方面软硬件资源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利用学校、家长、校友等资源,尤其是网上一些优秀的视频课和试题库等资源,为学生在假期等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宽学习渠道。

三、积极实践协同学习,推进品质创建之行

协同学习是与传统的个体学习比肩而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旧课程教学的分水岭。新课改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新常态将立足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也必然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步革新。而协同学习的技术本质是互帮互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协同学习将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学校也将继续在课堂环境下开展“活动、活力、活化”的“三活”协同教学实践,在实验室、课程基地、学科教室等项目环境下让学生放开手脚开展协同学习,在“互联网+”泛在学习环境下让微课程教学更加协同。

2019 年8 月,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名单出炉,学校获批成为首批20 所立项建设学校之一,精神丰盈、崇尚科学、培育栋梁,是学校在历史和未来的多维度思辨与实践中确定的“梁丰坐标”。接下来,我们会积极应对新课改与新高考的要求,着力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办学品位,擦亮学校特色,明确以本项目作为整合学校三个省级课程基地建设和众多市县项目的顶层项目、特色项目,全面、积极实践多元开放环境下协同学习,推进品质创建之行,积极创建“以行为优化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的梁丰特色,形成富有影响力的高品质教学样本,为建设高品质高中、建设学习型校园提供全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协同基地环境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京津冀协同发展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