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师范高校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
2020-05-13祁璐璐巴青松
祁璐璐 巴青松
摘 要:全日制教育专硕这一学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中小学培养更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人才。通过对H大学全日制教育专硕的教学能力及培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专硕(教育学院除外)教学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高师院校教师教学示范性不足;教育实践环节薄弱。针对发现的问题,文章就高师院校如何通过更新教学模式和重构课程体系展开论述,为进一步增强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方性师范高校;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日制教育专硕的培养目标就是要面向幼儿园、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全日制教育专硕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其中,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而目前“未来的教育者”——全日制教育专硕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尤其地方性师范高校全日制教育专硕的教学能力并不乐观。
因此,为探讨如何提高地方性师范高校全日制教育专硕的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本文以安徽省 H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跟踪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未来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地方性师范高校全日制教育专硕的教学能力情况,并为今后地方性师范类全日制教育专硕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一)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探究目前安徽省H大学全日制教育专硕的教学能力,了解全日制教育专硕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二)调查内容
本文以安徽省H大学在读的2018级全日制教育专硕(教育学院除外)为研究对象,共计125人,以2018级安徽省H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我国2012年制定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和朱轶男的调查问卷为参考,设置问卷的维度为基本信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教学、培养建议等,对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份,实际回收98份,有效问卷为96份,回收率为77%,具有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设计能力情况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是优秀教学设计的关键。从表1中可以看出,75%全日制教育专硕可以完整地回答教学设计的依据,77%全日制教育专硕能够完整回答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但是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没有选择正确答案,而是选择运用了使动用法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较传统。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对教材熟悉程度会影响教学设计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全日制教育专硕对中小学教材非常了解的仅占4.94%(见表1)。
(二)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实施能力情况
通过对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有教学经验的全日制教育专硕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注重板书的设计,能够语言表达清晰,但是不能熟练应用,需要继续努力,加强训练。
(三)地方性师范高校教师教学模式情况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全日制教育专硕的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较先进,教学方法有专题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但是专题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较少,讲授法应用较多,而研究生阶段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探究、分析和批判能力。
四、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安徽省H大学大多数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技能方面尚不成熟,教学理念较传统。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全日制研究生自身和高校相关机构两个方面提出培养对策。
(一)全日制教育专硕自身方面
全日制教育专硕研究生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识,了解培养方案,并将意识付诸实践,结合培养方案制订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1.增加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了解
全日制教育专硕的学制是两年,时间短暂,充分地了解全日制教育专硕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有利于研究生更快地找到学习方向,从而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
2.增强专业学科理论的学习
教育理论是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全日制教育专硕研究生要增强自身专业理论的学习,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模式,如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慕课(MOOC)等,了解教育发展现状,如2017年课程改革提出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2019年新教材、新的教育观念等,为以后到中学教學或进行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培养方面
高校也需要结合本校情况更新教学模式,增设课程资源,完善培养方案,为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1.改善教育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教育前沿相接轨。课堂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建议高校任课教师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现实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激发研究生发散思维,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2.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
泰勒认为,“课程要素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能够促进全日制教育专硕探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要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硬件设施,增设微课教室及录播室,增加实践基地,为全日制教育专硕研究生的实践提供保障。
(2)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短时间内交叉进行,研究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相应理论的实践,比如:“2+3培养模式”即每周前三天学习理论课程,后两天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教育实践。
(3)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课程的设置中也应增加方法技能类课程(如:中小学教材分析、教学研究方法、学科案例研究等)的比例。这样,全日制教育专硕研究生就可以间接地学习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 虹,于 洪.教育部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2009年第2次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邝丽湛.论教师教学的应变能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4):37-42.
[3]朱轶男.全日制教育专硕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4]陈龙泉.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1(2):72-75.
[5]相佃国.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化学键教学引发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2,33(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