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周刊》的编发与教学策略

2020-05-13嵇原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作文老师教学

嵇原军

作文教学早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级教师赵道夫说:“写作本来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用来展现自我个性的自觉需求和主动行为。”但今天,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远远不如做一个数学题来得“自觉”与“主动”。在学习语文“不自觉”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难以生成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深切地感受到《随笔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是推进作文教学的“牛鼻子”,必须重视其编发与教学。

一、《随笔周刊》的功能

1.展示自我

《周刊》不仅给学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更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扩大了学生写作展示的广度与深度。

学生平时的写作,读者只有一个,即老师。而《周刊》扩大了读者群,突破了校园的局限,更大范围满足了学生发表展示的欲望。《周刊》中的随笔,都经过老师挑选把关,更有典型性、代表性,更逼近学生心灵及写作素养的本真层次水平,也反映出小作者在写作上的思维力、思想性、语言表达力等多种语文素养。

2.指向激励

《周刊》上的随笔是优秀随笔的“标杆”,是随笔中的“旗帜”,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具有指引方向、体现规范的作用。在《周刊》上发表随笔文章,就是对写作者写作水平的肯定,让小作者充满自豪感、成就感,激发了小作者写作的热情。对其他同学而言,身边同学随笔能发表,会让全体学生见贤思齐。即使随笔偶然有不足,也是“矮子里”选的“将军”,对孩子写作的精神激励,不能低估。

3.积累案例

案例即写作案例和课堂写作教学指导案例。

《周刊》上的随笔因其典型性、代表性,都是不可多得的典型的写作案例,潜藏着鲜活的写作经验、体现了可复制可迁移的写作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是弥足珍贵的随笔教学课程资源。《周刊》成了这些写作案例的汇集库,积少成多,保存下来,备教学指导之需。我们不少的教师只是把《周刊》当成学生阅读的素材,却忽视了对《周刊》教学功能的发掘与利用,忽视其二次教学价值,这是对《周刊》课程资源的浪费。在作文教学中,《周刊》中的随笔,可以成为升格指导的案例资源,也成为向“考场佳作”转化的案例资源。

《周刊》中提供的随笔成为教师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写作案例,因来自学生写作实践,带着温度,老师趁势指导,有的放矢,效果显著。

教师通过对多期《随笔周刊》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也可以积累丰富的课堂随笔教学案例。

4.搭建平台

《周刊》搭建了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平台,是沟通师生、生生之间教与学的桥梁,使教与学无缝对接。《周刊》成了教师把脉学情,发掘课程资源,聚焦写作问题,解决写作难点的窗口和阵地,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随笔周刊》的编发

1.板块设计

按照赵道夫老师的指导,我们对《周刊》进行了设计。我们每一期的随笔封面,均从图文样式、期刊、字体、名称上进行了设计。这样可以直观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周刊》的阅读兴趣。在内容上,我们设计了两个板块:一是“精品随笔”,二是“佳作欣赏”。“精品随笔”是刊登作家的随笔,或者学生获奖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感悟这些精品随笔的韵味。“佳作欣赏”是刊登学生相对优秀的随笔。每一篇文章,我们都会在下面设计一个“阅读之思”栏目,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在《周刊》尾白处,我们还会摘录作家写作的经典语录,供学生阅读,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思想。

2.内容选择

我们每一期《周刊》中的随笔是要精选的。因此,这些随笔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引领性。课堂的交流、探讨,也均是以《周刊》为依托。在“精品随笔”板块中,我们选择的方向是:一是根据课本中本单元的训练点选择随笔;二是根据学生最近写作中突出的问题选择随笔。如我们第十六期随笔,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活一个人。我们就选择了一篇省级获奖作品作为精品随笔,题目是《花间伴读的外婆》。随笔的创作,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自主写作,让学生自由表达;二是设定环境,让学生根据要求写作;三是学生自主命题,同题共振。每一期,我们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如:人物风采、徜徉风景、心灵感悟、温暖亲情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随笔写作范围,使学生涉及各个方面写作内容,且不重复。

3.编发安排

《周刊》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印发?发多少篇为佳?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根据赵道夫老师的指导,最佳的是周刊,而不是半月刊,或者月刊。因为周刊周期长短适宜,契合编发者精力,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间节点,也是反馈的最佳时间节点,既保有写作者记忆的温度,又是学生期待最强烈的时候。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随笔写作,我们在“佳作欣赏”板块中,每个班级精选一篇,共四篇随笔,这四篇随笔具有班级共性特征,是进行作文指导的关键资源。趁势,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发表的愿望,我们每半个月,编发一期增刊,集中发表其他学生的随笔。这样,《周刊》与《增刊》相配合,既让《周刊》保持了持续有恒性,及时有效性,也让《增刊》温暖“众人心”,不致于热了“尖子生”,冷了“大多数”。

每一期发刊时,我们同时颁发刊印证书。

为了保存学生的随笔,也便于查找,我们又将每一期随笔汇总起来,做一个目录总表,进行登记。期中、期末,我们再精选随笔佳作,用展示牌、橱窗等形式展示,供学生欣赏。

三、《随笔周刊》的教学策略

我们深知,只是让学生读一读《随笔周刊》,其教学价值则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如何实现《随笔周刊》的二次教学价值?我们对《随笔周刊》的处理进行了探索,最终落实在“五字”环节上。

1.读

读《随笔周刊》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在时间上,我们利用早读课、自习课、语文课等时间,让学生读。我们要求:在读中思,如,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有待改进。问题是撬开思维的杠杆。因此,读《随笔周刊》时,不是无心无肺地读,而是走心地读,带着问题读。特级教师肖培东说:“读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陶冶心灵,在诵读中学会思考。以读促思,以读助悟。”在形式上,我们还会请学生有情感地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共读,还有配乐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了学生对随笔内容的理解,对写作的感悟。在范围上,不仅在班级读,还扩大到家庭。鼓勵学生把《周刊》中的文章读给父母听,读给爷爷奶奶听,读给亲戚听。多样的“读”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认真阅读《随笔周刊》的热情,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注

注,即批注。批注法是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它让学生的思考形成了文字。通过批注,老师能够看到学生在思考上的深度。我们要求,在阅读中,留下“笔痕”。注什么?首先注词、句、段,让你感觉好的地方,在文旁写上你喜欢的理由,做出鉴赏。其次,要在“阅读之思”一栏中,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如:写作方法、立意,或者自己的一些感悟等。

在批注中,要求还要把不足与建议注出来。如:字词错误的、语病的,要及时改过来,篇章顺序有不合适的,大胆地调整。以此培养学生养成重视语句通顺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中学生作文应先求“通”,后求“好”。“通”即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通”只是作文最低最起码的要求。同时,在批注中,还要把自己对文章的其它方面,如细节的描写,重点内容的表现,思想的表达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对随笔的意见。

3.赏

鉴赏《随笔周刊》就是让学生思维碰撞,总结写作经验,这是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中,首先是由学习小组成员一起鉴赏精品随笔。这些文章好在哪里?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然后请学习小组代表展示。在组员鉴赏中,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完善。在学习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学习小组提出自己的新的看法。展示完后,笔者会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并把自己阅读名家作品的感受与学生分享。这个阶段是学习,是感悟与启迪。

接着,再对“佳作欣赏”的随笔鉴赏。这是最有意思的阶段。我们在批注时,要求学生读完每一篇文章,要给有特色的随笔颁一个奖。如:最佳描写奖、最佳构思奖、最佳人物形象奖、最佳文笔奖。然后,选出小读者最喜欢读的某篇文章与大家交流。交流的内容:亮点及其作用,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述。交流方式,可以自我解说,也可以与“小作家”对话。活泼的形式,真诚的交流,使得“小作家”充满了喜悦与激动,再加上同学们思维火花地碰撞,往往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叶圣陶说:“在写作学习中,习作者只有处于主动地位,才能吸纳别人文章的长处,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这个“赏”的过程,也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议

议,就是评评随笔的不足,给随笔挑挑刺,从而培养学生对随笔的反思精神。规避作文中的问题,这是要以学生自主反思,自我体悟为基础的。

下面,以《那双眸,让我铭记》为例,谈谈议的过程。

那双眸,让我铭记

蒋伊琳

春天了,百花齐放,冬日的凝重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净,只剩这满眼的绚烂。郁金香也开了,于春光中舒展身子,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妈妈带着我到儿童福利院。

有老师带着我和妈妈参观。我看着那些没了手臂,或没了腿的孩子,心中的怜悯之心在升腾。突然有一个小女孩一颠一颠地跑了过来,小心翼翼地躲在老师后面,不时地带着笑探出头来看我和妈妈。我看清了她的样子,小巧的鼻子和嘴巴,圆润的小脸蛋上,因为激动,有两朵红晕,两个小辫子在她脑后一翘一翘的,十分可爱。而她的眼睛最美了,她的眼很大、很亮,仿佛她的眼中有浩瀚星辰,有日月之行。

一旁的老师笑了笑,对小女孩温柔地说:“诺诺,带姐姐去后花园玩吧,那儿的花开了。”然后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她兴奋地点点头,大眼睛里闪着光,拉着我的手向屋外又一颠一颠地跑去。屋外阳光明媚,花园里有郁金香、有百合、有紫罗兰,它们都在阳光下仰着一张灿烂的小脸,轻轻摆动着。她拉着我径直走到开满郁金香的地方,她松开我的手,跳着笑着钻进了花丛中。只见她小心地捧起一朵花,慢慢低下头,小心地凑了上去,她在闻花香。或许是因为郁金香迷人的香气吧,她缓缓抬起头,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她那双大眼睛更亮了,星光点点。

突然,她回头向我笑道:“姐姐,你闻,这花好香啊!”她眼中的星辰好像冒了出来似的,星星点点,充满纯真。

诺诺笑着钻出了郁金香花丛,她拉着我到了一个秋千旁。她双手用力地抓住两边绳索,两腿吃力地向上攀。我赶紧上前,助她坐在了秋千上。诺诺回头向我笑道:“姐姐,你推我吧!”我也被她的笑容感染了,在一旁轻轻地推她。她欢快地笑了,那双大眼睛流光溢彩……

忽然想起丁立梅老师说的话:你只管往前走,一路的花自会为你开放。也许是这群孩子最真实的写照。我的心像是起伏的波浪,阵阵翻涌。

春风,微微地吹着,郁金香在风中摇曳,那是孩子的笑脸。

生1:蒋伊琳的《那双眸,让我铭记》,写的是小女孩的乐观,可是文章写的重点内容却不是表现小女孩的乐观,重点不突出。

小作者:我不同意。本文主要通过两件事来表现,一件是写小女孩在花丛中的快乐的情景,一件是让“我”推小女孩荡秋千的情景,我都是围绕小女孩的乐观来写的。所以,我认为重点突出。(全体同学笑)

生2:蒋伊琳的《那双眸,让我铭记》中最后写道:“春风,微微地吹着,郁金香在风中摇曳,那是孩子的笑脸。”,可是文章题目是《那双眸,让我铭记》,没有很好地点题。

生3:文章最后写道:“忽然想起丁立梅老师说的话:你只管往前走,一路的花自会为你开放。”写这段话时,后面没有议论,这样主题就不太明确了。我认为在丁立梅老师后面再清晰地议论,表达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这样更为清楚,明了。

……

交流、探讨、质疑等“议”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写作上的反思过程,也是对小作者帮助的过程。每一篇随笔,在写作上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指出不足,完善升格,会让作品更上一层楼,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进阶提高。

5.改

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鉴赏、评议,学生对本期随笔会有一个比较深刻地认识。如何实现从“议”到“改”的进阶升级呢?我的建议是,就某一篇随笔,深入探討,动笔修改。这样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获得感。泛泛而谈,效果不佳。

下面,仍以《那双眸,让我铭记》为例,谈谈修改的过程。

片段修改:

生1:最后一段修改为“春风轻拂,俏笑倩兮,映衬着女孩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这样可以解决无点题的毛病。

生2:“春天了,我又长了一岁了,妈妈将我穿不上的衣服整理整理,准备送给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于是,妈妈带着我去了儿童福利院。”我这一段话是想说清妈妈为什么带“我”去儿童福利院。

生3:第六段修改为“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诺诺那双快乐的眸子,心中阵阵起伏。这时,我想起丁立梅老师的话:你只管往前走,一路的花自会为你开放。是的,人生的路必定会有挫折,但是你只要不放弃,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命,我相信,你的人生定会绚丽绽放。”

……

升格文(部分):

那双眸,让我铭记

又一次考试失败了!我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万丈深渊,下面,一丝光也看不到,不能迈出一步。泪,簌簌地流着,夏天暴雨似的落……

这是温暖的春天了,百花齐放,冬日的凝重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净,只剩这满眼的绚烂。郁金香也开了,于春光中舒展身子,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春光下,妈妈带着我到儿童福利院。

张阿姨带着我和妈妈参观。走在绿荫下的小径上,一旁是孩子们的作品墙,上面有可爱的动物画像,有色彩斑斓的花朵,还有孩子们那歪歪扭扭的书法。宿舍楼前,是一个花园,孩子们在快乐地游戏。可这群孩子,有的没有手臂,有的没有了腿,有的面容也像一枝枯败的花。我的心情像进入了一个冬天,更冷。

……而她的眼睛最美了,像两颗偌大的黑珍珠,清澈透明,像一汪深泉。

……又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她兴奋地点点头,大眼睛里闪着光,拉着我的手跌跌撞撞地向花园“跑”去。

……

……我被她的天真与快乐感染了,在一旁轻轻地推着她,一下一下,像一只小船在溪水上悠悠荡漾。她欢快地笑了,那双大眼睛流光溢彩……

我忽地像被什么撞了一下,心中逐渐明亮起来。考试失败算什么?这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次跌倒而已。想起听丁立梅老师讲座的一句话:你只管往前走,一路的花自会为你开放。诺诺的生命并不完美,但却如此灿烂。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懂了。

永远记着诺诺那清澈闪着光芒的眸!

通过动笔修改,此文比原文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细腻的描写,情节更有波澜,主题更加明确、深刻。

特级教师黄厚江说:“乐于发表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写作的体验和体会,自我反思写作的过程,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的途径。”对《随笔周刊》的刊印与交流,正是遵循了这一写作教学规律。

总之,对《随笔周刊》的编发与教学,我们精心考虑。我们深知,对《随笔周刊》的教学价值利用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在以后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研究教学策略,努力挖掘《随笔周刊》的教学价值,有效推进随笔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本成果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随笔写作教学微课程的写作教学力行动研究》(项目编号J-C/2018/25)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2期立项课题《开发随笔生态写作微课程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L169)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盱眙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老师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