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烟草在甘肃天水地区传播情况研究
2020-05-13焦晗粤樊志民
焦晗粤 樊志民
摘要:烟草原产于美洲,在明清时期辗转传入中国。烟草传入后,抽烟风气迅速传播,烟草种植也因为其经济利益大于粮食种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地处西北的甘肃天水地区传播迅猛,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而经济利益的吸引、烟草的抗寒性、能给人带来精神麻醉和享受则是广为传播的主因。烟草的被接纳以及烟草业的兴盛甚至影响到天水乃至西北地区的文化生活。如今研究烟草传入时间,传入路线,风土适应以及种植情况等等,可使我们温故知新。
关键词:烟草;甘肃天水;传播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128-03
烟也就是“菸”,清代的一些烟草谱中,写作“淡巴菰”“担不归”等,都是其英文名的译音。烟草自明朝传入后,在清朝初期便很快发展成为仅次于棉花的重要经济作物,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有关烟草传播方面的研究,国内开始的时间比较早,最早研究烟草问题的是吴晗先生的《谈烟草》。自这篇文章之后,国内众多学者对烟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又因为大多文章都是对烟草在国内大范围种植、吸食的分析,关于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天水地区烟草,资料甚少,所以笔者试图针对自己家乡当时烟草传播的情况进行研究。
一、清代以来甘肃天水的区域界定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天水由此得名。公元220年,魏文帝设秦州,秦州这一名称由此而来。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两當、清水、礼县、徽县。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甘肃省政府设立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天水县属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于1949年8月15日成立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辖天水县、甘谷、徽县、武山、通渭、两当、清水、秦安8县。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为天水地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天水市下辖秦州、麦积两个市辖区,甘谷县、秦安县、武山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
二、烟草传入天水的时间
关于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烟草是明朝万历年间传进来的,以学者吴晗为代表,依据是明末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提到烟草这种作物之前未曾听闻过,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1620年间出现于福建广东等地,后逐渐传入别地[1]。郑超雄则认为烟草应该早于万历而在正德至嘉靖28年间传入我国,依据是广西合浦县一座明代龙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558——1575之间[3]。关于烟草传入我国时间目前仍没有定论,但王达先生认为,至少在18世纪中后叶,烟草已经基本上在我国传遍各省了[4]。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烟草在中国是分几次传入的,分别是不同的品种,传入甘肃的品种是更耐寒的黄花烟草。
那么,烟草是什么时候传播到甘肃省的呢?最早提到甘肃烟草种植的文献记载可能是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中:“万历末,……渐传至九边。”[5]甘肃便属于这九边之中。虽不能证明甘肃在明末便有了烟草,但也可说明末后若干年,烟草便传入甘肃。乾隆年间甘肃辖内《肃州新志》与《敦煌县志》都有烟草的相关记载。成书于乾隆三十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提到“水烟出兰州五泉地种者佳。”[6]可见兰州水烟在当时发展甚好,那么甘肃至少在康熙年间种植烟草是合理的。
但关于天水地区种植烟草的记载,在康熙年间并没有找到相关文献,有关天水烟草的记载,最早见于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四食货),文日:“货则棉花、干粉、丹青、赭垩、五色土。花石可为屏,云楸、核桃木为诸器物。而蜜、蜡、漆三者为多,其最多者烟草。”[7]这里提及的“货”即货殖之意,准确说来,指的是“可用于商品交换的土特产”。州志在罗列土特产之时,将烟草和秦州传统的大宗特产蜜、蜡、漆并列,并且特别强调了“其最多者烟草”,这可以说明清乾隆年间,秦州烟草种植已相当普遍,而且产量不小。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立的《重修伏羲庙记》碑碑阴“主持经守条约”在记载伏羲庙庙田出租情况时,有“地内已种烟苗,贫民失业亦属可悯,秋后收获完日……”等语也可作为旁证。除此之外,这句话也说明了当时烟草流通量居各土特产之首,吸烟习俗已相当普及。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此时烟草种植已经普及,那么引入时间一定在乾隆二十九年之前。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清代,信息交流和经济交流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烟草的传播推广也当是缓慢的,非数十年不可。刘雁翔在《陇右文化论丛》中提到天水的烟草应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传入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纂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秦州志》在“食货”目下不载烟草;二是武山、清水历来烟草种植较广,而成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宁远县志》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清水县志》均不载烟草,这充分说明天水烟草的引种不会早于康熙年间。也有观点认为在清代顺治年间天水就已经引种烟草,被刘雁翔先生否定了,他认为清人入关之前,其王业初兴之地是禁烟的,皇太极就曾在崇德四年(1639年)颁布过禁烟令,崇德六年(1641年)开禁。清军入关后,吸烟引为时尚,烟草种植也随即推广。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进兵秦陇,清在秦州的统治确立,而顺治在位的十多年,正是乱时期,社会动荡,战无虚日,所以顺治二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这十几年间秦州引种烟草的可能性不大[8]。
三、烟草在天水传入的路线
蒋穆东、王思明认为烟草大跨度、跳跃式的传播方式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极为特别[9]。学术界关于烟草传入我国的途径看法不一,观点分歧较大,但可以确定的是,传入西北地区的烟草,应当是由福建传入的,依据就是前文所提的《物理小识》卷9中的记载:“万历末,有携淡巴菰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陶卫宁认为西北地区的烟草可能由商人带来,也有可能是由军中将士带来的[10],部队将士因为政治因素或战略需要进行地域转移,于是吸食烟草之风被将士带往西北内陆地区,由于烟草吸食易成瘾,来自士兵的大量需求无疑能够带动当地烟叶的贩运以及生产加工,促进烟草的地理转移。不光是将士,商人也会将烟草由南边带来北方。清光绪《山西通志》中云:“曲沃旧无此种。邑人张士英自闽中携归。明季民穷,赖此少有起色。”[11]这条记载明确说出西北地区的烟草应是由“闽中携归”,即经商者从福建带来的,并且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种植烟草可以改善经济状况,为当地带来收入。离甘肃较近的陕西也有相关文献记载,由此推断天水种植烟草或许是由福建传入山西、陕西等地,由与其相近的山西、陕西一路引进,引入之后,主要在渭河流域河谷地带种植。
四、烟草在天水的风土适应以及种植情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秦州水烟生产非常红火,质和量仅次于兰州、榆中等地,远销两广、福建,作为水烟原料的烟草种植也应当是土产魁首,但于栽种面积、产量、品种等情形,旧志无只言片语,无从具体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天水种植的烟草向称黄烟和绿烟,即植物学上的普通种和黄花种,其中以黄烟种植居多。这与天水环境不无关系,当地较为寒冷,且气候干旱,而黄花烟草的生长周期短,而且最适合在低温和高海拔条件下生长,所以黄花烟草更适合在此地种植。
由民国二十八年的《天水县志》可看出烟草在天水所辖各县均有种植,其中天水、武山、清水、礼县、西和等县产量较大。县志中说到由于军用,官吏的严苛以及土匪横行等原因烟草的种植普及情况和产量都较清代有所下降,烟草运输受到很大阻碍,以往能运出两万余石,到民国28年才能运出不满三百石[12]。这对天水烟草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据民国30年(1941年)的统计资料,天水所在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所轄十县,总产量2.25万公斤。民国32年,种植面积达98亩,单产96.62公斤总产量8.87万公斤,民国38年(1949年),种植面积3200亩,单产88公斤,总产28.9万公斤[12]。新中国成立后,烟草种植波动起伏,时多时少,总的趋势是,农民有土地经营自主权时,种植面积大,计划经济盛行时,种植面积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商品化率低,基本上是自种自吸,即便是街市出售,数量也不是太大,只是补贴家用,一直未能形成产业,在经济作物中所占比重很小。1990年以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卷烟进一步普及,吸食旱烟的人群相应减少,烟草种植面积大幅度縮减,只有零星种植。
五、烟草被天水地区接纳原因分析
烟草被甘肃天水地区接纳,显然是有许多原因的,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利益的吸引
这个吸引不仅包括农民,也包括商人。吸烟风气在烟草传入中国后迅速传播,与吸烟风气盛行几乎同时间,烟草种植也迅速传播开来,随着烟草的传播,吸烟人口数量增多,烟草的需求量必然增加。显然,烟草这种耐活作物的种植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基于这种利益驱使,农民便把起初种植在山地的烟草,发展到在肥沃的田地里种植。烟草种植在天水地区迅速扩散开来。
不仅农民会受到这种利益的驱使,商人更不例外。商人对于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新事物很是敏感,往往会积极主动地抢先贩卖,以获先机之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水烟工坊的兴盛。天水的水烟生产和烟草引进是同步的,烟草的引入在清康熙年间,水烟之加工也必当始于是时。当时水烟风行朝野,引为时尚,号称“阜邑”的秦州自然有水烟作坊,民众“铸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自在情理之中。乾降时秦州烟草产量居各土特产之首,说明此时的水烟生产也是很兴盛的。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食货》说:“州人作业,土农外,商为多,工次之。土所出货,水烟遍行楚、蜀、吴、越、间广。次则药材,又次则棉布。工以桃核本器为所独。”[13]据这条资料可知,光绪年间秦州水烟畅销四川、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成为土产流通之大宗,那么水烟生产作坊肯定是数量众多,但因这方面的史料缺乏,具体情形难以论断。
(二)烟草的抗寒性
如果说烟草在南方地区受欢迎是因为可以它祛瘴的功效,那么在西北地区,烟草受欢迎的原因绝对有可以“辟寒”这个原因。由于北方疾风四起,冬季寒冷,烟草被认为更类似于人参等被用于治疗伤寒的温性药物。汪颍的《食物本草》中记载到:“宣,行气,避寒辛温有毒,治风寒湿痹,滞气停疾,山岗瘴雾”[14]。此形容指出烟草味辛气温,其主要优点在于治疗“寒”与“湿”引起的风湿病。烟草被视为一种元气的强烈刺激物,因此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对伤寒的抵抗能力。《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到:“烟草,一名烟酒,味辛温,有毒,治风寒温痹,滞气停痰,解山岚瘴气”[15]。更说明了烟草具有抵抗寒湿的功效。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军也是烟草传播的主力之一。清人叶梦珠的《阅世编》卷4里就记载:“流寇食之用辟寒湿。”[16]这里的“流寇”系指明末农民起义的军队。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涉及到寒冷的甘肃地区。能看出来在天寒的时候吸烟可以让军人们得到片刻的温暖,不仅是军人,劳动的农民在天寒地冻农歇之时,也是想要抽烟取暖的。
(三)使人放松,带来精神享受
《食物本草》曰:“烟草,其气入口,不循常度,顷刻而周一身,令人通体俱快,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今人以之代酒代茗,终身不厌(故一名相思草)”[14]。农民辛苦劳作后希望能得到片刻的享受与放松,这时,吸食烟草便成了仅有的可怜消遣之一。在完成一天的农耕任务后,吸食自己种植的烟草甚至是从商人手中买到的烟草,对于辛勤耕作的劳苦人民来说,吸食烟草时的快感可以令他们暂时忘记奔波生计的烦恼。不仅如此,当时的娱乐活动以及场所极为有限,农闲时,找不到别的娱乐方式,吸食烟草就成为了民众打发时光的一个选择。不光是劳动人民,在当时,王阮亭先生所谓“今世公卿士大夫,下逮舆隶妇女,无不嗜烟草者”。可见烟草在各个阶级中都大受欢迎。
六、烟草传播对天水地区的文化影响
烟草的传播对天水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尤其是文化方面。虽然清代、民国时期烟叶制丝是主流,但由清至民国直到现在,天水始终流行有一种简单易行的烟叶加工办法,即将调制好的烟叶晒干或用锅烘干,而后搓碎,使其成为烟末,用纸卷之,用烟叶卷之,或用早烟锅吸食之。天水流行一句俗语一一“把人揉成烟叶子了”,指将人折腾得没牌气了,正是烟末制作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类比形象应用,也透视出天水用这种办法加工烟叶的普遍程度。烟草的传播使得其吸食方式多样化,《蕉轩笔录》中记载到:“乾隆以前,尚系用木管、竹管,镶以铜烟锅吸之,名曰旱烟。后则甘肃兰州产水烟,以铜管贮水其中,隔水呼吸,或仍以旱烟作水烟吸”[17]。由此可知当时产生了水烟袋,鼻烟壶等多种吸食工具,《戈壁道中竹枝词》云:“皮冠冬夏总无殊,皮带皮靴润酪酥。也学都门时样子,见人先递鼻烟壶。”[18]可见此这类吸食工具流传甚广。关于水烟等的诗句也于文人骚客的诗歌中屡见不鲜,“半星阳焰迸,一缕冷云呼。齿颊炎凉判,满怀冰炭俱。”这便是江苏诗人杨方灿在甘肃做官时期对水烟瓶及吸食水烟时的神态的形象描述。《香祖笔记》中记载:“可明日,有避疫之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亦具红、紫、黄、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以象牙为匙。”[19]可见鼻烟瓶种类之繁多,在当时之盛行。
七、结语
综上,烟草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当时其他明朝传入作物所不能及的。其作为一种嗜好作物,因为其经济收益及生理作用被大量需求进而广泛引种,到清代时我国几乎各省都有了对烟草的生产及加工工坊。位于西北地区的天水市也深受其影响。乃至现在都有零星烟草种植。种植者的经济利益是烟草最初传播的主要动力,后来烟草却对文化生活也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甚至俗语中也未能离开烟草的影子。这是一种值得回味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晗.谈烟草[J].中国烟草,1979(1).
[2]郑超雄.从广西合浦明代窑址内发现瓷烟斗谈及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问题[J].农业考古,1986(2).
[3]赵明春.烟草传入中国始自漳州及成因考[J].福建烟草,1996(2).
[4]王达.我国烟草的引进、传播和发展[J].农史研究,1984(4).
[5](清)方以智录.物理小识[M].商务印书馆,1937.
[6](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7]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29·乾隆直隶秦州新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8]雍际春.陇右文化论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9]蒋慕东,王思明.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国农史,2006(2).
[10]陶卫宁.明末清初吸烟之风及烟草在国内的传播方式与途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
[11]王轩等.山西通志[M].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
[12]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32·民国天水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3]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4][18](明)汪颍.食物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15]蒋廷锡等辑.古今图书集成[M].中华书局影印,1934.
[16](清)叶梦珠撰.阅世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17]陆林.赵山林选注.清代笔记小说类编·言情卷[M].合肥:黄山书社,1994.
[18]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中华竹枝词全编(1)[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9]周梦蝶标点.胡协寅校阅.香祖笔记[M].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
作者简介:焦晗粤(1995—),女,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农业史。
通讯作者:樊志民(1957—),男,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农业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