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企业危机与生机

2020-05-14文/

经济视野 2020年4期
关键词:疫情服务企业

文/ 夏 璐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冲击中国经济、社会、卫生等众多领域。在这非常时期,企业如何渡过难关,防疫生产两不误?如何决策和谋划企业的疫后发展?这些是企业在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疫情对行业和企业的影响

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针对疫情防控,提出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十六字方针,并对疫情进行了积极的判断,认为防疫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及时纠正偏颇极端做法,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们看到,自疫情爆发以来,春节长假和居家隔离使人员不能复岗,造成不少行业停产和半停产,众多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金融、旅游、文化、卫生、信息咨询服务等。过去第三产业每年对我国GDP的贡献达60%左右,同时吸纳全国46.3%的就业人口。而这次疫情的冲击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消费品需求大幅缩减,线下餐饮、旅游景区纷纷暂停营业,酒店、零售等行业收入下降,大量从业人员处于待业状态,餐厅、电影院等春节期间经营活动陷入停滞。其次,从受疫情冲击的程度看,第三产业大于一二产业,民企大于国企,小微企业大于大中型企业,农民工大于正式工。而民企与国企、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利益相连,受到影响呈逐步传导扩散趋势。再次,现代经济已经形成复杂的产业链形态,从产业链上游看,疫情扩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产能因素,相关上游行业生产活动停滞,下游企业所需原材料或零部件产能不足;二是运输因素,在交通管制下物流受阻,中间产品存货无法或难以准时运输至下游企业。在两方面因素共振下,使更多的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最终出现“被动萎缩”现象。

以化工产业链为例,供给不足直接影响建筑建材行业,或扩散至农业生产。湖北省磷肥产量在全国占比最高,省内化工企业的停工导致国内磷肥产能出现较大缺口。而从需求端看,虽然近期农业处于淡季,但随着化工企业库存不断消耗、农业生产活动的逐步恢复,农业化工产品的供给端压力或大于需求端,因此化工行业可能对农业产生一定的扩散性冲击。

另外以国际产业链为例,产业链会把上游原材料需求端的冲击传导到下游生产,而制造业下游产品需求整体低迷,也会经产业链反馈至上游产业,甚至将效果放大。其中,在汽车和电子消费品产业链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国之一。受疫情影响,由于来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中断,导致包括现代、日产、大众汽车在内的数家外资车企被迫暂停生产。除汽车产业链外,随着中国芯片需求在全球占比提升,中国也是国际品牌手机主要的代工工厂。由于富士康、和硕在各地的工厂复工推迟,苹果手机供应可能会陷入短缺,苹果已经将2020年一季度IPHONE出货量下调10%,手机产销受到影响。

最后,房地产业受到疫情影响也很大。201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大幅收紧,房地产企业对销售回款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而目前疫情已对房地产销售回款带来冲击,疫情从销售承压、施工暂缓、租金收入等三个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经营造成压力。

同时,2020年是房地产企业债务到期高峰,到期规模接近4400亿元,疫情突发恐对房地产行业现金流造成较大考验。在疫情冲击房地产经营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面临债务接续的压力,中小房企和高杠杆经营房企的现金流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更大。

将疫情危机转化为自我变革的契机

企业做好防疫与复工复产,实现正常运转,是社会最紧迫的现实需要。企业要努力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以确保生产经营稳定运行。

首先,认清形势克服困难渡过难关。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已不可避免,但终究是一次性的、短暂的。

据有关专家估计,疫情的冲击不会造成对全年的影响,况且最重要的是我国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投资热情不是消失了,而是被疫情抑制而延后了,居民消费会在今后一个时期爆发。但是,不能不看到疫情的发展造成企业停工停产或半停产半开工,使中小微企业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国家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

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多项规定,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等给与税费优惠;四类困难企业今年亏损最长结转年限延至8年;免征医疗器械产品、药品注册费,免征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货等。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

由此,建议企业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用好企业失业保险金援企稳岗政策,加强国企和民企合作,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帮扶,共渡难关。

“无接触”生意非常适合少聚集、少出门的防疫要求,很多企业纷纷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市民

其次,企业应该在制定的全年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革任务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根据疫情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加强形势研判,认真分析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形势,强化预测预警,及时制定应对措施。比如,近期疫情对航空、旅游业影响突出,但疫情是阶段性的,也是暂时的,随着疫情的日趋缓解和最终消除,这些行业的需求必然会出现反弹,并逐步回归正常。因此,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调整供应链管理、做好现金流安排等,和各利益方主动沟通,确保工作计划不落空,实现经济发展。

再次,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类治理,分类复工。一是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在确保不让疫情传入的同时,通过专人专车专厂专线的方式,推动恢复生产;二是在疫情不严重而亟需开展生产的区域,则要在做好防疫、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三是在有疫情而不亟需生产的地区可以考虑延迟复工复产;四是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全力以赴抓好抗疫工作,同时要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

比如,中央企业的国机集团、通用技术集团、航空工业集团和兵器工业集团在综合研判形势后,分类分批复工复产,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加紧研制口罩机、压条机等防疫急需的关键紧缺设备,力争陆续实现量产。

最后,此次疫情危机,暴露出医疗体系大量痛点:医药防护物资储备不够,医药资源紧缺,如缺口罩,缺试剂,缺设备,等等。

因此,企业在复工复产的同时,可适当关注医药、生物、大健康、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在不影响主业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一是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为企业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三是适量增加投入为企业获得新的效益增量。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占领战略制高点

疫情过后经济能否快速恢复,取决于应对策略是否得当。企业要把此次疫情的危机转化为生机,全方位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培养新理念、新认知以及用新手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云服务

云服务是互联网服务发展的新阶段,它提供了从基础设施到计算能力、应用程序到业务流程的系统性服务,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及商业模式。它可以将企业所需的软硬件、资料都放到网络上,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IT设备互相连接,实现数据存取、运算等目的。

在现阶段,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尤其是云服务这种趋势性的手段来解决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云服务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是云服务大大加快了信息化服务的扩散速度,一个简单的服务链接分享就能够使很多客户享受到相关的信息产品服务,完全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沟通和建设成本;

▼二是云服务对传统服务提供形式的替代作用已经呈现出一个很高的水平;

▼三是疫情防控期间,民众对云服务的接受周期变短,在线办公、在线会议等服务几乎变成了各企业组织工作的有效手段。

比如,疫情期间,无论是“火神山”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上云,还是云视频会议的及时沟通,都让云服务成为疫情防控和疫情指挥的高效工具。外部环境的巨变为云服务的爆炸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今后行业洗牌初期,能够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更多地考虑客户的使用目标、使用习惯及客户核心流程问题的服务商,有望占据主流。因此,受到此次公共事件的催生,预计云服务将会得到跨越式发展。另外,在疫情结束后,建议商业银行在接触云服务领域的融资业务时,可侧重关注云服务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布局与应用,以及云技术在搭建电子信息共享平台、价值生态系统方面的落地,同时关注云安全在企业系统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应用,防范因网络安全产生的融资风险。同时,在商业银行自身网络金融、科技金融板块构建中,积极融入“云化”技术,与时俱进,开拓互联网金融新版块。

金融科技

如何在疫情防控中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各行业的冲击,是疫情防控的又一重要任务。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为此,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行业及金融科技企业纷纷联合多方金融及科技力量,以AI、实名认证、小程序、云计算、智能物流等技术为疫情战斗赋能。

建议金融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线上金融服务,从而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二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精准识别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并基于工商、税务、海关等多维数据分析,对此类主体进行风险识别和分级,按照监管层要求给予合理的信贷政策支持,缓冲疫情对此类主体的经济冲击;三是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交易银行等服务模式支持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国内生产、海外采购,保证国内医疗物资的供应能力。

数字经济

本次疫情中,数字经济企业主要在两个领域发力:第一个领域是传统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原本的线下消费都转移到了线上,或者干脆被已有的线上消费场景所替代;第二个领域就是新兴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在疫情开始后,各地政府关于数据分析、政务公开、信息处理等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个领域已成为几大数字经济企业争夺的重点。

人们看到,在这场疫情带来的数字经济争夺战中,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是把疫情当成一次机会,想从中赚钱,那么它恐怕不会成功。

相反,那些把抗疫救灾当成自己的责任,甘于为社会、为群众奉献的企业,则会被人们所牢记。从长远看,它们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建议商业银行顺应趋势,主动作为。

▼一是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服务能力;

▼二是动态调整信贷结构。面对传统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商业银行需要同步调整信贷策略和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信贷的导向作用,加快推动信贷资源从“三高一剩”行业向新兴、智能化行业转型,加大对新零售、在线教育、智能制造行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支持优势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各板块之间的合作联动,建立“商行+投行”“境内+境外”“融资+融智”相结合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无接触”商业模式

自2017年以来,无人货架、无人超市、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递柜为代表的无人零售概念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不少创业企业获得大笔融资,纷纷跑马圈地扩张业务。然而这个行业发展并不顺利,相关企业裁员、倒闭现象不断。这次疫情期间,“无接触”生意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适合少聚集、少出门的防疫要求。美团、饿了么、盒马生鲜、瑞幸咖啡、喜茶等纷纷推出无接触配送、无接触取餐服务,生意逐步走红。疫情之下的“无接触”生意,在环境的改变和人员、技术、资本的支持下能走多远,能否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人们正拭目以待。

跨行经营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跨行经营”,以社会需求就是对企业的要求为目标,满足市场和防疫需求。比如上海通用汽车顾大局舍小利,让部分符合卫生条件的车间停止生产汽车零配件,将车间改装成口罩生产线,边安装边生产,逐步提高产能。

北京石油及时推出“一键到车”业务,即在加油的同时享受易捷商品配送到车的服务,做到加油不下车、开票不进店、购物不接触。还利用加油站网点多、供应渠道快捷的优势,推出了“安心买菜”业务,当顾客加完油后,加油员同时也把商品和蔬菜送进了轿车后备箱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每一次困难和危机的出现,既是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考验,也是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绝佳机会。尽快恢复生产、提振经济是当前社会的首要目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拿出真招实招化被动为主动,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新冠肺炎防疫阻击战。

猜你喜欢

疫情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