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元前44-前31年间罗马与喀尔基斯关系析论

2020-05-13H.A.M.范韦理克

[荷]H.A.M.范韦理克

摘要:公元前2世纪末到前1世纪初.塞琉古王朝的崩溃使近东变成了一块由众多弱小王国和公国组成的“拼图”。每一个小国的外交事务都被比其更大更强的临近政治实体——罗马和帕提亚操控,喀尔基斯公国即这些被操控的弱小国家中的一个。尽管在公元前1世纪60年代中期,庞培已经将喀尔基斯牢牢地纳入了罗马的势力范围.但公元前1世纪50年代帕提亚王国的壮大又重新动摇了喀尔基斯统治者对罗马的忠诚.这种动摇在前44年至前31年的罗马内战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关注喀尔基斯公国对罗马摇摆不定的忠诚及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描绘两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可以阐明历史上罗马统治的基本特质:罗马帝国并非像现代国家那样拥有明确的疆域,它指的是罗马势力影响所及的范围;该范围囊括众多与之结盟的弱小王国和公国,罗马在其中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

关键词:喀尔基斯;帕提亚;罗马共和国;附庸国统治者

中图分类号:K545.3;K3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0)01-0134-(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1.013

喀尔基斯,一个以喀尔基斯城为中心的小国。它脱胎于塞琉古王国的一部分,甫一出现便受到多股政治力量影响。从公元前1世纪60年代中期庞培对近东地区进行政治重组,并在叙利亚设立罗马行省以来,这个小国虽然在名义上保持独立,实则依附于罗马。本文试图通过为数不多的现存史料,缕述喀尔基斯历代统治者对罗马依附程度之不同,借此判断在罗马帝国控制之下他们权位的本质,同时阐明罗马统治的基本特质,即罗马共和国并非像现代国家那样拥有明确的疆界,它指的是罗马势力影响所及的范围。文章重点论述公元前44年至前31年内战期间罗马与喀尔基斯的双边关系。之所以选择这段时期,是因为动荡的格局尤其能够凸显双方结盟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

在“锡德人”安条克七世(前138-前129年在位)去世后数十年间,塞琉古王国的持续衰落对近东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塞琉古王国分崩离析中产生的两个较大的王国——亚美尼亚和帕提亚,成为黎凡特地区的主要势力。与此同时,它的崩溃还在叙利亚留下了众多的小型王国和附属国。塞琉古王国宗主权在这些小型政治实体内终结的确切情形,由于缺乏记录我们并不知晓。唯有在犹太王国一例中,我们有幸拥有《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的现存记载,以及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的两部历史作品——《犹太战争》与《犹太古史》。它们细致描述了犹太人挣脱塞琉古王朝枷锁的武装斗争。而到这些小型王国挣脱塞琉古统治获得独立以后,史料留存状况就没那么糟糕了。比如,现存的文字史料侧重于描写黎凡特和小亚细亚东部的塞琉古原先统治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之间的张力和冲突。许多国王和统治者都追求扩张主义,其中被记载最多的无疑是犹太王国哈斯蒙尼王朝的希尔坎努斯一世(前134-前104年在位)、阿里斯托布鲁斯一世(前104-前103年在位)和亚历山大·雅尼斯(前103-前76年在位)。

由于可使用的材料众多,学者们自然最关注犹太王国从独立运动到公元前1世纪60年代庞培对小亚细亚和近东进行政治重组的这段历史。而那些同样脱胎于塞琉古王国、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其他政治力量,受到的关注就要少得多,比如喀尔基斯。这个重要但鲜为人知的附属国在庞培干涉近东事务的前夕(公元前1世纪60年代中期),领土涵括贝卡谷地和毗邻的黎巴嫩山区,位于特里波利斯和比布罗斯之间的腓尼基海岸的一些无名要塞也可能属于它。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记载,那里曾经被带有伊图莱亚人和阿拉伯人血统的强盗占据。目前尚难以确定塞琉古王朝何时失去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但为人所知的是,喀尔基斯最早的统治者叫托勒密,是梅奈奥斯之子(除了这一姓氏,我们对他的血统所知甚少)。在史料中,托勒密被塑造成一个雄心勃勃、好惹是非的统治者,他在公元前83年左右试图占领大马士革,当时这座城市还在塞琉古国王安条克十二世狄奥尼苏斯手中。他的企图以失败告终。公元前1世纪70年代晚期或60年代早期,他再次尝试将之纳入自己的版图,但今天并不清楚他最后是否取得了成功。

对于托勒密的入侵行为,庞培当然一清二楚;他也知道伊图莱亚人和阿拉伯人后裔的海盗们就居住在腓尼基海岸的堡垒里。因此,公元前64年或前63年,他决定捣毁这些沿海的海盗堡垒。但是,庞培非但没能除掉托勒密,相反,作为对1000塔兰特贡金的回馈,庞培不仅承认了托勒密的统治地位,还允许他享有“四分领君主”和“高级祭司”的头衔,这些头衔被印制在这位统治者的钱币上。由此,喀尔基斯加入了庞培在公元前1世纪60年代建构的附属国网络——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便于罗马(虽然是间接地)控制黎凡特。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罗马对喀尔基斯是否实现了真正的掌控?喀尔基斯是否变成了罗马的忠实追随者?

二、喀尔基斯对凯奇里乌斯·巴蘇斯的支持

从公元前46年至前44年,叙利亚一直处于动乱之中。庞培的旧部之一,一个名叫昆图斯·凯奇里乌斯·巴苏斯的骑兵将领在法萨卢斯之战后来到提尔,成为一支叛军的首领。这支叛军在公元前46年曾试图行刺叙利亚总督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恺撒。这场暴动促使恺撒派遣昆图斯·科尔尼费奇乌斯、盖乌斯·安提斯提乌斯·文图斯和斯塔伊乌斯·穆尔库斯前去平定叛乱。但他们无一获胜,因为凯奇里乌斯·巴苏斯得到了这一地区王公贵族的帮助。斯特拉波提到,巴苏斯的盟友有梅奈奥斯之子托勒密,埃米塞努地区的统治者们,以及一个名叫阿凯达姆努斯的人,据说他是拉姆拜安部落的首领。遗憾的是,现存史料没有提供更多关于托勒密与巴苏斯结盟的细节。喀尔基斯的统治者或许是向巴苏斯派出援军,也或许是给他提供军事装备或者经济物资。由于斯特拉波和其他古代作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所以托勒密与巴苏斯合作的具体形式及其背后动机均不甚清晰。

然而,现存的数量不多的材料似乎表明,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在托勒密援助巴苏斯事件(很可能真实发生过)中应该扮演了重要作用。从公元前1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公元前1世纪30年代末期,罗马和帕提亚之间的相互猜疑乃至武装冲突,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两股势力的主战场是近东地区,双方因此都力图影响这一地区的王公贵族、城市和其他政治力量,以确保他们的忠诚。据狄奥记载,帕提亚人在公元前45年派出由国王奥罗德斯之子帕科鲁斯率领的后备军队去支援巴苏斯,但是这些队伍没等到冬天来临就撤了回来。帕科鲁斯或其他帕提亚将领可能对喀尔基斯、埃米塞努和拉姆拜安的统治者施加了压力,使其与巴苏斯结盟。尽管现存材料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关于这些统治者受到政治压力的直接证据,但是一些有关帕提亚政治影响力在场的迹象确实出现在该地区另外一个著名的地点:帕尔米拉。阿庇安的《内战史》记载了帕提亚的影响力在这座城邦里的体现:

当克里奥帕特拉返航回乡时,安东尼派遣骑兵去劫掠离幼发拉底河不远的帕尔米拉城邦。罗马人此举并无充足理由,只是说那里的居民住在罗马人和帕提亚人的边界上,同时向双方示好(因为他们是商人.需要从波斯人那里运来印度和阿拉伯的物资,并在罗马人的领土内倾销)。但实际上安东尼是想为自己的骑兵敛财。由于帕尔米拉人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先把生活必需品运到河对岸,然后准备好弓箭——他们天生擅长射箭,以防有人攻击。骑兵们占领了一座空城,遍寻各处都没有遇到人,只能空手而归。

阿庇安称,帕尔米拉位于罗马和帕提亚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因此它“同时向双方示好”。很明显,作者的意思是说这座城邦没有在罗马和帕提亚之间选择一方站队,两者各自与它在一侧接壤。尽管阿庇安自己认为,安东尼对帕尔米拉摇摆不定的指控并非导致这场劫掠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安东尼想为其军队敛财,但阿庇安并没有否认这一指控本身。因此,帕尔米拉持着摇摆不定的政治态度可能确切无疑。由于夹在罗马人和帕提亚人之间,它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唯有如此。也就是说,阿庇安对安东尼蓄意掠夺帕尔米拉一事的叙述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公元前41年时帕提亚人的影响力至少已经扩展到了这座城邦。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此之前的公元前46年或前45年这一状况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而言,当时罗马的统帅们在叙利亚北部深陷内战泥淖,帕提亚人很有可能趁机通过外交手段向西扩展政治影响力,其范围包括托勒密、萨普希格拉姆斯和阿卡多尼乌斯分别统治下的喀尔基斯、埃米塞努和拉姆拜安。如果帕提亚人真的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们便不难迫使这三位统治者援助内战中某个特定的罗马派系。虽然不能完全肯定帕提亚人是否采取了上述行动,但是他们的确在公元前45年冬天之前从叙利亚撤军了。我们也不清楚当公元前43年年初与恺撒敌对的卡西乌斯到来之际,托勒密是否仍在参加针对恺撒一派的军事行动。

无论如何,到了这年春天,卡西乌斯已经联合了各派,并获得对凯奇里乌斯·巴苏斯、马尔奇乌斯·克里斯普斯和斯塔伊乌斯·穆尔库斯原有军队的控制权。接管了叙利亚所有军队后,卡西乌斯在短短数月内便确立了他在罗马近东地区的绝对地位。多拉贝拉的无效侵袭只是阻止卡西乌斯获得叙利亚至高权力的最后一个障碍。在巩固其权威的过程中,卡西乌斯统治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确保军队的忠诚——他的地位有赖于此,大量金钱必不可少。因此,他不仅要从罗马东部行省的城市和地方聚落攫取财源,更将手伸向了当地的一些国王和首领。例如,卡西乌斯向犹太王国征收了700塔兰特的贡金。而他是否同样向喀尔基斯的托勒密索要金钱,就不得而知了。从恺撒遇刺到腓力比之战(公元前42年)这段时期,现存的史料没有提供关于罗马和喀尔基斯之间进一步政治互动的有关记载。

三、在东方的安东尼

腓力比之战以后,屋大维回到意大利,着手为退伍士兵分配土地。而安东尼在这一年余下的日子里都留在希腊,并于公元前41年春天向小亚细亚进发,从那里起他又陆续经过安纳托利亚和近东地区。沿途,他在戎马倥偬之际还处理外交事务、参与司法审判,并征收用于犒赏军队的贡赋。然而,作为三头同盟之一的安东尼的目标并不止于这些罗马行省的民众,地中海东部区域的一些附属国都成了他征敛财富的来源。在所有的古代作家中,阿庇安对此记载最为详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受安东尼政策影响的地区的不完整名单。其中一些地区,比如加拉提亚和卡帕多奇亚,此时仍然处于本地统治者控制之下,而另一些则部分地或完全地被纳入罗马行省制度。我们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伊图莱亚的叙述,阿庇安可能用这一地名来指代在公元前41年由梅奈奥斯之子托勒密统辖的一些地区。尽管没有迹象显示托勒密曾经公开自称是伊图莱亚人的领袖,但是显然正如上述,他的领地除了喀尔基斯城和贝卡谷地以外,还包括部分黎巴嫩山区,许多伊图莱亚人定居于此。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当时并非所有伊图莱亚人都住在喀尔基斯统治者治下的地区。其中一部分人被证实生活在黎巴嫩山脉北部,那里是由另外一位托勒密统治的全然不同的王国,可能以阿克拉为中心。据说其国王是索海木斯的儿子,曾经在恺撒卷入公元前47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王位继承危机时帮助过他。虽然没有关于这位国王的其他材料,但是公元前41年他可能仍然在位。当阿庇安提到安东尼向伊图莱亚强征贡赋时,也许这两位托勒密统治下的国家都受到了盘剥,不得不上缴财物。但我们还是不能确定现实情形是否的确如此,因为地名“IToupaia”和拉丁文同义词“Itumea”——尽管很少被使用。

在不同古典作家笔下可能指代不同的地区。正如阿利科指出的那样:“定义一个严格或模糊地划定的伊图莱亚是不可能的。”伊图莱亚人居住的土地同时还被其他人占据,这个事实可能进一步加深了分歧。导致这一地理界定困难重重的原因,还包括发生在黎巴嫩山区和浩兰地区的多次政治归属变动。当然,虽然有这些不确定性,但也有可能存在下面这种情况:当阿庇安在前述段落中使用“IToupaia”这一地名时,他指的就是伊图莱亚人栖身的地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两位同名的托勒密似乎都没能避开安东尼强加给安纳托利亚和近东的一些附属国的贡赋。

无论最终喀尔基斯是否被迫分担地中海东部许多地区承受的经济负担,安东尼在该地区搜刮钱财、没收物资一类的事显然是毋庸置疑的。面对来自安纳托利亚和近东很多地区的使团,他还处理了相应的司法事务。例如在经过以弗所的时候,一个使团来到他跟前,请求退还卡西乌斯统辖近东时所侵占的土地,释放被俘的犹太人。安东尼应允了这一请求,并且写信通知犹太王国的统治者希尔坎努斯。这封信被约瑟夫斯传播开来。信中包括那些使者的名字,他们列于派给安东尼的使团之中。其中除了保萨尼亚斯之子吕西玛库斯、狄奥多鲁斯之子亚历山大以外,还提到了梅奈奥斯之子,一个名叫约瑟夫斯的人。沙利文根据相同父名这一表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推论,说约瑟夫斯可能是喀尔基斯统治者托勒密的兄弟。但这个推论不一定符合实情。因为托勒密从公元前49年起便同哈斯蒙尼王朝的王子安提戈努斯保持良好關系,后者在公元前42年卡西乌斯为了准备与三头同盟的战争而离开近东地区之后,欲借托勒密之外援推翻希尔坎努斯的统治。虽然托勒密控制犹太王国的企图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在这场未遂政变中的参与已经表明了他对希尔坎努斯的敌意。因此,托勒密基本不可能允许自己的亲属怀着从安东尼处获利的目的,成为希尔坎努斯派出的使团成员之一。出现在所谓安东尼致希尔坎努斯的信中的梅奈奥斯之子约瑟夫斯,可能是犹太王国的一位高层人士,或者是一位背叛了托勒密的兄弟,后一种可能性更小一些。

四、帕提亚人的入侵、托勒密之死和吕萨尼亚斯继位

在公元前41年冬天到公元前40年春天之间的某个时候,由帕提亚国王奥罗德斯二世之子帕科鲁斯和罗马叛将昆图斯·拉比埃努斯率领的军队渡过了幼发拉底河,来到叙利亚行省,他们在那里分道扬镳。拉比埃努斯与总督卢奇乌斯·德奇狄乌斯·撒克萨交战,后来又穿过小亚细亚继续向西进军。帕科鲁斯则从叙利亚往南行进,占领了除提尔之外的其他腓尼基沿海城市,并且和帕提亚总督巴扎法拉尼斯一起入侵犹太王国。据约瑟夫斯记载,当时托勒密可能因自然原因已经去世,其子吕萨尼亚斯继承了喀尔基斯统治者之位。即位后不久,这位新王似乎就同哈斯蒙尼王朝的王子安提戈努斯缔结了友谊——自从公元前49年他的兄长亚历山大被暗杀,安提戈努斯一直和妹妹亚歷山德拉在喀尔基斯统治者们的庇护下过着流亡生活。也许是为了标志新缔结的友谊,吕萨尼亚斯可能曾经许巴扎法拉尼斯以“1000塔兰特和500名女子”,劝他“先废黜希尔坎努斯,然后召回安提戈努斯并扶植他登位”。不过,约瑟夫斯在《犹太战争》中所讲述的这一故事并不完全可信,尤其因为作者在后来的《犹太古史》里称,是安提戈努斯自己向帕提亚人提出了以女性和财物为交换的构想。

然而,不管最后是谁做了这些承诺,吕萨尼亚斯显然是哈斯蒙尼王朝一方的支持者,并且站在当时已经决定立希律为王的罗马人的对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采信狄奥的叙述。如他所言,扶持吕萨尼亚斯为王的是安东尼。他在记叙吕萨尼亚斯被处死一事,以及其他发生在公元前36年的事件时,提到了这一背景。因此,吕萨尼亚斯所谓的继位时间应早于公元前36年。这位喀尔基斯统治者可能在公元前38年罗马总督普布利乌斯·文提狄乌斯·巴苏斯将帕提亚人逐出叙利亚之后,就终止了对安提戈努斯个人的支持,以及对哈斯蒙尼王朝一方整体的支持。这种忠诚的转移也许促使安东尼承认吕萨尼亚斯作为喀尔基斯国王的身份,允许他继承其父亲在贝卡谷地和黎巴嫩山区的遗产。但是那样的话,我们是否会预料到吕萨尼亚斯最终没有在钱币上公开展示他的新名分?这可是迄今为止用以广泛传播公共形象的最实用、最有力的媒介。在可以被归入其统治时期发行的有限的钱币样式中,无一能证明吕萨尼亚斯被授予了王位。相反,在两种明确提到他的名字的钱币上,所用的头衔与其父一致:“四分领君主”和“高级祭司”。很显然,由于这两套钱币的发行时间未知,不能否定它们是在所谓安东尼立吕萨尼亚斯为王之前被铸造的。另外两种属于吕萨尼亚斯统治时期的钱币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年。所以,提到他这两个头衔的钱币很有可能也是在同年铸造而成的。由此,我们无法驳倒狄奥对于安东尼授予吕萨尼亚斯王权的叙述,特别是因为波菲利也提及了作为国王的吕萨尼亚斯,虽然是在不同文本之中。

五、被克里奥帕特拉兼并的喀尔基斯

无论吕萨尼亚斯是否被安东尼授予国王头衔,可以确定的是他没能享受多久权位。可能在公元前37年安提戈努斯被击败和处决之后的某一年里,安东尼处死了吕萨尼亚斯,并把他原来的土地赏给了托勒密王朝的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她在喀尔基斯及周边地区的所得仅仅是安东尼赐予她的更加广阔领土的一小部分而已。克里奥帕特拉似乎怀揣着把她的王国扩张至近东地区的抱负,那些地方曾经是托勒密王国的领土。据约瑟夫斯记载,她“指控托勒密之子吕萨尼亚斯引入了帕提亚人,违背罗马政府的利益”。我们尚不确定安东尼最后是否被这番说辞打动,因而把吕萨尼亚斯赶下台。虽然有充分的迹象表明吕萨尼亚斯与安提戈努斯交情匪浅,但缺乏能够佐证“吕萨尼亚斯引入了帕提亚人”这一说法的有力证据。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史料,这位喀尔基斯的统治者可能最多只是劝说帕提亚人支持安提戈努斯争夺犹太王国的王权。而且,如果吕萨尼亚斯在公元前40年和安提戈努斯结盟之后,仍然被安东尼扶植上位的话,那么安东尼因他支持帕提亚入侵者和哈斯蒙尼王子而产生的任何不满情绪一定已经平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吕萨尼亚斯支援帕提亚人,至多不过是革除和处死他,以及随后将喀尔基斯赐给克里奥帕特拉的借口罢了。不过,也不能排除吕萨尼亚斯积极参与同帕提亚人结盟一事的可能性,或许正因这些原因,安东尼满足了克里奥帕特拉除去吕萨尼亚斯的愿望。

这位埃及女王一直控制着安东尼赠予她的这些领土,直到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之战。学者已经证实,一个名叫芝诺多罗斯的人在此之后接管了喀尔基斯。目前已知他最早的三套钱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年或前30年,上面除了这位新统治者的图像外,还有屋大维的肖像。关于芝诺多罗斯,约瑟夫斯在一段关于公元前1世纪20年代中期奥古斯都赠予希律领土的文本中告诉我们如下信息:

有一个名叫芝诺多罗斯的人租用了吕萨尼亚斯的领土,但对收入不甚满意,于是他通过在特拉可尼雇佣匪帮的方式来增加收入。那个地区的居民铤而走险,抢劫大马士革人的财物,而芝诺多罗斯不但不制止他们.自己还参与瓜分赃物。周边地区的人们遭受这一巨大侵害,便向他们的长官瓦罗抗议,央求他写信给奥古斯都.向后者汇报芝诺多罗斯的恶行。当这些报告传到奥古斯都耳中后,他回信说要驱逐这些匪帮,并将这块领土赐给希律,以便通过希律的管理,使特拉可尼不再成为邻邦的烦扰。

芝诺多罗斯租用的领土无疑就是喀尔基斯,它在公元前1世纪30年代曾经处于吕萨尼亚斯治下。约瑟夫斯没有说清的是,芝诺多罗斯从谁那里租用了上述土地?沙利文认为,依照这段文本和《犹太战争》中更早的类似叙述,芝诺多罗斯是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那里租来了喀尔基斯,希律以同样的方式向她租回了杰里科附近的香脂树林。然而,笔者认为,约瑟夫斯《犹太战争》和《犹太古史》中的相关文本并不支持这一解释。根据其统治时期的钱币,芝诺多罗斯同样享有“四分领君主”和“高级祭司”头衔,而屋大维也出现在他的钱币上,因此他很有可能是从屋大维处获得了喀尔基斯。另外,约瑟夫斯在前引段落中明确讲到,芝诺多罗斯为了填补租用土地导致的财政赤字而组织抢劫行为,促使那些受到侵扰的人们向长官瓦罗申诉,后者将之汇报给奥古斯都。所以约瑟夫斯似乎已经阐明,芝诺多罗斯是在奥古斯都治下租用了原属吕萨尼亚斯的领土。于亚克兴打败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之后,屋大维需要决定位于黎凡特和小亚细亚的领土的未来,它们原先在公元前37年或前36年被赐予这位托勒密女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选择了芝诺多罗斯担任统治者,并以租用的方式让他占有喀尔基斯。虽然不能排除芝诺多罗斯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便已参与对喀尔基斯统治的可能性,不过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直到公元前31年为止,埃及女王和她的下属们始终直接统治着吕萨尼亚斯曾经控制的领土。

六、结语

在我们现存的史料中,没有关于罗马和喀尔基斯之间政治互动的完整记载。正因如此,也因其地理面积较小,二者关系的许多方面并不为人所知。面对庞培派的凯奇里乌斯·巴苏斯和恺撒派将领们之间的冲突时,喀尔基斯可能迫于来自帕提亚帝国的压力,站到了凯奇里乌斯·巴苏斯一边。数年后,吕萨尼亚斯得到安东尼的扶植,成为喀尔基斯统治者。吕萨尼亚斯可能在公元前40年至前38年帕提亚人入侵时与之结盟,而他后来也可能因为被指控为支持帕提亚人而遭受了致命打击。从公元前44年至前31年,喀尔基斯一直夹在罗马和帕提亚中间,而且似乎站错了队。其统治者的不可靠性和动摇态度也许可以解释罗马对它的最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