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的故事
2020-05-13舒舒
舒舒
疫情期间,日本向湖北捐赠了两万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
物资外包装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八字诗词,一下子火了,
之后,更多诗词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今天,让我们走进它们,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没有一个生僻字,意思也很浅显: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这句诗出自公元7世纪。那时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日本天皇的孙子长屋王爱好文艺,擅长诗词。而唐朝,就是这位王子心中的诗与远方。出于仰慕,为了学习,他派人制造了1000领袈裟,送给唐朝的僧人们。这些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字字委婉,卻情真意切。这份情谊被送到了高僧鉴真手里,他将这份感动珍藏了起来。
公元733年,日本派遣僧人荣睿、普照随着遣唐使来唐朝,诚邀唐朝高僧前往日本传播佛法,传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都沉默了——谁会离开花团锦簇的长安,远渡重洋,艰难跋涉到蛮荒小岛上呢?
此时,鉴真站了出来。他用九个字回答了日本来使: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随后毅然决然东渡日本,传扬佛法。然而,那时还是航海技术相当落后的中世纪,中国和日本之间隔着东海,与天堑无异。海上巨大的风浪、海底暗藏的礁石、落后的造船技术,一次又一次将鉴真送回中国海岸。到第五次东渡日本时,他60岁了,可老天并没有怜惜这位老人。他三次出发均遭遇狂风,船只在海上漂流了14天,竟然被吹到了海南岛。
鉴真从海南岛回来时,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这时候,鉴真的大弟子祥彦已经圆寂,邀请鉴真东渡的日本僧人也病逝了,可鉴真决心未改。无他,只因佛曾发过宏愿,普渡众生,怎么能因为艰难,就不渡日本呢?
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日本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的僧侣。他在日本宣传佛法,传播文化,被日本人民誉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
古时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如今日本捐赠口罩寄真情,这一切都与日本长屋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有莫大的关系啊!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日本舞鹤市给大连捐赠了一批医疗防护物资,每一个纸箱上都书写着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也就是今湖南黔阳)期间,得知友人柴侍御将从龙标前往武冈后,写下的离别诗,诗名为《送柴侍御》。虽是伤感的离别,诗情却乐观烂漫:你与我之间,青山一路相连,共沭云淡风轻,我们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处两地。
想想王昌龄当时的境遇,就知道这份乐观是多么难得。在唐朝天宝年间脆弱的盛世泡沫中,边塞战火频仍,百姓不堪其苦,其中还隐藏着边将野心膨胀的重重危机,而唐玄宗陷入宫中的纸醉金迷,毫无警惕之心。
王昌龄目睹盛唐一天天腐朽溃败,悲从中来,寓论于诗。他将自己的政治见解毫无保留地写在诗中,可这些大实话不仅没有让这个汲汲于功名的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一展抱负,反而被一贬再贬。
屡屡被贬,王昌龄来到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龙标。但他没有气馁,坚持洞悉民情,为官清廉,为政以宽。可惜的是,他的济世之志再也等不到施展的那一天了。随着开元盛世零落成泥,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在龙标,王昌龄虽然过着岁月煎熬,茫然无奈的日子,但那份对友人的情谊着实情真意切。他与柴侍御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友谊,就如同日本同样身处疫情之中,却和我们共同抗击疫情心连心,确是恰到好处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了医疗物资。其防护服箱子的背后也贴着一句诗——“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诗句取自《诗经>中的《秦风》,也就是秦地的歌谣——“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翻译过来便是:谁说没有战衣?我们与君同穿裳衣。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修整好铠甲与兵器,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
当时的秦人部落以尚武著称,实行兵制。平民百姓平时耕种放牧,但当国家需要的时候,穿上战袍,拿起戈矛,就是勇猛强壮的战士,无坚不摧。
身处这样的背景下,“岂日无衣,与子同裳!”便更容易理解了。这些话放在当时,朴实无华却拥有巨大的能量,而把它们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
像这样的勇气,放到武汉,即可以翻译为:谁说没有医疗物资,我们的物资与你们共享,与你们共同抗击疫情!这一份战友情,叫人如何不感动。
常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读书有什么用?这三句诗的故事作出了最好的解答。语言是有力量的,它能触碰到人类最柔软的内心。总有一些句子能直击灵魂,从而产生从颅顶到内心的冲击。而这力度足以改变世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