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吾针联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气滞血瘀证临床观察

2020-05-13徐巾贺吴飞虎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鼻窍三针鼻甲

徐巾贺,朱 玲,吴飞虎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慢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其发生与环境污染、工作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1-2]。对于慢性鼻炎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激素、抗生素、鼻减充血剂、手术等治疗方法,但临床疗效欠佳,易反复发作。中医主要采用中药口服辨证论治、针灸、自血疗法、推拿、穴位注射、穴位按摩、三伏贴、膏药外敷等疗法,具有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无毒副作用,减少疾病复发,安全性高等优点[3]。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其发病机制在于伤风鼻塞失治或邪毒久留不去,壅塞鼻窍而致鼻络瘀滞,鼻络瘀滞为慢性鼻炎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4]。中医针刺疗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本研究以“通”为切入点,旨在宣通鼻窍,改善鼻部气血循环,恢复鼻部功能,且此疗法无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本研究根据科室经验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运用新吾针联合鼻三针进行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鼻炎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慢性鼻炎门诊患者60例,均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包括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66±13.45)岁,病程(2.26±2.28)年;治疗组30例,包括男14例、女 16例,平均年龄(37.23±12.21)岁,病程(2.15±2.31)年。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组别例数(n)男(n)女(n)病程(年)平均年龄(岁)P治疗组3014162.15±2.3137.23±12.21>0.05对照组3013172.26±2.2837.66±13.45>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田勇泉主编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八版关于慢性肥厚型鼻炎的诊断标准[5]。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鼻窒气滞血瘀型的辨证标准。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鼻炎西医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鼻窒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②年龄16~60岁,男女不限;③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④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临床研究,服从医生安排,配合治疗和随访。

1.2.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慢性鼻炎的西医、中医诊断标准;②患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血管病变、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血液学病变、肺脏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及身体不耐受者;③不愿意配合及对针刺恐惧的患者;④拒绝参加本研究的患者;④疗程中自愿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 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生产企业:AstraZeneca AB,SE-151 85 Sodertalije,瑞典;国药准字J20180023)治疗,每个鼻孔内喷入2喷,每天2次。

1.3.2 治疗组治疗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新吾针联合鼻三针针刺治疗。具体操作手法:患者取坐位,局部皮肤消毒后,新吾针选用一次性的长针(规格:0.40 mm×75 mm)(单侧刺激隐藏在面颊深部的蝶腭神经节,用食指从颧骨沿着颧弓下缘向后触及凹陷处,针尖向前、内、上刺深约55 mm,刺中蝶腭神经节后可以连续提插2~3次,不可大幅度捻转,针刺得气后迅速出针不必留针),鼻三针选用一次性中长针(规格:0.35 mm×40 mm),针刺双侧迎香穴(针尖向内上方斜刺约14 mm)、双侧鼻通穴(针尖向内上方斜刺约10 mm)、印堂穴(针尖向下平刺约14 mm),均采用平补平泻的操作手法行针,针刺得气后均留针20 min。

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2.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情况。

2.2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慢性鼻炎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慢性鼻炎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2.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7]:治愈:慢性鼻炎的鼻塞、流涕等主要症状消失,呼吸通畅,查体见双鼻腔黏膜及下鼻甲肿胀消失,并且3个月以上未出现复发;显效:疾病发作时主要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呼吸较通畅,查体见鼻腔黏膜及下鼻甲肿胀减轻;有效:鼻塞、流涕等症状稍减轻,查体见鼻腔少量鼻涕,鼻黏膜及下鼻甲有一定程度水肿;无效:慢性鼻炎的症状、体征无缓解。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在鼻塞、流涕、下鼻甲肿胀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在缓解嗅觉减退情况方面,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组别鼻塞治疗前治疗后流涕治疗前治疗后嗅觉减退治疗前治疗后下鼻甲肿胀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67±0.750.92±0.681.91±0.851.06±0.511.34±0.450.98±0.351.93±0.830.66±0.31对照组1.87±0.741.33±0.661.83±0.651.32±0.531.41±0.411.03±0.261.87±0.670.92±0.43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n)

4 讨论

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言:“鼻窒,窒,塞也”,也就是鼻窍不通。慢性鼻炎的病位主要在下鼻甲,干祖望[8]认为“瘀血”为鼻窒的病机,本病病程较长,中医认为无论是伤风鼻塞,还是气虚、气滞或郁热,久病均可致血行失畅积滞,造成气血功能紊乱、鼻窍壅阻而致鼻甲肥大,甚至塞满鼻腔,充血则鼻甲肥大,瘀散则鼻甲缩小。久病则瘀,因种种原因致鼻甲留瘀,鼻甲则长期壅滞不通,所以在治疗上干祖望常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现代医学也认为鼻腔里有着丰富的血液循环,分布着非常多的神经,而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增厚等均可导致循环障碍,致鼻甲留瘀。

本研究主要以“通”为切入点治疗此病,主要在于宣通鼻窍、活血通络、通畅气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鼻部血液运行,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本研究选穴,是建立在中医经络及现代解剖理论基础之上。采用“新吾针”针刺蝶腭神经节[9],即使用长针针刺隐藏在面颊深部的蝶腭神经节,是由李新吾教授根据现代解剖医学与传统针灸理论相结合所创建的新穴位疗法,即“新吾穴”——分别位于鼻腔的两侧,在颅骨侧部深达55 cm的翼腭窝内。针刺蝶腭神经节可双向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使其相互平衡来治疗鼻部症状,相当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刺之可调结鼻部阴阳平衡,从而治疗鼻部症状。“鼻三针”是靳瑞教授所创建的治疗鼻病的常用穴位[10],即“印堂穴、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位于督脉,与鼻相近,刺之可宣鼻窍;迎香穴位于鼻腔两端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终止穴,起于足阳明胃经,是治疗鼻部疾病的首选穴;鼻通穴,即上迎香穴,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黏膜处,可治疗多种鼻部疾病。“鼻三针”具有宣通肺气、宣通鼻窍的功效,还有促进鼻部气血循环,加强祛邪外出之功,为治疗鼻病的要穴。作者认为,因鼻腔具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在鼻部周围运用针刺,可以有节律地调节鼻部局部肌肉,从而带动局部周围的血管,改善其收缩与舒张功能,从而促进鼻腔血液循环,恢复鼻腔生理功能;并利用神经反馈信息原理,对患者外周神经靶点进行针刺强刺激,从而达到调整机体,使其相互平衡,改善体质,治愈疾病的效果。常规西药治疗,虽然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预后不甚理想,疾病易反复。本研究依据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以“通”为主,在运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针刺“新吾针”联合“鼻三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改善鼻塞、流涕、下鼻甲肿胀方面,效果更加显著。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刺“新吾针”联合“鼻三针”,具有行气活血、宣通鼻窍、改善鼻部血液循环、调节鼻部阴阳平衡、加强祛邪外出的功效,选穴精少,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鼻窍三针鼻甲
益肺强身摩鼻窍
过敏性鼻炎的推拿治疗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过敏性鼻炎,重在治肺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针刺颈三针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靳氏膝三针为主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