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榻忆歌

2020-05-14杨先让

南方周末 2020-05-14
关键词:小小年纪催泪长调

杨先让

去年11月21日晚上,刚满九十岁的我,登高取物,不慎脚踩空,狠狠摔地。大腿骨折,住院开刀,又遇上疫情,在医院卧床养伤近四个月。窝在病房内,看看电视,看点书,然后就是躺在那里浮想联翩了。

想起小学时候的音乐课。那是1940年,我小学四年级,程老师(上海人,记不得他的名字了),教了一首《寒衣曲》。他一面抄词一面解说,一面教唱。一班上的男女同学,个个眼泪汪汪。几十年过去了,记忆模糊,偶而想起来几句词调,也会辛酸不已:

“寒风习习,冷雨凄凄,鸟雀无声人寂寂。织成软布,斟酌剪寒衣。母亲心里,母亲心里,想起娇儿没有归期。细寻思,小小年纪,远别离,离开父,离开母,离开兄弟姊妹们,独自行千里……”

我们是在当时被称为朝鲜的仁川华侨小学读书,大家都是远离故土在他乡的一群刚懂点事儿的孩童,联想到歌中慈母深情,不由感动至极了。

1941年,正是抗战时期,朝鲜又是被日本人统治之下。忘记当时是怎么引起在同学中传唱《松花江上》那首歌的了。那是催人泪下的抗日歌曲,尤其对身居海外的我们来说。一次,全班同学忘我地从默默地低声唱,最后干脆高声大合唱起来,唱到“爹娘呀,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时,校长李人卓仓忙跑来,面色发紫,大声喊着:“你们找死呀!”是的,当时学校里还有几位日籍老师呀,好在一场虚惊过去了。

1942年,将要小学毕业前夕,我大哥杨先温——他曾在山东烟台益文中学求学,忽然成为我们班的代课老师,这使我暗暗地惊喜。

有一天,在课堂上,他说:你们将要毕业了,要离开学校了,同学要各分东西了,是回国继续求学呢,还是另找出路? 我教你们一支送别的歌吧。

就是后来知道的李叔同(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无穷回味,思绪万千,越唱越想唱,悲情凄凉,小小年纪,开始品尝人生欢聚分离的感伤。

未料,过了几天,大哥在班上又说“再教你们一首送别的歌”,属于长调慢拍子,只几句,不好唱。然后他就在黑板上写下:“千尺流水,万里长江,烟波一片茫茫。离情别意,随波逐流,不知流向何方。”

的确难唱,我不知道大哥怎么会的这支曲子,我从来也没有问过他,更没有听过他唱,而我却学会了,并永记不忘。但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唱过,也从来没有听过有人会唱这支曲子。它太凄凉,太悲伤,又难唱。后来也不敢唱,“文革”中,我大哥自杀了。那真是一首催泪的长调,是我那温文尔雅的大哥的歌,也是我忍泪思念他的歌。

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歌,每个时代也都有它那个时代的歌,雄壮的、悲伤的、抒情的、欢乐的……都是陶冶人们心灵的一种滋养。我自己从幼年走过来,歌对我的精神和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它们蕴涵着对国对家、对亲情友情等等情谊,潜移默化的育养。

最近躺在病床上,常常想起这几支催泪的歌,写下来作为一个纪念吧。

猜你喜欢

小小年纪催泪长调
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
为什么催泪弹能催泪?
马背长调
长调歌王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面对你喜欢的人等4则
王聪儿伏击清兵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小事情 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