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如何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2020-05-15袁宏恩

北方经贸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陷阱国家

袁宏恩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乌鲁木齐830000)

1987 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三个阶段”部署,即到2020 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2020 年至2035 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050 年建成现代化化强国。这比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的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 年。要成为现代化强国,人均国民收入必须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2017 年中国的人均GNI 排名世界第66 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正处在转为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粗放式发展,目前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中国能否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

一、概念阐述

(一)衡量国家收入水平的指标和标准

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年国民总收入”作为标准,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分为四类,即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以及低收入国家。标准是每年变化的,每年7 月份核定新标准。该划分方法是基于Atlas 方法计算的人均GNI。用于计算和相关阈值的单位是现价美元。2018 年7 月1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标准,即人均国民收入门槛(现价美元),人均收入低于995 美元是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996-3895 美元属于中低偏下收入国家,人均收入为3896-12055 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2055 美元的属于高收入国家。

表1 2017 年世界部分国家(地区)人均GNI 排名

表1 显示2017 年人均GNI 排名前10 名的国家,瑞士、挪威、卢森堡分列前3 名,美国排名第6。表1 同样显示2017 年我国人均GNI 为8690 美元(现价美元),处在第66 位,属于上中等国家。

(二)中等收入陷阱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国际中等水平时,就无法顺利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这种现象被称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首次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 年)”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理论如下,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是持续发展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基本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掠夺和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英国、德国、法国等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少数东亚国家成功跨越成为资本主义大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主要依靠工业化;此外,发展的结果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一方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这些国家无法在工人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在尖端技术领域等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国家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国家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或经历大幅度波动,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社会骚乱,国家可能会出现倒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广泛传播,因为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对有针对性和现实的,专家学者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描述经验事实,陷入陷阱的原因,陷入陷阱国家的研究以及对中国的警示、突破陷阱的启示等。“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追赶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两类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这两种国家都享受了工业化带来的好处,也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高增长之后的停滞和彷徨。第一种是中央计划体制下的国家,如苏联和东欧;第二个是特权国家,以东南亚和南美洲国家为代表。第一种模式说明计划经济机制会使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因为在缺乏私人产权和市场的苏联和东欧中,工业化红利消失殆尽,经济增长失去了动力,国家增长只能依靠强制资本积累,增加投资,保持经济增长,但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单位收入只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少,经济逐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种国家是因为权贵阶级和大家族把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了和别人竞争,私人企业家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用在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而不是用在扩大生产上。甚至有些权贵直接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去,榨取民脂民膏。国家经济与大家族和权贵阶级的动向息息相关,存在着不稳定性。东南亚国家经常出现军人政变的现象,国家经常因此陷入动荡,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发展环境,难以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泰国就是鲜明的例子。

二、经济现状分析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高增长率不再是唯一追求目标,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近几年经济增速都维持在6.5%以上。在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重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收益感。在过去40 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在前30 年中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平均增长率超过10%。2010年,中国整体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的总经济产出时间不会太久。但是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人均GDP 的排名远没有经济总量排名靠前。2017 年,中国人均GDP 超过8,800 美元,排名第70 位,处于中等水平。中国的人均GNI 排名第66 位,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国人均GDP 和人均GNI 排名比较靠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人均创造财富相对不高。长期以来,中国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长期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资源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人均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 增长率。为此,政府逐渐改变唯GDP 论的经济发展考核体系,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同时实现人均GDP 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这样能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三、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理论中有三种收入陷阱理论:低收入国家存在“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高收入国家存在“代际贫困陷阱”。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来跨越“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则很难实现跨越。根据世界银行1960 年的统计数据,截至1960 年,101 个经济体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但这些经济体中只有13 个真正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大多数国家都未能跨过。

为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会如此困难?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未及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走内部价值创造之路;第二,未能适时地对仅仅适合于经济起飞时期的、政府主导的追赶型体制加以改革,从而压制了市场力量发展;第三,过度的收入再分配导致投资下降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使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知道了前人未能实现跨越的原因,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处理好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第二,适时推进经济体制转型;第三,人均收入差距要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不能过大,也不能削弱积极性,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需要建立制度性的市场经济。建立适当的制度性市场经济可以为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在经济起飞阶段,市场可以由政府主导,但是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过度的干预经济将会挤压私人资本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的低效率。为此,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将要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体系。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2013 年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正在增加,政府正在转向服务型政府。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机制调整供需平衡,兼顾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需要看到的是,现实中市场的地位仍然会存在被忽视或者被低估的现象。政府管的过多,挤压了市场的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创新不是发明,创新是颠覆性的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对创新做出了非常有用的定义:发明不是创新,“复制”“转移”和“适应”不是创新,它们在本质上是“应用”;改头换面的“旧创意”更不是创新;外部技术的引入不是创新,它只是模仿“外部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内生和本土创新。劳动力元素创造新的组合,构思和生产新产品,并最终完成生产和销售过程。创新做的最好的国家是美国和德国。美国主张毁灭性创新,因此电脑取代了打字机,数码相机取代了胶卷,平板取代了电视。德国则是通过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来实现创新,德国的大学实验室建设在企业内部,产学研深度结合,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的转化成生产的效率。这一方面做得不好的国家是日本,虽然日本的很多科学家获得了诺奖,科学研究水平也很高,但是科技转化效率特别低,大大影响了日本的发展,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长期以来经历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日本的深层次问题是缺乏企业家精神,这源于日本社会所信奉的儒家文化和武士道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等级秩序,武士道又特别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企业内缺乏自由,创新无处实现。

十九大报告强调,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排在首位,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长期引导中国经济发展。

开放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人均不到300 美元的贫穷落后国家跃升到人均收入超过8800 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据海关统计,2017 年,中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27.79 万亿元,其中出口总值1 533 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进口额达到12.46 万亿元,增长18.7%;贸易顺差2.87 万亿元,收窄14.2%。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同时增长,“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的进出口有所改善。2017 年,中国对欧盟,美国和东盟的进出口分别增长15.5%,15.2%和16.6%,这三个贸易对象占到中国全部进出口总值的41.8%。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之一,长期以来,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中国的发展才会持续下去。明清时期国家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暂时抵御了外敌的侵略,但是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告诉后人,闭关锁国的政策是失败的,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水平。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与我国开放包容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开放会让我国发展进步,封闭自我只会让自己落后于世界大势。

学者们就如何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讨论。王丽莉等认为一个由国家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立足于制造品(包括原始手工品)出口而不是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政策,是成功跨越各种收入陷阱的关键。高淑桂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制度匹配,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转变为高收入国家行列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项重要任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维持在3.5%—6%的增长速度,超过12000 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成为高收入国家不是问题。40 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会停下。要想实现现代化乃至成为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是必须要走的道路。过去我们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强国,有了百年屈辱史。历史是镜子,以史为鉴,我们更要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改革内部,破除经济发展的制度束缚;对开放外,引进资金,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同时也要走出去,提高对外投资的水平。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陷阱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陷阱
陷阱2
陷阱1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