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0-05-14张亚南

法制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 霍克海默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张亚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48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举世闻名的德国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及社会批判理论奠基者。霍克海默于1931年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连任三十年之久。虽然他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但是他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和发展方向,塑造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风格,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批判在霍克海默学术研究生涯里占据重要地位,批判性也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背景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十九世纪末期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之后,资本主义渐渐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正在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新划分,此时资本主义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在此时期,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希特勒是德国纳粹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这是一个集权、高压的恐怖政权。德国纳粹政府抓住了人们一心想要脱离苦海,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在德国宣扬虚假的大众文化和纳粹文化,打击和迫害一切拥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德国纳粹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搜捕和迫害犹太人的活动,霍克海默作为犹太人,且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被迫流亡海外。霍克海默辗转来到美国,他以为在这里能看到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现实让他大失所望,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通过经济和科学技术,创造虚假需求来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以求维护资产阶级的极权统治。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霍克海默受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熏陶,且他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得到了发扬。霍克海默循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一步思考得出,异化除了存在于劳动领域,意识形态等领域也存在异化。霍克海默认为,大众文化借助现代科技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得以快且广的传播,逐渐使文化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沦为了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的工具。大众文化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沉浸在美好生活的虚幻中,成为“单向度的人”。

霍克海默还深受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

霍克海默从卢卡奇那里批判继承了物化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霍克海默开创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本质上是对整个资本社会的无情揭露。霍克海默认为卢卡奇所论述的物化理论已经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下层民众是人的物化的最主要的体现,这些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下层民众丧失了作为独立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被迫消费者。

意大利共和党的领导人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巨大贡献,写就了文化霸权理论。“文化产业”是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霍克海默的“文化产业”观密切相关。霍克海默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而科技又造成了人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丧失。此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科技创造的传媒工具大肆传播虚假的观念,进而达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刻统治人们的目的。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内容

(一)大众文化的实质

大众文化虽然带着“大众”二字,其本质却是非大众化的。在霍克海默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大众文化从来不是由大众所决定的,而是由另外一些社会阶层的代表所决定的。大众文化仅仅表现为外在赋予大众的,而并非大众本身内在的真实需求。“于是,咧着嘴大笑的观众就变成了对人性的滑稽模仿……这种虚假笑声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对最快乐的笑声的强制性模仿。”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1. 商品化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市场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首先表现在它通过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出来,供大众进行消费;其次还表现在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来对大众进行渗透;最后,也是大众文化商品化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它本身已然成为了一种广告。正如霍克海默所说,“文化工业引以为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种原则。”

2. 技术化

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员大将”。同时,科技也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夯实了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变得轻而易举,文化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文化与艺术密不可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里,艺术被异化,这种异化通过大众文化集中反映了出来。文化產品丧失了其本身的艺术特质。

3. 标准化

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体现的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否定,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大众文化产品及活动均一化、模式化、雷同性极其严重。“一旦某些程式取得了成功,文化工业就会反复鼓吹或大肆渲染此类同样的东西。” 大众文化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4. 欺骗性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体现在控制人们思想,使人丧失了个体特性。由个体组成代表个体的大众已经不复存在,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背离了个体。大众实际上处于一个极度异化的工业社会里,大众文化借助娱乐消遣的方式为大众制造出工业社会虚假的舒适假象,麻痹着备受剥削和压迫的大众服从现实、安于现状、丧失自我。自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众意识由于受到这种丧失了否定性、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眠和灌输,也就逐步习惯于对现实采取顺从和非批判的态度。” 从而一个个沦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生产大机器上一颗颗小零件。

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今社会的启示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但是‘四个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它必然会遇到一些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共性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一)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的文化产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文化市场固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准则,同时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它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即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要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做好了,经济效益也会随之而来。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二)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主体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车轮昼夜不停息地向前滚动,社会主义文化之树必须扎根人民,才能开出灿烂花朵,结出丰硕果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现实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使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性情,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

(三)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是狄更斯对人类进程中社会转型的一种描述,习近平总书记也用这句话对当今世界现状作了评价。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大众文化体系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下,社会主义文化如果失去核心内容,必然会导致社会上价值混乱、文化派别良莠不齐、社会文化环境乌烟瘴气,势必对整个时代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擦亮眼睛,高扬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旗帜,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贯彻的指导思想,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一言蔽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引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

四、结语

资本主义工业化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众文化的传播日益多元多样,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然而,霍克海默依然参透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弊端。一方面,大众文化极端模式化,使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否定了人的主体性,使人沦为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具欺骗性和统治性。霍克海默从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与欺骗性等方面对大众文化展开全面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该理论对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当今社会,大众文化越来越复杂多样,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及市场经济交织在一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因此可见,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人民为中心,重视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方向。

注释: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7,108.

[美]马丁·杰伊著.法兰克福学派史[M].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20-221.

王小岩.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49.

殷華成.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9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