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2020-05-14戴庞达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安徽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研究院安徽省

文/赵 越 戴庞达(.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近年来,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型研发机构是加快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科研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概况及支持政策

安徽省首批认定了20 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合肥8 家、芜湖7家、蚌埠2 家、安庆2 家、铜陵1家,合芜蚌地区达到17 家。事业单位7 家、企业12 家、民办非企业1家。多数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相关活动,具备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机制企业化等鲜明特点。

在省级支持政策方面,省科技厅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科区〔2017〕50 号),2017 年底启动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工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7〕52 号)中明确:“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依据绩效情况,省给予最高300 万元奖励”,并给予后补助经费支持。在市级支持政策方面,合肥市出台《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芜湖市出台《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蚌埠市出台《蚌埠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文件中都明确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特别是合肥高新区出台的《2017 年合肥高新区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不仅明确支持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还给予绩效评估经费支持、房租补贴、设备购置补贴、创业扶持资金及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支持。

二、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

1.战略定位多元化

目前,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的战略定位方式主要有以下4 类。一是与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重视基础研究,着力原始创新,培养国内一流人才,摸索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二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方面,强化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三是对产业化链条上下游各个环节提供研发、检测、设计、管理等方面专业化、一体化服务,加速创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技成果商品化,如安徽祥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是围绕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类机构以市场为导向,成为支撑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研发和创新力量,如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

2.组织架构多样化

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架构方式主要有以下3 类。一是民办非企业方式。企业与院校共同出资建设,在当地民政部门备案注册,完全市场化地进行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如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事业单位方式。高校院所发挥自身研发优势与人才优势,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地方政府,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该机构结合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实际情况,提高了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三是股份制企业化方式。对于技术和人才相对短缺的企业,股份制企业化方式有利于消除中小企业的发展弊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企业良好有序地运行下去,如安徽祥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体制机制创新

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实践和创新,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机制。一是在运行模式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院(所)长负责日常经营和管理,实验室和科研辅助中心构成研究所科学研究工作主体。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在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对研究所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聘任前的相关绩效考核,以提高运作效率、促进创新发展为导向,对研究所承担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作出评价。二是在服务环节上重视产业创新链。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能有效回应产业需求,具备较高的研发能力,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密切联系。新型研发机构还注重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实现了人才自由流动、公共仪器设备共用共享、实验室自由联合设立。此外还为科技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投资融资、创立企业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组织管理方式趋向现代化。例如在工资分配制度上采用了岗位、绩效、激励等相结合的工资方式;在人员晋升方面,提拔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青年骨干,有力地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在高素质人才队伍构建上,利用“德能勤绩”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活力。

三、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自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发展不均。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相对发达省份还是较少,且处于探索阶段,成效有待提高;从研发能力上看,由于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起步和建设相对较晚,研发设备、研发资金、高水平科研人员缺少;从区域来看,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呈零星分散状态,主要分布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创新氛围比较好的地区;从研发的领域来看,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与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民生领域发展不足。

二是身份不明。新型研发机构在我国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对其发展模式并未形成统一观点,组织形式多样化。就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来看,企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更灵活,但公益性质的机构功能定位不清、政策不配套等问题较突出。

三是支持不够。各地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普遍缺乏稳定持续的建设经费。经费大多都来源地方科技部门科研经费中临时性的列支项目,而非稳定的财政支出科目。这种经费不仅数额较少,用途也受限,导致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能力不足。从国外经验来看,具有公益性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于建设投入大、回报慢,很难从市场筹集足够的建设经费,都需要政府在建设初期稳定持续的支持。

四、促进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发挥自身创新的优势,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1.营造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要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引导和扶持民办非企业、事业单位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明确其发展方向。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总结具体的经验做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推动政策落实,出台包括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通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型研发机构进口关键设备给予关税优惠政策。加强新型研发机构转化模式研究,激发创新活力。

2.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和管理

一是综合分析事业单位、企业和民办非企业三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利弊,出台促进其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鼓励以多种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二是科技主管部门要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地方政府先行先试。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结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紧密融合。三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项目供给侧、载体端、需求侧进行探索和推进,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创投基金,瞄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搭建科技、产业和金融的“交汇区”。

3.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试点工作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建立了从创新源头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对接体系,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活力。科技主管部门应鼓励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在皖创建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以服务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当前,要完善新型研发机构长效运行机制,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引领产业技术发展,集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研究院安徽省
成长相册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