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
2020-05-13田文秀
田文秀
基于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理念,笔者在《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中,带领学生探究相关阅读策略,读懂故事内容,读透人物内心,读实语文能力。
一、探究序言,开启趣味阅读之旅
1.文题表现形式探寻
序言文题用两个间隔符把三个词语连接在一起,这种表现形式小学生第一次见。从题目表现形式入手,探寻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调动探究的欲望。
猜一猜:三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词语放在一起,
是什么原因?
想一想:文题使用两个间隔号把“冬阳”“童年”
“骆驼队”三个词联系在一起,你能联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读一读:连起来读一读,能否感受到如诗歌般的节奏感和美感?
看一看:结合文本插图观察,光秃秃的树枝,城墙根上投射出来的衣服的光影,小小的女孩儿,高大的骆驼,忙碌的搬运工,着长衫和人讲价钱的父亲……用观感印证之前的猜想,引发阅读的欲望。
用一用:宏大的话题,广阔的背景,印象中最为鲜明的事物,编织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纯真岁月。这一独特的文题表现形式,拥有丰富的内涵。写作命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新鲜感、成功感自不待言。
2.儿童观察视角探幽
文本闪耀着童趣的审美,一帧一帧特写的慢镜
头,呈现出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借儿童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目光纯真又美好。读者只要敞开心扉,将自我角色代入,就能跟随作者进入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体验其独特的童年经历。
3.描写线索导图梳理
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能否发现有趣的现象?“学骆驼咀嚼、谈骆驼铃铛的妙处、想帮骆驼剪毛、追问骆驼的去向”,一幅幅特写镜头,都和“骆驼”相关,极易印证“以骆驼为线索”的写作手法,也是学生易梳理、易领悟的。引导学生使用有形的思维导图,将无形的阅读过程、阅读体验转换成可视化的语言,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4.故事激发阅读欲望
四个串珠式的故事,从冬讲到春,从夏讲到秋,季节更替,时光轮回,作者独运的匠心也预示着光阴一年年地逝去,童年一去不回,从而引发作者“写一本《城南旧事》”的愿望。序言的结尾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巧妙拉开整本书的序幕,勾起学生继续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二、探究整本书,反复品味语言之美
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间段阅读,因学生当下的情绪、认知不同,阅读心境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文章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想和不同的体会。
1.初读:大快朵颐,囫囵吞枣
人的阅读心理都是一样的,拿到一本喜欢的书,不问为什么,就开始囫囵吞枣地读,只为了满足一睹为快的欲望。
初捧《城南旧事》,没有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由着学生大快朵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有新鲜感、自由感,尽情释放原始的阅读欲望。
2.再读:注重“笔读”,厘清思路
伏尔泰说:“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再一次读这本好书,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第二次读,引导学生“笔读”:发现并标画好词佳句,在疑难处做记号,为优美语言做批注,对文本表达形式找关联,用思维导图理顺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重点语言、地点转换、“小英子”的成长等。
“笔读”是思维的外显。通过自己喜欢的、各种独特的阅读符号给思维的过程留痕,让思维可见,是当下的情动辞发,也为将来再次阅读留下可观、可感、可思的原材料。
3.三读:任务驱动综合展示
如果说一读和二读都是个人角色的朗读体验,那么三读就是群体阅读感悟的交融。只有在充满挑战的系列读书活动中,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提升读书的体验,丰盈读书的认识,获得更为丰厚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1)图说故事话成长。
五个故事连缀,从英子要进小学到毕业的六年时间,诉说着她成长过程中的离别故事。第一人称视角使得英子的成长经历那么真实可感,英子对逝去童年的不舍,一点一点写进文字,扎进读者心里。波澜起伏图说故事, 既读透了人物内心,也读懂了成长。
(2)小小美工人物秀。
“驴子在吃干草了,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他!”宋妈的丈夫黄板儿牙,被学生画出长长的脸,突出的牙,跟张驴脸没有什么分别;阔阔的粗腿裤,扎紧的裤脚,翻边的布鞋,这是宋妈;小长辫儿,小花褂儿,兰花指,一头汗水练功的妞儿……善于美工的学生一张张形神酷肖的肖像图,诠释了對文本的再加工。
(3)分角色演绎故事。
学生三两个一组,穿个小旗袍,挽个麻花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粉墨登场。为了这些人物形象,他们翻书找资料,看音像借服装,追求形式与语言的统一,学生自主读书、研究背后文化的兴致就更浓了。
(4)制作人物名片。
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理解,用简笔画画出人物形象,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在班级里交流共享。
(5)读书笔记、手抄报、读后感展览。
阅读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好的阅读需要沉淀,关乎儿童的精神发育。“阅读恒久远,读后感永流传”,以上成熟的读书表现形式始终是学生阅读精神世界的体现。好的作品做出来的展览,值得恒久回味。
(6)城南旧事新说。
班里举办故事分享会:可复述故事,可编城南旧事顺口溜,可打快板说书……
4.四读:咀嚼特色重塑“言值”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发现作品的语言形式、表达特色,丰富自己的言语经验,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言值”。
在此书的阅读推动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反复研究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探究写作的奥妙。学生在多次文本出入之中,整合出他们可以学得来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骆驼描写为线索。
序言极具生活气息,四个和骆驼有关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每一个故事都是儿童化情绪的外显,巧妙地教会学生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为线索,来架构整篇文本,这是它的写作妙处之一。日常习作中如若这样巧妙设置,能提升学生凝练表达的意识,让写作有整体感,中心更突出。
(2)与成人的一问一答独立成段。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书中像这样与大人一问一答、独立成段的描写随处可见。语言干净利落,读起来通俗易懂;简单的对白充满童稚,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了学生继续阅读。这样的表达形式也是学生一学就会的。学生多学会了一种表达形式,成就感也就多了一分,写作的兴趣就提上来了一分。
(3)《我们看海去》诗歌引用的价值。
在第二篇章中,本来讲的是小偷的故事,却为什么文艺地和一首诗歌联系起来?一是“我”上小学了,国文书中有趣的课文拿出来读一读是很有必要的,显示出我“书念得好”的骄傲;二是因为小偷也有个读小学的成绩非常好的弟弟,他是以他弟弟为傲的;三是这一篇章以诗开头,最后以诗结尾,既可以淡化学生对小偷究竟是好是坏的追问,让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体现出作者对质朴童心的赞美,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学生习作中学着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极有特质的,有趣的。
(4)童真质朴的语言表达特色。
全书模拟小孩子说话的口吻、用词、思维方式,以近乎质朴的语言,较多地用短句表现小英子的世界。让读者有极强的代入感,读来一气呵成。这也是这本著作俘获老中青少所有层面读者芳心的原因。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爱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