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及其价值探究
——以四所大学为例

2020-05-13

关键词:校歌校园文化师生

冯 睿

(安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 合肥 230032)

一、前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强盛的根基所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强了传统血脉、文化底蕴和价值底气。现代大学是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必须勇于担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某省高校大多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底蕴,本次研究旨在了解某省高校文化建设状况,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加强内涵建设,挖掘大学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育人价值,坚定师生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概念界定

(一)大学文化的界定

何谓大学文化?这是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有的学者则从大学本身的属性和职能出发,对大学文化做出了界定,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精神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对大学文化做出这样的界定: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色,具有明显先进性,并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

(二)文化自信的界定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

三、调查说明和方法

(一)问卷的制定

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围绕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师生认知状况等开展调研,了解、比较几所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发现问题,探讨大学文化的价值生成及凝练路径,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研究如何发挥大学文化的陶冶、凝聚、激励、教化等作用,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依据,指导大学“一训三风”等表述和凝练,丰富校园文化,提炼大学精神,提升师生文化自信,引导师生自觉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二)调查人群

来自某省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某工业大学、某师范大学、某农业大学和某医科大学,不含分校、异地校区或独立学院)的在校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发放问卷,涵盖高中低年级和各类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536份,收回问卷1536份,扣除无效问卷36份,最后纳入分析1500份,应答率97.66%。其中某工业大学373人,某师范大学365人,某农业大学380人,某医科大学382人。

(三)统计学分析方法

在EpiData中录入问卷,在Excel中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进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四、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认知情况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四所高校呈现出一定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某工大、某医大将“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排在首位,某师大“导向和激励、熏陶”排在第一,某农大则为“活跃文化氛围”。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的关系,“很重要,相互积极影响”占到六成。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定义的认知,四所高校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总体上存在不同,差异具有统计意义(x2=56.32,P<0.001),某工大“学术氛围”排在首位,某师大“人文气息”选项排在首位,某农大、某医大“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均排在首位。见表1。

表1 四所高校学生关于“校园文化”定义的认知 [n(%)]

您认为医学(师范、理工、农业)特性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如何,近三成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应该围绕院校特性展开,七成以上认为校园文化更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校园人文氛围的满意度”一题中,四所高校学生总体上对该问题的回答差异有统计意义(H=73.78,p<0.001),某医大与某工大、某师大和某农大在该问题上的回答存在不同,见表2,某工大比较满意及很满意的比例达77.48%,某师大为77.53%,某农大为78.42%,某医大为56.8%。对于“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能满足学生和未来职业的需要”,某工大比例为75.06%,某师大为69.59%,某农大为67.63%,某医大为62.3%;“教师上专业课时融合了相关人文学科知识”某工大比例为85.21%,某师大为83.29%,某农大为81.583%,某医大为81.15%。各高校各年级对“人文氛围满意程度”,大一至大五年级学生对校园的人文氛围满意程度总体上存在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4.94,P<0.001),各高校内,各年级学生总体上也均存在不同,大一学生整体满意度最高。

对学校校歌、校训、校风等知晓情况。“你会唱学校的校歌吗”这一项,选择“会”或者“会一点”的某师大、某医大学生比例最高,师大为93.16%,医大为83.25%。九成以上的学生都知道学校的校训。《某医科大学校歌》体现了校训主题,展示了建校以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和育人理念,某师大则启用老校歌作为校歌,某农大目前还没有校歌。各高校各年级“会唱校歌”情况:大一至大五年级学生对校歌的掌握情况总体上存在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8.71,P<0.001),各高校内,各年级学生总体上也均存在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年级学生更加熟悉校歌。

表2 四所高校学生对“校园人文氛围”的满意程度[n(%)]

注:aKruskal-Wallis H检验发现差异后进行多重比较,同一子集内的样本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子集内的样本有统计学差异。

(二)几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状况

多数学生认为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愿意加强投入,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四所高校学生评价总体上存在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64.34,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除某农大与某工大两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任两所高校学生的评价均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认为“图书资料齐全,教学科研设施先进的”某工大占到47.99%,某师大为35.07%,某农大为53.16%,某医大为17.28%;认为“基本能满足需求的”,某工大为47.99%,某师大为61.64%,某农大为45%,某医大为63.87%,见表3。几所高校总体满意度较好,某农大满意度最高。在“您认为学校的文化资源中最欠缺以下哪些内容”这一选项中,四所高校学生共同反映的是博物馆、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较为欠缺,其次是人文景观少。

表3 四所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n(%)]

注:a Kruskal-Wallis H检验发现差异后进行多重比较,同一子集内的样本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子集内的样本有统计学差异;b 图书资料齐全,教学科研设施先进;c 基本能满足需求,偶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d很多资料设施不齐全;e 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难题。

“您觉得学校学生文化活动存在哪方面不足?”一项中,活动缺乏创新、活动质量有待提高占据前两名;学生对本校学风多数持肯定态度,认为“本校学风良好,带动了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的比例,某工大为62.73%,某师大为62.19%,某农大为45.79%,某医大为53.93%。也有近四成学生认为学校学风一般,对自己影响不大。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体现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类院校的特色,某工大、某师大、某农大、某医大四所院校分别为69.17%,49.59%,67.11%,51.57%,存在一定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校园网络文化,五成左右学生认为“需积极倡导,活跃校园网络文化”,四成左右认为“需正面引导,加强网络文明教育”。

(三)文化建设最应重视的地方

在“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中,焦点明显集聚在教学楼现代化程度、实验教学科研设施配备情况和宿舍、公寓建设等方面,其中某师大、某医大认为需要加强宿舍、公寓建设的比例达到71.78%和82.72%。“校园文化软件设施建设应重视哪些方面”,某工大“科研成果数量”排在首位,某师大、某农大、某医大“校风教风学风及师生言谈举止风范”排在前面,同时,经常有名家大师讲学交流、文化活动开展质量也较为靠前。

五、结论

1.几所大学注重加强对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但少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形”无“神”,“一训三风”没有完全形成和发挥作用,学校独特的礼节、传统以及校徽、校歌、建筑等符号标志还需进一步提炼,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没有充分彰显。这需要大学进一步弘扬自身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建构起的文化自信,承担起塑造大学精神、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2.校园图书、教学、科研等基本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并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但校园物质文化发挥感召力亟待加强。不少高校教学科研设备和宿舍公寓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化场所还较为欠缺。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倾向,有的建筑、楼宇不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与广大师生的期待还有差距。这需要学校进一步在教学、住宿硬件设施、文化场所方面加强投入,塑造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文景观,加强人文熏陶。

3.几所大学的校园网络文化较为活跃,校园“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大空间,但还需要加强引导。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据调查访问,95%的学生关注微信、微博、QQ等聊天平台,易班也已经全面普及。网络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主体意识,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微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手机控”现象,校园各级网络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做好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文化建设工作更显得极端紧迫。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易班等平台,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同时要防止负面效应,采取一定措施管理网络文化传播。

4.几所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但活动在创新、质量方面有待提高。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师生价值观的动态反应,一所大学的教学活动、学术活动以及教育、学术气氛都为校园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文化标记。当前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榜样力量的宣传和弘扬不够,行为文化的认可度、认同度没有形成广泛共识。高校在开展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结合传统文化和校史校情,打造文化品牌,尤其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师生言谈举止风范。

六、政策建议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分析过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胡塞尔在分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世界理论。他认为,实证化的科学世界在无限发展中,遗忘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基础,从而导致了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失落。价值理性理论和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人文化”特征被“工具化”特点所遮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往往是分门别类的“专门技术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和大爱情怀的现代社会主体。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响应“四个回归”,在更高更宽的视野上营造大学文化,构建、培育和塑造理念先进、个性鲜明的大学精神,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大爱情怀的现代社会主体,让学生既有健全人格,又有才华技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发挥大学精神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体现学校品位的文化符号,也是一所学校的标签和名片,充分发挥“一训三风”的文化传承和导向激励功能,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抓紧学校办学传统这根“命脉”,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壤”,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提炼“一训三风”,丰富大学精神的深刻内涵和育人价值。校歌也是学校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高校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创作校歌,提升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一训三风”等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动员广大师生、校友积极参与,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发挥大学环境文化的教育和感召作用。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要求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价值引领。在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中,应该把“人文性”融入其中,通过提高物质媒介传递文化内涵的能力,渗透人文理念,凸显人文关怀,发挥“潜在的课堂,无声的教化”功能,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要统筹设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整体推进校园人文景观打造,规划实施文化场所及标志性建筑物建设,让校园内每一面墙、每一个教室以及每一处景观都具有育人功能,让一草一木、一楼一台等各种物质文化形态都蕴含大学精神。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清华大学的“学堂路”“光华路”“明德路“日新路”等设计,彰显了学校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让山、水、园、林、路真正实现了教育、审美和使用的完美结合,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和认同感。

3.发挥大学网络文化的宣传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高校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准确把握好新时代下“新新学子”的话语体系,努力营造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络文化。坚持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建设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微视频、易班等宣传文化阵地,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校园信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要在价值引导、思想引领、以文育人上下功夫,不断开发大学生真正需要的网络文化作品,形成创新、开放、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使文化育人产生倍增力。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学生思想问题及时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4.发挥大学行为文化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高校要加强对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的良性引导和硬性约束,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学雷锋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真实可亲、接地气的道德形象与力量教育引领师生,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学术风气,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比重,多方式、多渠道传授人文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有特色、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保障。

七、结语

大学肩负着构建新文化、培养新人才的重任,文化建设过程应当体现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新时代要求,参与学生精神上的深刻转变,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殊使命。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学悠久办学传统,充分依托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领域,培育校园文化新品牌,逐步形成底蕴深厚、个性独特的文化建设内容,充分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能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猜你喜欢

校歌校园文化师生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大学最动听“校歌”,你pick哪首?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