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育中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2020-05-13彭山芩张胜前
彭山芩 张胜前
摘 要:学科育人不仅要求促进学生的德育与智育的发展,还要求融合美育。文章从地理美育的育人价值视角出发,解读地理美育指标体系,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河流”为案例进行剖析,希望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关键词:美育;地理美;学科育人价值
一、地理美育的学科育人价值
地理学科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与《地理国际教育宪章》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美育目标的实现是学科目标达成的一部分,对人们思维品格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环境伦理观、国家意识、全球意识以及生活质量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具体来看,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感知各种自然美和社会美;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追溯分析,收获用因果关系分析问题,从时间和空间、整体和局部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美;可以将所领悟到的思维方式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二、地理美育内涵指标体系解读
美育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审美客体与审美手段的结合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其中教师与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学过程中各种审美因素是审美客体,教学手段是审美手段,三者共生共存,不可或缺。要实现美育价值,必须正确处理审美主体、审美内容、审美手段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审美意识和渗透意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美、发现美,并使用多样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中挖掘美、发现美既包含了教师本身的形象美、人格美、言行美等,又包含教学材料中的各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美等。
表一列举了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的美育内容,借此分析美育的指标体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育目标有层次之分。美育目标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要求学生能从欣赏走向创造。在培养审美欣赏能力阶段,通常会呈现各种丰富的自然现象,调动各种直接感官来领略美。在审美表现阶段,则考验学生能力的转化。学生要将之前的审美感觉以语言或行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的言行,往往是依据社会的准则,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而审美创造阶段,往往是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阶段,要求学生将审美过程中的思想内化,进行创新。此时的言行,对终身发展有着更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挖掘美育内容时,要明晰具体的美育内容属于美的哪个范畴,对应哪个美育目标层次,可使用什么教学方式,进而再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三、地理美育学科育人价值的案例式解读
在地理美育总目标指导下,笔者对“滚滚长江”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分析审美手段在地理美育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已经学过外流区、内流区的相关知识,知道河流的水文特征。其次,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些读图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听过很多有关长江的诗歌和歌曲,同时也知道长江沿线部分大城市的城市特色,如上海、武汉、重庆,甚至去过当地旅游。再次,学生知道自己家乡河流的基本信息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教学目标】①在地图上,找出长江的位置及流域范围,树立空间意识和区域观念。②通过地图,总结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分析其給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图片,了解不同河段出现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美育目标】①结合视频和图片,多视角欣赏长江的壮观美、多变美、规律美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②能欣赏人们在开发利用长江过程中的劳动美、思想美,并努力把劳动过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生活中。③运用美的规则,创造出能表现家乡河流的原创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极限挑战”第五季中,成员们从上海起航,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迎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挑战。下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领略长江之美。教师播放“极限挑战”第五季第一期视频节选。
美育目的:通过视频,音画结合,增加听觉和视觉刺激,给学生留下伟大长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环节一:长江初印象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江水系图,并就长江的起源、长度、水量、流域面积等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读图,并回答问题。
美育目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作画,体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展示了学问美及人格魅力。学生易产生钦佩感,从而在无形中形成了尊师的品格。
环节二:小组探究——认识长江
教师分工并指导学生完成表二的填写。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读图,结合课本资料,完成表格填写并汇报。教师点评,通过展示图片来补充。
美育目的:①读各种类型的地图,培养学生的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深化学生的思维。②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③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训练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利于语言美的形成。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⑤教师补充的图片,从自然美的角度,展示巫峡的俊秀美、虎跳峡的险峻美,展现我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⑥教师补充的图片,从社会美的角度,展示了三峡水利工程的宏伟壮观、上海外滩夜景的绚丽多彩,揭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增强学生创造美的意识。
环节三:保护长江
教师播放极限挑战成员在黄浦江边捡垃圾视频片段,并就此提问:黄浦江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如不采取措施,将会有什么影响?教师展示图片,对图片做简要说明,并提问(所需资料:污水排进长江图、滥砍乱伐后森林图、汉口粤汉码头出现的一座座沙洲图、荆江治理工程图)。
问题A:图中情形可能出现在长江的哪个河段?如不采取措施,将有什么影响?
问题B:针对以上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长江?
教师点评,总结。
美育目的: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目前长江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美丑善恶的判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美育目的: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
课后作业:学生拍一张邕江的照片,并附上有关拍摄时间、地点、拍摄视角等相关说明。
美育目的:学生自主进行拍摄,只限定主题,不限定具体内容,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创造出能表现家乡河流的作品。
地图法和实地考察法能使学生更易从地理视角感受到美的熏陶,音乐和美术(画图)等艺术手段的融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除此之外,运用网络用语、唐诗宋词等不同类型的语言,开展多媒体教学等也是地理美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美育目标来搭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同时还可采用能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在进行美育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挖掘美的内容,协调好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手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韦华东,张胜前.在互动中实现人性美与地理美的交融——以“非洲的自然环境”为例[J].地理教学,2014(6):17-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