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军事策略与获胜原因再探究
2020-05-13张延新陈珂
张延新 陈珂
摘要:第四次反“围剿”中以“诱敌深入”为主的稳妥军事策略因毛泽东受到“左”倾冒险主义推行者们的排挤,被“左”倾进攻路线所取代。在毛泽东被迫离开军事指挥岗位与原有军事策略受到排斥的情况下,周恩来、朱德等中央苏区红军主要领导者依据战争形势,因情制敌,坚持以往总结的军事策略,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红军主要领导人与众多指战员的灵活作战和苏区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
关键词:第四次反“围剿”;军事策略;获胜原因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4-0111-03
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早在1932年5月就开始准备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利用当时各个苏区联系不紧密,不易相互照应,配合作战不够成熟,进攻湘鄂西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第二阶段则是对准中央苏区,待“围剿”两区完成后,集中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苏区分进合击,企图合围歼灭中央红军主力。当第一阶段目标达到后,蒋介石逐步将“围剿”的重点转移到中央苏区,调集三四十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合围。10月,周恩来、朱德继续率领红军,做好充分准备,灵活运用军事策略,至次年3月最终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
一、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军事策略的曲折发展
“左”倾冒险主义推行者们怕毛泽东拥有军事决策权这一便利消极怠工,不贯彻“进攻路线”,在1932年6月份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时,未恢复毛泽东所兼任的总政委职务,而是让这一职位空缺。此后,虽恢复毛泽东总政委一职,但权力受到限制,没有军事决策权,只有领导指挥之权。毛泽东认为现阶段应实行较为稳妥的进攻作战方案是符合苏区和红军实际的,但与“进攻路线”是相差甚远的。[1]随后,在宜(黄)、乐(安)战役中,验证了毛泽东的作战思想是正确的。
鉴于后方苏区与前方红军主要领导人对红军行动意见不一致,几经磋商,1932年10月3日至8日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在宁都小源村榜山翁祠召开。但是,这次会议“左”倾冒险主义者们再一次对所谓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批判。宁都会议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苏区红军的领导权,毛泽东被迫离开前线,使得“进攻路线”进一步在苏区贯彻执行,这是一次具有严重错误的会议。[1]但在此后的红军主力作战中,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周恩来、朱德等人从战争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没有按照“左”倾冒险主义的所谓“进攻路线”僵化作战,而是按照在前三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等人总结的“诱敌深入”,采用灵活作战、机动应敌的游击战法狠狠地打击敌人,最终获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二、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军事策略的灵活运用
(一)建黎泰、金资战役——出其不意、主动出击
1932年10月14日,红一方面军负责人朱德、周恩来在广昌下达了建黎泰战役作战计划,准备出其不意迅速消灭建宁、泰宁、黎川的敌人并占领这一地区。同时,派遣一支部队向东北出击,以打通赣东、闽北这一地区。这一作战计划与毛泽东原先的设想很是接近。周恩来在签发这一作战计划时特注明:“如有便,请送毛主席一阅。”[2]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按原计划发起建、黎、泰战役,九日内连续攻克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和光泽五座县城,并动员发动群众,筹集物资,在建黎泰地区建立了建黎泰中心县委,历时一个月巩固扩大了苏区面积,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建立了实际的联系。
红一方面军于11月16日发起了金溪、资溪战役,三日之内就攻克这两座县城。11月21日至22日,红军在南城渭水桥附近主動截击,击溃来援之敌,使其退回南城附近;11月20日,红军在浒湾东北方向击退援敌,使其退守抚州。此后,摄于红军威势,敌人采取防御策略。
1932年12月下旬,约三个团兵力的敌军前出至南城县东北方向黄师渡地区,红一方面军总部抓住敌军位置突出、兵力薄弱这一战机,令主力由黎川北进,于次年1月4日至5日,集中兵力主动向黄师渡敌军进攻,大获全胜;1月8日在彭家渡等地又歼灭敌军三个团,使敌人被迫退守抚州和南城。金资战役至此结束。虽然这两次战役获得了胜利,提升了广大指战员和士兵对反“围剿”战争胜利的信心,巩固和扩大了苏区根据地,有利于后来反“围剿”的斗争,但是因临时中央“进攻路线”的影响,使红军在战斗中疲惫了自己,在敌人大举进攻之前没有充足时间来准备。[1]
(二)南丰撤围——审时度势、因情制变
鉴于红军攻势,江西国民党当局惊恐不安,蒋介石重新布置对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围剿”。陈诚的10个师为中路军,这是“进剿”的主力军;蔡廷锴的7个师为左路军,余汉谋的7个师为右路军,蒋介石想以分进合击的方式,一举吃掉我中央红军主力。但是,蔡、余二人与蒋素有矛盾,借口拖延。蒋介石只得依靠陈诚的中路军这支嫡系部队,将其分为三个纵队,仍以分进合击的方式对红一方面军形成合围之势。
金资战役结束后,周恩来、朱德打算率领红军主力趁势北上,调动敌军,与闽浙赣红十军配合伺机歼敌。然而,后方中央局成员项英、任弼时以苏区中央局名义致电周、朱等人,更改之前攻打南城的计划,进而攻占南丰且要稳固占领。红一方面军领导人朱德、周恩来等根据敌情分析后,建议不攻打南城、南丰等地并陈述理由,后周恩来与30日再次复电,陈述这一作战计划的不利条件。但是,后方不断坚持。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人只得部署作战计划,并且2月7日给后方回电时再次表达了意见,仍没有被采纳。周恩来、朱德在2月9日按照原部署带领红一方面军主力西进包围南丰,12日晚发动总攻。南丰是进入中央苏区的门户,也是重要的军事据点,且城内城外工事坚固,堡垒众多。红军攻击一夜后,损失惨重,“缴获不足一营,损失却过三百”[3],甚至一个师两个团长阵亡;敌军丢掉堡垒后,则龟缩城内,据险不出,“并断浮桥,显示其守城待援之决心”[3]64。此时,周围增援的敌军逐渐迫近,企图从三面迅速合围攻打南丰的红军主力,内外夹击,进行“围剿”。周恩来、朱德根据战斗情况和敌情,当即立断,“改强袭南丰为佯攻”[1],带领红军主力秘密西移至宁都县北部一带,伺机歼敌。南丰撤围,是周恩来、朱德等前线指挥员因情制变、审时度势的结果,保存了红军主力,是第四次反“围剿”中的关键性战略决策。
(三)黄陂大捷——诱敌深入、果断出击
在南丰撤围后,2月22日,红十一军公开东进向黎川附近活动,进一步勾引敌军,让其以为是红军主力,而我军真正主力则秘密西移休整,在23日全部撤离南丰,转移到东韶、小布、洛口地区,蛰伏待机。敌军果真被迷惑,陈诚误以为红十一军是红军主力,三面进攻包围黎川南部,企图合围红军。2月下旬,敌军第一纵队由乐安、宜黄前出广昌,而此时第二、三纵队被红十一军吸引,正向黎川运动。陈诚命令敌军第一纵队五十二、五十九师在2月28日内到达宜黄境内,进攻黄陂,27日两师由摩罗嶂山向黄陂进发,两师相距较远,难以相互策应,侧翼已完全暴露于红军主力面前,这就体现了诱敌深入这一战略方针的优势和效果。周恩来、朱德当即下令红军主力于2月23日和24日秘密移动至宜黄南部一带,分左右两翼队伍向北包抄敌人。27日上午,敌五十二师已进入红军左翼预伏阵地,左翼部队果断出击,猛烈攻击将该师师部及一个旅大部迅速歼灭,只剩下先头团,敌师长被俘。与此同时,在后面跟进的敌五十九师在黄陂一带也被红军右翼部队包围,红军左右翼部队在28日上午8时许,向敌人发起总攻,除两个团的敌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仅用了两个小时,且敌五十九师师长也被俘。正是红十一军为“诱饵”,诱敌深入调动了敌军,使敌人出现破绽,红军主力果断出击,在运动中伺机歼敌。周恩来、朱德等人采取了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机动灵活,并以其为主,果断出击,获得大捷。毛泽东曾说:“对于我们,当敌举行大规模‘围剿时,一般的原则是诱敌深入,是退却到根据地作战,因为这是使我们最有把握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4]同时,他也提出战争的计划或方针必须根据战争情况的变化适时的加以更改。
(四)草台冈再捷——继续诱敌、各个歼灭
黄陂之战获胜后,红一方面军向宁都东韶、小布等地区撤回,蛰伏待机。敌军被红军的战术打懵,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陈诚遂调整部署,整编队伍,将原来的三个纵队分为前后两个纵队,实行“中路突破”的战略而不再是“分进合击”的战略。这两路纵队向广昌以交替前进的方式行进,急于改变战局,以求得左右两路大军的配合,达成其合围效果。但是,敌军这一“进剿”计划为红军获悉,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等时机成熟集中兵力歼灭敌军后纵队,粉碎敌人“中间突破”的计划。于是,总部命令红十一军和独立第四师等部队诱敌深入,牵制住敌人前纵队向广昌继续推进,红军主力则伺机而动,于3月中旬从宁都北上,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后纵队。20日,敌军后纵队第十一师孤军突出,到达草台冈、徐庄一带,与敌在东陂的第九师隔着一座雷公嵊山,使其与该纵队余部脱节。鉴于时机成熟,周恩来、朱德发布作战命令,集中力量歼灭第十一师。21日凌晨,红军主力趁大雾向敌人发起全线进攻,经过一天激战,将敌第十一师大部歼灭;另外,来增援的第九师部分敌人以及第五十九师残部也被歼灭。部分残余敌人趁隙逃脱,其余敌人听闻草台冈之战败讯后,向南丰、南城仓惶而逃。草台冈大捷,再次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几乎歼灭了敌军的王牌部队的三个师,这使得蒋介石非常伤心,曾在给陈诚的手谕中说:“惟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5]草台冈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作战计划被彻底粉碎,也标志了中央苏区红军再一次赢得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三、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获胜主要原因探析
(一)毛泽东反“围剿”军事经验和军事思想的影响和指导
早在“宁都会议”召开之前,1932年七月下旬毛泽东就随军行动,后周恩来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在前线指挥作战,仍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而且毛、周、朱、王等人针对敌人的军事部署大致确定了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与蓝图。毛泽东在八月份重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领导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前期的斗争,并取得乐安、宜黄等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后来被迫离开了军事指挥岗位后,红军内部的工作体制仍旧按部就班的运转,“行政管理、党委领导、政治工作制度等”,“大体还是照旧”[6]177。当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进入到后期时,周恩来、朱德等前方军事领导人坚持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的作战方针与原则,没有过多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南丰撤围后,逐步诱敌深入,灵活机动,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方针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灵活运用毛泽东前三次反“围剿”经验的结果,后来还受到毛泽东的称赞,“第四次反‘围剿时,攻南丰不克,毅然采取了退却步骤,终于转到敌之右翼,集中东韶地区,开始了宜黄南部的大胜仗”[14]。
(二)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斗并较好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战术原则和战略方针
红军各指战员在反“围剿”前期坚持贯彻了毛泽东关于反“围剿”正确策略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攻打南丰时与敌军激战过程中士兵伤亡较大,甚至师团级的领导人员也有牺牲——红军三军团师长彭鳌及两个团长牺牲,展现了红军指战员不屈不挠,敢于牺牲的英勇气概。而且,在红军大规模的行动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机密性,才能多次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也与众多红军指战员对战略方针的贯彻离不开的。朱德曾说:“南丰撤围后,红十一军东出迷感敌人,按期达到,敌人误认为我主力东移黎川,而我主力实则南进又转向西进,很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在边区行动,敌人始终不知我主力所在地。数万红军大规模的行动,能够做到出敌不意袭击敌人,这是确守秘密的证明,也是开创了一个大部队袭击之战例。红色战士的坚决,较前更好,与敌接触个个勇敢坚决,反复冲锋,白刃战肉搏十余次,--直冲到最高峰,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干脆地消灭敌人,可为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7]9
(三)地方革命武装和广大苏区人民的配合和支援
在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反“围剿”作战期间,地方武装也参与进来,支持与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在中革军委的统一领导以下,积极参与,协调行动,牵制敌人,使敌人不知红军主力动向,确保了红军主力能够出其不意、集中兵力歼灭敌人。而且,红军的战争走的是人民战争的路线。苏区群众踊跃参与到红军的反“围剿”作战中去,在苏区党政机关的领导下,为苏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在战争期间,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群众参加主力红军以及地方红军,补充了红军所急需的兵源。并且因革命战争需要,红军曾两次发行共计180万元的革命公债,苏区群众争相购买,后期还曾退回部分公债以支持红军作战。[1]据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统计,苏区群众在战争期间组织了大量的后勤队伍,比如担架队、救护队、运输队等,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与后勤保障,展现军民一体的军事战略。红军的秘密作战行动不仅依赖于红军指战员的高度的原则性和纪律性,也是苏区群众保守秘密,帮助红军封锁消息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红色中华.最致命的打击[N].红色中华,1933-04-10.
[6]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张延新(1994—),男,山东枣庄人,单位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陈珂(1995—),女,山东枣庄人,单位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