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不离土 古不陈腐
——谈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再起
2020-05-14□戴平
□ 戴 平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不离土 古不陈腐——谈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再起》。我是一个黄梅戏的热心观众,但是研究是非常不够的。所以感谢让我来参加这次盛会,谈一点肤浅的感受。
黄梅戏在全国将近350个地方戏曲剧种当中,是影响最大的五个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出人出戏,好戏不断,才人辈出。我觉得黄梅戏的特点是雅俗共赏,它的题材包容性非常大,帝王将相,草根百姓、古今中外都可以搬上黄梅戏舞台,加上语言、音乐曲调的优势,所以观众面的广泛性,还有戏的民间性就特别强。
在上海已经举办30届的“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的评奖活动当中,我参与了14届的评奖,对评奖的情况比较熟悉。在评奖当中经常看到黄梅戏的新创剧目,新老优秀艺术家来参评,而且中奖率还是属于比较高的。我请白玉兰办公室给我统计了一下,我们有7位演员共9次荣获白玉兰的主角、配角奖,马兰、韩再芬是两次,吴琼、黄新德也是两次,还有王琴、夏圆圆等,评委们对安徽来的黄梅戏总是充满期待。
在去年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上,我们看了由余青峰编剧、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创排的《玉天仙》,这个戏使上海的专家和观众感到很惊喜。我想它是简而静,小而深,古而新。像这样传统题材的古装戏可以出新意,新就新在用现代人的目光、用同情理解的态度来看待,用新的观念来解释朱买臣的夫妻关系,颠覆了一个古老的、陈旧的爱富女人的故事。但是它的音乐唱腔、表演、服装、化妆这些都不离土,不断更,是很传统的,黄梅味十足。 舞台上一共只有一张桌子、六把椅子、两根麻绳,一根麻绳圈起来在场上,还有一根吊在那好像要上吊的。总共有6个演员,6个伴奏,除了两个主角之外,其他4个演员同时扮演多个配角和群众,有的时候需要插进戏里讲一些对白呼应,所以整个表演形式非常自由灵动。
女主角夏圆圆虽然比较年轻,但是她以出色的表演和唱腔获得了第29届“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的主角奖。上海的观众和专家一致评价她的演唱非常好,文情并茂,全剧260句唱词,她一个人唱了180多句,而且黄梅戏里很少出现的高音C她唱起来显得很轻松。
71岁的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还有梅花奖得主王琴都为了提携青年演员甘当配角。所以我认为这出戏表演形式非常传统,但是探索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它的思想内核和现代观念相接轨,所以它是非常简单而又精妙的艺术呈现。
该剧在首尔的第三届韩国戏剧节上也获得了“最佳国际剧目奖”,据说这个戏巡演的时候每个人提一个箱子就能走了,所以我觉得黄梅戏走了一条新路,在黄梅戏的发展史上多了一出好戏。这个戏的成功当然编剧是很重要的,它把元杂剧里的崔氏挖掘出来,给她的定位也很合理。她之所以要逼着丈夫休她,主要不是嫌贫爱富,只是觉得朱买臣太迂腐、自私、懒惰,天天为三餐愁苦,这样下去过日子也不行。但是她离开之后还是非常有情有义的,在一个风雪严寒的黄昏发现朱买臣饿昏在路旁,她马上救济,还为他留下了饭食。这点我觉得把《玉天仙》里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丰满,有血有肉。而且这也不是作者强加的,在原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就是她离开朱买臣以后,还救济过他。《玉天仙》她遭到了羞辱,最后求死不得,给人很大回想的余地。所以这个戏小是小,但是非常精,非常好。
黄梅戏的地方色彩还体现新编历史剧上。如《六尺巷》,从本乡本土的故事当中选取题材,有独到的眼光,这是推陈出新的一个范例,也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创造。《六尺巷》的精神不仅仅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以让为美、以和为贵的道德理念。所以这个戏中央电视台也看重。我认为这个戏在思想性上也有普遍的、长远的意义。
挖掘地域文化素材,新不离土的特点,我觉得同样体现在《徽州女人》和《徽州往事》当中,这两次写的都是安徽旧人往事,但是往事并不如烟,是发人深思的。我是多年前在上海看到韩再芬老师主演的《徽州女人》,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她刻画了一个终身独守空房的貌美心善的女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承受了极大的折磨和痛苦,这个悲剧之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徽州女人》以它鲜活灵动,非常美的舞台表现和扣人心弦的唱腔动作,呈现了封建社会当中最底层的女人的生活悲剧。这个剧,大概在中国戏剧界所有的大奖都拿获了,十多年来演了500多场,成为我们戏剧舞台上的经典。
《徽州往事》诉说了古老村落里另外一个徽州女人不幸和曲折的遭遇。这个戏情节比较离奇曲折,充满了悬念,打破了传统黄梅戏比较慢、叙事单一的弊端,运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理念来表现一个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演唱以至整个的舞台呈现都非常好。从2012年底推出以来,在全国已经演了100多场,场场爆满。韩再芬老师也凭借《徽州往事》获得了奖项。所以我觉得《徽州女人》和《徽州往事》都是黄梅戏新不离土、古不陈腐的优秀的代表作。
现代黄梅戏《严凤英》也是很成功的。严凤英在黄梅戏的地位、价值我不用多说了。吴琼以她精湛的演唱、具有活力的表演在舞台上非常生动地再现了严凤英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严凤英的艺术成就和人生感情,体现了她为追求艺术在情感和理性之间进行的一次一次的挣扎和抉择。所以我觉得吴琼把严凤英演活了,而且吴琼和黄梅戏名家黄新德、汪晓明、董家林他们的合作也取得了成功。这些主演之间的对手戏非常精彩,尤其是黄新德演的谢文秋,神、情、唱都具有沧桑感,内涵生动。
观众喜欢黄梅戏最大的理由我认为是好听好学,容易流传。因为黄梅戏的唱腔最早从民歌小调演化过来,在17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形成了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调,尤其以活泼的花腔最丰富,有69组之多。而吴琼又把黄梅戏的演唱和现代音乐嫁接起来,我觉得她做得很好。把民歌和通俗唱法跟戏曲当中特殊腔调巧妙结合,既传承了严凤英婉转甜美的风格,又加强了现代音乐的张力。而且它的融入是不露痕迹的,所以许多唱调都表现出了高亢、响亮、奔放的吞吐功力。像戏的序曲《我会回来》,还有尾声《情丝难断》,都是在黄梅戏老调基础上揉进了咏叹调,成为了歌化的戏曲演唱。这就使得新老戏曲爱好者都能接受,所以我感到黄梅戏的包容性非常大,有接通古今的独特艺术魅力。
今年的中国十二届艺术节我们也看到了现代戏《邓稼先》,应该讲题材、演员、音乐都是非常好的,好像剧本还有打磨的空间,还有提高的余地,我希望千万不要放弃,再提高一点。
以上我匆匆地理一理我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好戏,觉得他们都具有久远的生命力,这些艺术成就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黄梅戏是平民的,跟平民的纽带是不能断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领奖。新时期的黄梅戏一样要下沉,沉到乡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当中,沉到生活的底层,沉到基因那里去,创造出留得下、传得开的优品、精品,这是黄梅戏当下的根本。
现在中央做出了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战略,安徽是文化大省,安徽的戏剧界和我们上海戏剧学院有几十年的关系,这方面我就不展开讲了。希望在今后的联动发展当中安徽和上海的戏剧界更加紧密地合作,我想从选题策划、剧本创作、导演到舞台呈现,我们上海戏剧学院愿意为黄梅戏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最佳的高峰之作出一把力。
最后我想提一点建议,希望能够多拍一些优秀的黄梅戏戏曲电影。近年来在我们中央几位老领导的主持推动下,国家启动了京剧电影工程,以北京上海为主,第一批的十部已经完成了,有《霸王别姬》等等,我们能看到的几部作品都特别精彩。最近第二批的十部又上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又看了上海越剧院的好几部电影,他们推出了越剧电影周,一下子拿出了八部上海的越剧电影在电影院放,也很热闹。因此并不是戏曲观众不多,电影院的门口同样很热闹,电影上映以后反映非常好。像越剧院的《玉卿嫂》、《双飞翼》都是新片,用4K技术、3D技术来拍,我觉得效果跟舞台上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加上了蒙太奇的手法,使得舞台效果更加强化,而且观众也非常认可。
电影、电视和戏剧的联姻,我觉得对于戏剧的继承、发展、普及和推广应该起到1+1大于2的作用。其实在全国戏曲当中,黄梅戏《天仙配》拍成电影是比较早的, 1956年,这一部黄梅戏影片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创造了全国放映15万场,观众1.43亿人次的奇迹。在当时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再加上《女驸马》等影片,对黄梅戏走向全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我非常热切的期待,希望安徽和上海能够联合,多拍一些优秀的黄梅戏影片,让它们留下来而且能够传播得更广,起到更好的戏曲普及和推广作用。这个投入不是很多,但是影响是大而久远的。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