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2020-05-14张晓文公伟

设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展望概念

张晓文 公伟

摘要:旨在为日后的社区公共空间相关设计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文章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回顾,从社区公共空间概念的形成入手,深入探讨了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了近年来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热点。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成果以及局限性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對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区公共空间 概念 研究历程 研究热点 展望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3-0117-03

一、社区公共空间相关概念的研究

(一)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社区”(community)词源于拉丁语,最初是以人的角度论述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1887年,德国学者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共用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阐述了“社区”的概念,他将社区定义为具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性质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国内社区的概念是在1933年辗转翻译而来,费孝通将其定义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组织。近年来,社区的概念被广泛认知,在描述居民生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居住区、住区等概念一同出现。住区概念发展相对较早,指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城市整体系统中的居住空间”,。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在不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文化下产生的,以居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组织体系。

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目前学界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一类是从社区的实体空间层面出发,探究其物质属性,学者们将社区公共空间定义为社区中可供居民自由出入,并进行运动、休憩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公共场所,其使用权属于全体居民[2]。另一类研究则侧重于研究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有学者认为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为满足自身利益诉求和社区协同的公共领域[3]。

目前,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还在探讨的过程中,从广义的程度上来讲,所谓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的,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

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

(一)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研究历程

工业革命爆发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理论日渐丰富,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以三段式发展呈现。

1.以物质空间形态为主研究阶段

二战后,西方城市主要以战后重建为主,住区规划基本围绕物质空间形态层面的设计展开,住宅建筑功能形式单一。柯布西耶在《明日城市》中提出建设“现代城市”,他认为功能单一化的住宅区必将会被混合型的综合性社区取代。1929年,美国规划师、社会学家佩里提出了“邻里单元”的规划方法。佩里认为社区公共空间需按照一定的层级配置,结合着公共设施,为一定的范围服务。“邻里单位”理论把多元化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思想对现代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以人本关怀为主研究阶段

20世纪50年代起,人本主义思潮下,欧洲学者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开始回归对“人”的研究。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倡“人、自然、建筑、环境”的协调共生,以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强调“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4]。扬,盖尔在《交往与生活》一书中也强调了市民活动对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公共空间”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功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在该场所中停留、小憩、聚集和娱乐[5]。

3.多元化发展研究阶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西方城市规划开始进入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1996年,新城市主义理论逐渐成熟。该理论主要包括TOD(传统邻里区开发)和TN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两种社区发展模式。其中TND模式强调社区公共空间最能体现社区特点,在建设和安排的过程中应该被优先考虑。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逐渐细化到具体类型的空间研究,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口袋公园等,目前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较多,理论输出减少。如Charlotte Skau Pawlowski等人则是立足于丹麦的贫困型社区,基于社区的参与性提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干预性设计措施,以促进居民能够积极的生活[6]。

(二)国内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发展

国内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阶段,由于受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及不利的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处于慢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建设量的整体增长,社区规划设计以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主要目标,开始追求灵活多变、序列明显的空间布局。

2000年以后,我国社区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发展,因此没有像国外的研究呈现出阶段式特点。其中一些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手段。朱家瑾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通过在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组织结构设计策略上探索,提出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规划要素[7]。另有部分研究多聚焦于社区公共空间某一特性来探讨整体空间的设计手段及方法。如夏云峰在《城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情景化营造的方法研究》中结合我国时代特点,构建出了营造社区公共生活情趣的理论框架,以实现人们的安居[8]。也有部分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乔聪聪以内蒙古包头昆都仑友谊19社区作案例研究,并结合公共空间特质、现状与问题,探索起相应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满足社区剧名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9]。

三、当前我国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剖析

(一)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热点

当前我国面临着旧城改造等实际问题,现有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多是从“人”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对具体实践问题进行设计策略的探讨,关于社区更新策略模式的探讨层面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如图1。

1.对社区群体需求的探讨

目前,研究者们的关注点由普遍化的人本关怀逐渐转向对弱势群体的需求的满足。查惠子以红钢城第九街坊为例,提出对老龄化社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研究,作者从空间布局、节点设计、公共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力求在延续邻里情感、新旧共存、以老年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促進社区老年居民对象良性交往行为的设计策略[10];刘晓燕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对社区更新机制及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国外相关实例,为社区更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构建儿童友好社区公共空间[11]。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聚焦于弱势群体的需求,如李军等在《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中考虑到失地农民的文化背景以及该群体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更新策略和空间设计方法[12]。

2.对社区公共空间价值导向的探讨

研究中不乏有探究社区空间公共性营造方法论的研究,例如刘育成、刘晖提出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巧妙地开拓艺术与社区对话的新视野,传达区域文化价值和增强社区认同感[13]。樊洁通过探讨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发展,为营造好的社区公共空间以及推动和谐友善的社区生活环境而建立了方法与观点[14];张葳,贾茹提出社区空间的建立应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保证适应当前的社会情况,用更加先进的设计策略真正地实现社区空间的公共性[15]。

3.对多元参与社区营造的探讨

社会内部多元主体参与到对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公共空间的特性。杜娇娇以参与式设计程序增强社区活力,提出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更新模式,尝试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16]。刘悦来等人归纳总结了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深入探究了公众参与到社区更新的营造策略,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17]。

(二)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分类研究

目前研究者们根据功能、尺度、形态、属性、构成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社区公共空间从空间标准上进行细致的划分以便提出更好的设计方法及策略,相关文献的依据、分类标准、具体类型见表1。

(三)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特征的研究

在研究中,一般还会将社区公共空间的特征作为讨论的关键目的,研究者们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深入探索以研究出提升环境特性的设计方法,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

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张葳、贾茹提出了社区空间的公共性的重要性,并以营造社区的公共性特征作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来探讨设计策略,为现代社区公共空间公共性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导向[24]。

社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宋密研究了西安14个中高强度商品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探讨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问题,作者认为开放性是社区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25]。

社区公共空间的宜居性。伍学进通过分析街道、城市绿地以及城市广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的需求与构建策略[26]。关于社区的宜居性策略的探讨还体现在空间与各阶段年龄人群的适应性研究,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对弱势群体的适宜性,同时亦对其他年龄层次群体有益。

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文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加强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朱雯提到公众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态度由“居者有其屋”转向“居者忧其屋”,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由物质化向人文化转变,公共空间的营造也在注重满足公众对人文环境建设的精神满足[16]。

四、我国当前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国内目前针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

(一)自主研究较少,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现阶段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投入到社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当中,但还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译介,缺乏理论创新,一般多以文献综述的形式表现,策略实践部分则是案例经验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多。

(二)研究的关注点偏微观,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全面研究论述较少

国内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多着眼于社区环境、人群、社区问题等单一元素作为出发点进行问题探究,对现有环境进行评价或者总结国内外经验以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这样选题的缺点在于研究方向过于具体,往往会缺乏对整体的考虑。所提的设计方案一般也是对研究要素的直接回答,缺乏对公共空间中各主体的关联性之间的探讨。

(三)从空间结构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对物质空间的整体规划关注度不足。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多偏向于如何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社区环境,忽视了社区公共空间配置的重要性,公共空间中大多存在着空间功能有限,形式过于简单的问题,其配置也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和方法,无法满足居民各项活动的需求。其次,在总体规划建设层面提出的相关配置模式和构建方法较少,整体形态上缺乏深入而体系化的研究。

五、未来研究趋势及展望

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公共空间都有了相关的研究,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类型归纳较为全面,很多研究者都认识到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多重特性,这为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了帮助。

(一)以多元参与为基础进行社区营造

社区参与式设计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强调接受公众的意见,使管理者站在公众的角度上发展设计的可能性。如曾汉轩强调社区公共空间的公众参与性要求研究者们从“与公众的对话”、“为公众的设计”的角度思考,以更好地增强社区内部活力[22]。参与式设计是将社区营造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刚性转向弹性的过程,其核心价值总是“以人为本”,从设计主体、社区本地属性上同时入手,展开对社区公共空间全方位的构建。

当前我国的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正在从单纯的居住需求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社区营造,顺应公共空间发展趋势,研究者们应将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构建方式作为居民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衔接点,在准确表达在地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引导社区沿着自我完善的模式进行本地化营造

(二)从公共空间的微观形态入手,更加关注整体性设计

在国内,社区营造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国内的社区更新设计研究正在逐渐由理念发起走向实践再进行理论总结的这个过程逐渐摸索,研究方向也正在由微观形态扩大到整体的公共空间,并且逐渐注意到主流群体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完善公共空间的配置,以更好地提升公共空间的价值。针对公共空间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探究,在前人丰富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为现有社区公共空间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优化的建议的同时,为后续的社区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处于不断创新与探索的领域内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将内在属性与外在形态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公共空间的营造理论及实践手段,力求能更好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相关设计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睿,李泽琛.从住区到社区——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规划[J].山东社会科学2004 (05):114-115

[2]孙盂琴.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壁画艺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陈素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 (05):43-47

[4] JapeG The death and life of gieat American cities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Publication,1995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Charlotte Skau PawlowskiLWEA Move the Neighibourhood: Study design ofa community_based participatorypublic open space iuterveution in a Danish deprived neigbbourhood to pomote active living[J]

BMC Public Health2017,l (17)

[7]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夏云峰.城市居住社区化共空间情境化营造的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9]乔聪聪.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丙蒙古包头昆都仑友谊19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 (12):195196

[10]查惠子.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营造策略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8

[11]刘晓艳.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

[12]李军,李海凤.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Z]中国辽宁大连:200811

[13]刘育成,刘晖.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空间环境营造[J]美术大观2016 (03):115

[14]樊洁.试论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公共生活[J].文艺评论2015 (12):155-156

[15]张葳,贾茹.现代社区空间公共眭营造的导向[J]中国包装工业2015 (06):135-136

[16]杜娇娇.城市对话:青岛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参与式设计介入途径探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Z]中国贵州贵阳:2018

[17]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06):1317

[18]朱雯.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19]范新浩.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老龄化适宜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0]李峰.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21]楼瑛浩,裘知,华懿,等“街坊型”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探索——以杭州老城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 (06):95-99

[22]曾汉轩.开放式社区视角下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研究[D]湖南大學,2018

[23]张帆,白洁,胡晓海.呼和浩特市西落凤街社区公共空间营造[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1-9

[24]张葳,贾茹.现代社区空间公共性营造的导向[J]中国包装工业2015 (06):135-136

[25]宋密.西安市中高强度商品住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6]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展望概念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