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照有机融合联系生活
2020-05-13陈怡佳
陈怡佳
【摘 要】“词句段运用”是统编三年级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新板块,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系列语言实践活动,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整体观照,切实强化语文要素;有机融合,构建语文知识网络;联系生活,加强语言文字实践”等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词句段运用;教学策略
“词句段运用”是统编三年级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新板块。该板块延续低年级“字词句运用”的设计理念,关注中年级的学段特点,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例,对该板块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实践。
一、整体观照,切实强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这些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中。教材借助“词句段运用”板块进一步强化这些语文要素,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因此,教师要树立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将“词句段运用”板块置于单元整体的视野之中,理清其与语文要素间的关联,并进行适当的延展和深化,让渗透其中的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一)整合要素,拓展思维空间
“词句段运用”板块的某些练习围绕语文要素,集中体现了对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练习活动中结合语例,渗透方法,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进一步的认识。
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该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两个练习“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和“照样子写一段话”都引用了课文中的典型语段,将语文要素渗透在仿说、仿写中。通过研读,不难发现两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按先后顺序把过程说清楚,后者则并列地将事物的几个方面写清楚。
由此,教师可以这样展开“词句段运用”板块的教学。
1.活用第一个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语例,对照流程图(如图1),按先后顺序说清楚蔡伦造纸的过程。
2.引入第二个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语例,绘制框架图(如图2),思考教材中的两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的。
3.对比呈现以上两个练习中的图式,体会“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的不同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通过对不同课文中典型语段的表达方式的整合,强化了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建构了多元化的表达图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质量。教师还可以联系课内外其他相关资源,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分解要素,落实教学目标
“词句段运用”中部分内容的编排立足于课文中富含教学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以进行整体性和前瞻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词句段运用”中的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分解落实语文要素。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集中学习“复述”,这在统编教材中还是首次出现。该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三个练习,分别要求仿写句子、仿编题目和照样子转述别人的话。这三个练习看似互不关联,实则是一个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如图3)。
因此,教师要整体观照,将“词句段运用”的相关练习相机融入复述教学中,帮助学生细化落实“复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教师可以植入“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三个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转述故事中裁缝和顾客的对话,为复述故事打好基础。
二、有机融合,构建语文知识网络
“词句段运用”板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联后引、循序渐进设置的。教师要重视它与前后课文、单元习作的有机融合,同时也要关注语文园地各板块之间的联系,让“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置于知识链中。
(一)适时勾连,在阅读中植入练习
“词句段运用”重在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方法。因此,教师要避免程式化地教学,而要将“词句段运用”中与课文语段联系紧密的内容植入到阅读教学中,作为推进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三年級下册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中的第二个练习,两个例句都选自单元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课文时植入这一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例,仿写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以《鹿角和鹿腿》的第四自然段为例,教师可以展开如下教学过程。
1.读相关段落,思考:鹿最初对自己的腿是什么态度?聚焦“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体会鹿对腿的不满。
2.引入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引导学生照样子补充提示语。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________:“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3.引入“词句段运用”中第一个例句后的练习,迁移运用。
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将“词句段运用”中的训练点融入相关的课文教学中,通过聚焦提示语,帮助学生感知角色形象,进行阅读迁移,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方法,实现读写对接。
(二)无痕渗透,于习作时细化支架
统编教材在中年级突出了关于“段”的理解和表达,意在为学生的习作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渗透“词句段运用”的相关内容,为习作搭建台阶,有效推进教学。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个练习,旨在引导学生仿照例子,有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习作要求为:一是要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二是要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针对习作要求中的第二点,教师可以利用“词句段运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先引导学生发现“词句段运用”中两个语例的共同之处,再让学生选择印象深刻的实验环节,仿照语例,写清楚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思考。图4为学生的习作片段。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习作的基础上,将“词句段运用”中的相关内容作为补充语料,让学生在比较中审视、优化自己的习作,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化。
此外,该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还编排了关于“增补”“删除”“对调”“移动”等修改符号的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主动修改的好习惯。
(三)层层推进,实现板块间的联结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板块时,教师不能机械地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而要积极地建立各板块间的联系。可以是“词句段运用”中不同练习之间的内部联系,也可以是“词句段运用”与同一单元“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等板块间的横向联系,还可以是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册次的“词句段运用”板块间的纵向联系。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为例,该板块编排了两项内容:一是看词语,想象画面,写句子;二是用教材中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两个练习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该单元的“交流平台”围绕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梳理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交流平台”,推进“词句段运用”的教学。
以下是“词句段运用”第一项内容的教学过程。
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教材中的词语。
2.引入“交流平台”中的第一个提示(即关键句有时在一段话的开头),指导学生围绕一个词语想象画面。
3.在学生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引入“交流平台”中的第二个提示,呈现关键句在段落末尾的语例。如以“闹哄哄”为例:“走进菜场,有人在大声地吆喝,招揽生意;有人在与老板讨价还价;有人在拿着菜刀杀鱼。菜场里闹哄哄的。”
有了由词到句的学习铺垫,教师在教学第二项内容时,可以实现由句到段的转变,具体过程如下。
1.回顾“交流平台”的方法指导,围绕教材提供的两个关键句说一段话。
2.补充语例,将上一板块的词语嵌入句子中,作为练说语段的开头句,比如“傍晚,校园里静悄悄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识字加油站”与“词句段运用”的纽带,由字词的学习过渡到句段的学习。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八个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意在让学生结合画面识字。该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个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教师可以补充例句“海岛的景色真美……”引导学生结合“识字加油站”中的画面发挥想象,并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话。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和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三、联系生活,加强语言文字实践
“词句段运用”板块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教师要将“词句段运用”与生活挂钩,让教学变得灵动而接地气,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真实地运用。
(一)立足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词句段运用”编排了“分类整理购物清单”的练习,该练习的提示语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对此,教师可以展开如下教学过程。
1.教学前,让学生列一张购物清单,再结合购物体验修改清单。
2.交流购物清单,了解分类列清单的好处和方法。
3.引入教材中幫妈妈采购年货的情境,让学生分类列年货清单。
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再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转述练习,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关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别人说的话,让转述变得更有情趣,更接地气。
(二)关注表达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需求,“词句段运用”板块将小型应用文的撰写纳入教学中。对于通知、寻物启事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教师不仅要积极创造生活情境,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中的“拟写通知”为例,教师可以展开如下教学过程。
1.还原范例中的情境,让学生了解通知的作用和格式。
2.将教材列举的两种情况“领取新校服”“参观博物馆”转化成生活情境,让学生练写通知,并进行修改、评议。
3.联系日常生活,根据表达需要,撰写通知。
教师强调写通知时应规范表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综上,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板块时,教师要准确把握目标,树立单元整组意识,结合语文要素挖掘其教学价值,将其有机融入到课文、习作及其他板块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