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工匠视野下的服装工艺教学探讨

2020-05-14廖江波

纺织服装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成衣服装设计工匠

廖江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大工匠不仅是指技术上精湛,更是一种追求卓越产品的文化品质。从日本、德国等先进制造国家的经验来看,其产品畅销的背后总离不开一批在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型人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一大批大工匠型人才。在培养新时代大工匠的要求下,我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展了基于大工匠视野的服装工艺教学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服装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1. 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服装生产工艺变革

为满足消费者对服装“时尚+科技”的追求,服装生产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周期短、智能化的特点。注重产品的时尚与舒适,设计走向简约化,工艺细节越来越被重视。模块化生产系统、柔性生产系统、智能吊挂系统,以及人工智能下程序化、自动化、高速化向服装生产过程的渗透,使服装工艺不再是简单的裁剪与缝纫,而是展现出与现代科技的不断融合。基于对接市场需求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掌握现代工艺技术与撰写生产技术性文件都需要一定文化水平,服装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服装大工匠型人才成为企业的急需人才。这对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服装设计教育也开始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从属于艺术设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历来忽视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或仅是强调技能课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性,重艺轻技,注重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思维,其核心目标为培养未来的服装设计师。基于这种思路,学生毕业以后也一心想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但在服装就业市场上,提供给刚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岗位是销售,设计师与设计助理的岗位极其有限,且岗位对能力要求高[1]。市场提供的设计岗位少,导致大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面临毕业即转行的窘境。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高校中有17所院校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专业,列所有专业之首。大量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撤销和其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不无关系。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职教师资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美术学院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江西省第一批开设服装类专业。学院长期强调服装款式设计与时装绘画的艺术性表现,导致大批毕业生会画服装而不会做服装。即使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需具备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局观念,从产品的视角重视文化创意与工艺的结合,例如设计一道分割线、一处褶皱、一个图案等,都要考虑工艺的实现与成本问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服装工艺教学模式,重新审视服装工艺教学在服装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 大工匠视野下服装工艺教学的创新策略

1. 培养大工匠的意识

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普及化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学历、轻能力现象,大学生对工人的认可度不高。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校园广播、校内外刊物等媒介开展“大国工匠”“校园工匠”宣传活动,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崇大工匠的文化氛围。将工匠精神生动形象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高学生对大工匠型人才的认知。

服装工艺课程是服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工匠精神。改变传统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服装工艺教学模式,依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时融入大工匠的思想内涵。有研究者提出,独立学院应培养实用型服装工艺技术人才,“一本”与“二本”应培养服装设计人才[2]。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对一个卓越服装设计师的衡量标准,不能没有服装工艺的考核,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工艺的支撑。例如,法国高级时装定制工会在审核申请会员时,将设计是否具有独特工艺作为入会的核心条件之一。

2. 探索模块化的服装工艺教学体系

现行的服装工艺课程内容单一、相互独立,缺乏技能的延伸拓展。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服装工艺课程设置大多包括服装工艺基础(零部件与裙)、服装工艺一(裤)、服装工艺二(衬衣)、服装工艺三(夹克)、服装工艺四(西服)五个独立部分,每一门课程为32学时。以我校为例,一名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前,一般已完成裙子、裤子、衬衣、夹克、西服各1件。在没有服装工艺作业要求的情况下,学院的工艺机房鲜有学生的身影。许多学生在制作毕业设计作品时只提供服装效果图,其成衣请校外的裁缝加工完成,或是学生购买市场上的成衣后再在局部做一些修改与装饰,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裁剪、缝制操作。

针对上述现象,我校服装专业教研室提出了模块化服装工艺教学体系。保留服装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将服装工艺的四个部分(裤、衬衣、夹克、西服)整合为成衣工艺课程。在保证服装工艺课时总量不变的基础上,抽出服装专题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程的部分内容,形成从设计到工艺融会贯通的课程模块体系。每一个模块由工艺教师和设计教师共同承担,设计课与工艺课各为24学时,具体见表1。模块化工艺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掌握基本款式的结构与工艺,在大三、大四贯穿从设计到成衣的理论与实践。这样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按照前期24学时的服装专题或成衣风格设计的要求设计出新的服装款式,独立打版、制作成衣。学生考虑到能让自己的创意转化为成衣,在制作成衣过程中会带着目的去学习后续相对应的服装工艺课,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将服装工艺思维贯穿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考虑设计在实现工艺上的可能性与成本效益,这样服装创意才不会天马行空。

表1 服装工艺课程体系设置

3. 构建实用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内容

重构以企业生产项目为载体的实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传统服装工艺课程从服装零部件开始,到裙、裤、衬衣、夹克、西服一一而过,服装教材内容陈旧以及服装工艺教师固化的思维模式很难让服装工艺跟上时代的发展。服装类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要深入企业及相关行业实地调研服装潮流的演变与工艺的发展,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更新并丰富教学内容。选取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案例,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严谨。不能将服装工艺课单纯地理解为技能课,而应以工匠精神引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使他们善于学习、锐意进取,追求服装工艺的精益求精与成衣的卓越品质。

4. 寻求多渠道的服装工艺实训机会

服装工艺课程学时有限,而精湛的服饰制作工艺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寻求多渠道的服装工艺实践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1) 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平台。探索适合校情的校内服装工艺实训平台,以横向课题的形式承担企业的工艺项目,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除了学校内部的机房与工作室作为实训场所外,与服装企业合作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探索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全程参与岗位实操,校企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共同培育人才的服装工艺实训体系,并做好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诚信档案与工艺学习进度,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工艺基础的服装专业综合型人才。

(2) 鼓励学生参加服装类设计大赛,获得服装工艺锻炼机会。目前国内服装设计类大赛众多,几乎涵盖服装的所有类型。有些比赛只要能入围即提供面辅料,如能获奖即可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效果图获得入围的机会较高。入围后,从服装效果图到成衣,其缝制工艺也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是一次极好的全面实践机会。另外在时尚舞台获奖那一刻,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5. 加强服装工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新进教师至少要求获得硕士学位,他们大多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实践能力不足,缺乏从事服装工艺教学的经验。另外,承担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可以拿出设计作品参加展演和比赛,有利于教学评比和职称晋升,这样导致服装工艺课面临无人愿上的局面。更严重的是如果一批老的工艺技师退休以后,被强推上来承担服装工艺课教学的教师难免会因能力不足而降低服装工艺课的教学质量。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服装工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服装工艺教学提供保障。对技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激励需要建立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做到未雨绸缪。我校美术学院建立了富有成效的保障激励机制,提升从事服装工艺教学教师的成就感。例如,学院采取诸多措施提升工艺教师的技能水平,支持教师进服装企业带薪实习,开展工艺教师传帮带专题教学活动。另外,学院更新工艺机房的硬件设施,为工艺教师提供独立的工作室,且降低工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要求,形成了尊重工艺教师的教学氛围。

三、 结语

为改变服装专业培养的学生实操能力不足或服装设计思路不接地气等问题,需要开展服装工艺教学改革。在大工匠视野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技”与“艺”紧密结合的原则,双元驱动创新思维与工艺能力的培养。要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探索模块化服装工艺教学体系,更新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内容,寻求多元的服装工艺课外实训渠道,建立有保障的服装工艺师资队伍,构建服装工艺教学新模式,培养新时代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大工匠。

猜你喜欢

成衣服装设计工匠
90后大工匠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工匠风采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极致未来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工匠神形
FENC:100%生物基聚酯首次用于制备成衣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