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肩颈部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征康复效果研究

2020-05-14王风云张凯司明昭王伯瑞李存昊杨晨旭李延辉

健康大视野 2020年8期

王风云 张凯 司明昭 王伯瑞 李存昊 杨晨旭 李延辉

【摘 要】:目的:运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1]将性温活气、疏血通脉的中药液导入患处用于肩峰下撞击征患者早期的康复效果观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要求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取样法来筛选出治療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除日常进行肩颈部功能活动训练外,增加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以一周为一个疗程,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设计总疗程时长,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综合评定。主要内容包括:疼痛评分标准(VAS)、Fugl-Meyer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临床疾病评定[2]。结果显示:经过5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各项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通过电极片导入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药液(配方具有针对性)于肩部穴位对肩峰下撞击征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改善上肢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促进患者肩关节各项功能的恢复。从而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提高其生活水平。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征、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肩颈部功能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The use of ion import technology to use the active, blood-repellent Chinese medicine liquid import edgy for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under the shoulder peak impact. Methods: 60 patients who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clusio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 addition to daily shoulder and neck functional activity training, increase the chinese medicine ion import technology therapy, to a week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once a week for patients to be comprehensively assessed.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Pain Scoring Standard (VAS), Fugl-Meyer Simplification Uppe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Score (FMA), and Clinical Disease Assess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5 months of rehabilitation, the shoulder joint dysfunc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1). Conclusion: With the ion import techno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live blood passage through electrode,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liquid for swelling and pain relief and active hemolysis in shoulder acuity to the patient struck under the shoulder peak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upper limb function, reduce shoulder pain,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various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s shoulder joint. This improves the daily lif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s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Keywords: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ign, ion transfer technique, shoulder and neck function traini.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8--01

引言

肩峰下撞击征 (Shoulder-subhead)又称肩疼痛弧综合征、肩撞击综合征、疼痛弧综合征、肩疼痛弧征等,是指肩峰前部的下面与肱骨近端的上面之间的间隙狭窄,使其间的软组织受到嵌挤而引起疼痛的症状[3]。临床表现主要有肩外侧疼痛,压痛,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可有轻度萎缩,主动活动受限等。Shoulder-subhead影响障碍被定义为“机械刺激引起的肩袖直接接触的前缘喙肩弓”,和肩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在中年和老年,远远超过传统的观念“肩周炎”。此时的肩痛起源于肩峰下间隙。通常临床治疗肩峰下撞击征包括前期多渠道多元化的保守治疗和保守治疗无效后采取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可采取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理治疗、冰敷等方式减轻疼痛和炎症[3]。以上治疗方法只是局部治疗,不能完全有效根除疾病。最近的临床报道可以看出,中药熏蒸或热敷治疗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着其温度不易被控制,药物不易被完全吸收等缺点。所以本文对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肩峰下撞击征避免药物浪费及温度不宜控制的缺点,使其更有针对性的到达所要治疗的肌肉组织、神经、血管;更有效的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关节挛缩。同时结合肩颈部的功能活动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加速,以达到消肿止痛的良好效果,最终完成更好更快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能力的结果。我院采用中药方剂离子导入联合肩颈部功能训练的方法综合康复治疗肩峰下撞击征患者60例,取得一定效果,故作出以下论述。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聊城市脑科医院疼痛门诊及康复科病例患者,符合西医肩峰下撞击征的诊断标准(且病程程度只需保守局部治疗不用臨床手术治疗)。诊断标准采用典型临床表现、MRI检查、肩部撞击试验阳性、X线片见肩峰前外侧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为诊断依据[4]。主要表现为肩峰周围疼痛,夜间疼痛明显加重。肩峰前下至大结节区域局部压痛,在肩关节的前屈、外展运动中,肩峰下组织撞击引起的60 - 120度疼痛的临床症状。在被动活动中发出碎裂声或捻发音。根据病理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肿、出血阶段,第二阶段是慢性肌腱炎和滑囊变形阶段,第三阶段是腱断裂阶段。

1.1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肩峰下撞击征的诊断标准Ι期和大多数ΙΙ期的患者。

治疗前经肩峰撞击试验或X线片检查证实。

年龄40-65岁,病程<30d, 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体格检查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第三阶段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肩峰下撞击征病程较长,超过30d者。

年龄>65岁及<40岁者。

合并有其它心、脑、肝、肾等系统的严重疾病患者及合并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皮肤表面外伤、溃疡、湿疹患者。

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不协调的患者。

对中药贴中成分过敏的患者[5]。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46.85±10.72)岁,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45.72±10.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案

2.1 对照组

进行肩颈部功能性训练,包括肩部关节松动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住患者患肢肘关节,一手抓住患者腕关节,均匀且缓慢的将患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高度),每15遍为一组;然后一手握住腕关节,一手抓住肘关节稍上方,缓慢均匀用力将患肢沿冠状面外展,每15遍为一组;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治疗师位和手与屈曲位相同,将前臂转向患者足方向为内旋,旋向头部方向为外旋,每15遍为一组。以上活动均每日2组。

2.2 实验组

除进行肩颈部功能训练外,结合现代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同时对患者患肢进行康复治疗,导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药剂。具体操作方法:离子导入中药组方:丹参、茯苓、郁金、莪术、姜黄、三棱、附子、秦艽、五甲、桑寄。操作方法:打开电源开关,将2块浸有中药液的海绵置于电极板内,将电极板放在患处,电极板之间超过2厘米,外部用弹性绷带固定搭扣,开始输出,调节电流强度和电极片温度,建议达到患者耐受限度的最大强度。选取曲池、臂臑、肩髃、天宗、秉风、曲垣、肩贞、臑腧。中医定向治疗仪(该治疗仪为广东绿海医疗器械保健用品有限公司所生产,型号:LHG-IX)温度设置为45°强度设置18Hz,时间为20分钟、2次/d。一个月后评估疗效。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严格控制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发生烫伤;按照患者的舒适程度进行治疗,避免因计量过大产生不愉快的疼痛;心脏起搏器者、局部有外伤者禁用。

2.3 观察指标

(1)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指标(FMA)简化Fugl-Meyer评分[6]。(2)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0- 10分,0分:无疼痛;3分以下:轻微疼痛,可忍受;4-6分:疼痛和睡眠障碍,尚能忍受;7-10分:有逐渐加重的疼痛,难以忍受的疼痛。

2.4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肩或肩胛部完全无痛感,患者活动不受限,生活基本自理;显著有效:肩或肩胛部疼痛显著缓解,活动不受限,但患者生活自理具有轻度依赖性;有效:肩或肩胛部疼痛一定程度减轻,患者活动轻度受限,其生活自理具有中度依赖性;无效:患者肩或肩胛部疼痛无缓解或加重,生活自理需要完全依赖[3]。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治疗5个月后评估VAS疼痛,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及临床疗效对比,详情结果见下表。

分析以上3个表格数据可知,治疗组的VA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比对照组有所增高,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值明显,经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论

肩峰下撞击是临床最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占肩关节疼痛患者的44% ~ 65%。DeSeze和Robinson等(1947)研究了肩峰下的特殊结构和大结节的轨迹,提出了第二肩关节的名称。在欧美文学中,它也被称为肩峰下关节。肩峰下撞击征的概念最早由Neell于1972年提出。他根据撞击发生的解剖位置将撞击征分为冈上肌腱出口狭窄引起的出口撞击综合征和非出口撞击综合征。解剖部位的分类有助于撞击征的定位和诊断造成撞击迹象的原因尚不清楚[3]。肩峰下结构与典型滑膜关节相似。1. 肱骨大结节形成髋臼关节簇的髁突部分。位于冠状-肩锁关节弓下方的大结节在肩关节的前提、后伸、内收和外展运动。2.肩峰 下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下方,滑囊下壁紧贴冈上肌腱表面,可缓冲大结节对肩峰的压力,减少冈上肌腱在肩峰下的摩擦,起着类似关节滑囊的作用。3.冈上肌腱位于肩峰和大结节之间间隙。肱二头肌的长头位于冈上肌的深表面,越过肱骨头上方止于盂顶部或肩盂上粗隆。当肩关节运动时,这两条肌腱在喙状顶峰穹隆下运动[7-11]。

中药离子导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是利用电流通过皮肤或穴位将中药离子导入人体,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软化松结,抗炎止痛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痛、背痛、颈肩痛和盆腔炎引起的腹痛等症状[12-14]。注意事项:1.高热、湿疹、妊娠、出血倾向、金属异物、起搏器、恶性肿瘤等患者不宜用此法治疗。2. 同一输出线的两个电极不应放置于四肢两侧。3.如果在治疗部位出现皮疹,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治疗。4.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护隐私、注意保暖。中药离子导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正负极在体外形成一个直流电场,并在直流电场中加入带负离子和负离子的药物。利用电力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使药物阳极的带负离子,负离子从阴极导入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氯化钾(钾离子是阳离子)的引入,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炎和神经麻痹。另一个例子是引入中草药(主要是生物碱,含有阳离子)来治疗关节痛和神经痛。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皮肤进入体内,通过中药消炎止痛的功效达到治疗的目的[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这是因为肩颈部的功能性训练不能从源头上治疗该类疾病,而治疗组所用的中药离子导入组方中,丹参、郁金、有着清心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莪术、姜黄、三棱则可以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好处,秦艽、桑寄还能祛风湿、清湿热、补肝肾、强筋骨。这些中药一起使用直击源头,更好的提高了治疗效果[17-18]。治疗后治疗组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结合肩颈部功能性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进而减轻肩峰下撞击征给患者带来的难忍疼痛感。疼痛的改善主要与离子导入组方成分的功效及上肢肌肉的收缩、舒张有关。治疗后,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鉴于患者肩部疼痛减轻,肩部活动范围增加,上肢运动功能提升,因此更容易进行一些日常生活行为。

参考文献

李芳,王莉莉.中藥定向透药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12(09):327-341.

陈睿,陆迅,王俊雯,李俊.中药离子导入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5(09):295-321.

崔国庆,敖英芳,于长隆,印钰,田得祥,曲绵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8例临床症状体征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11(08):297-358.

谭俊健.颈肩腰腿痛治疗中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3(18):371-403.

王建国,霍龙,闫洪涛,张雷,刘兆强,胡德永.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1.14(01):139-184.

田春梅,齐静.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18(02):368-402.

赵子俊,贾新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08(05):388-402.

张茜.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卒中后肩痛3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7(01):334-397.

谭俊健.颈肩腰腿痛治疗中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3(18):371-403.

Ulrike H. Mitchell, A. Wayne Johnson, Pat R. Vehrs, J. Brent Feland, Sterling C. Hilton. 功能性运动筛查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英文)[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6.18(07):15634-17326.

李树祝,李冉,白岚.中国疗养医学.中药离子导入技术应用进展[J].2012.09(11):432-485.

周梦玮.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研究及健康宣教[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2(A1):131-152.

姜文晓, 张亦军.舒筋活血中药定向透药结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肩袖修复术后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15(12):181-199.

杜永红,刘虹艳.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04):289-405.

卫建华.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基础麻醉下肩关节松解术后疗效及疼痛指标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7(08):361-399.

韩俊辉,任竞慧,韩玉琴.局部中药离子导入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70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5(06):341-409.

刘敏娟,郑苏,曾静.温针透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4):35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