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分析
2020-05-13马新凤
马新凤
(高邮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600)
如今,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侵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且是目前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在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当中,血小板活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更是目前治疗脑梗死的主流方案[1],阿司匹林不可否认,在脑梗死疾病治疗当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价值值得肯定,但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到底风险与获益如何,尚无明确定论。本案旨在分析研究治疗脑梗死时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疗效情况,评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在2 0 1 9 年7 月~2 0 2 0 年7 月收治的7 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组分成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单药组3 4 例,男1 9 例、女1 5 例,年龄42~76岁,平均(57.6±4.3)岁;联合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3~77岁,平均(58.2±4.5)岁。入组条件:均为中型卒中,NIHSS评分5~15分;剔除标准:(1)病情危重,NIHSS高于15分;(2)近7天有使用过肝素、华法令、氯吡格雷等影响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药物者;(3)近一月内有外科手术史者;(4)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5)全身感染、患有肿瘤疾病者;(6)合并消化道出血者。组间数据比较符合统计学检验展开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案
单药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用药剂量100 m/d。
联合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施治。
另外两组胞磷胆碱(0.5 g静滴,1次/d)、脉络宁(20 m+5%葡萄糖300~500 mL静滴,1次/d)与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1次/d)的应用皆相同。
1.3 治疗分析
1.3.1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
入院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分别经肘静脉采集3 mL静脉血,2 h内使用流式细胞仪完成检测,记录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值。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两组患者入院第一天、治疗后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进行评价,由神经科医生两名做分值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均表达为均数±标准差的计量数值,并使用t方法予以检验,将检验结果P值<0.05的范畴视为存在统计学意义。于SPSS 25.0统计学工具中完成数据检验。
2 结 果
2.1 单药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比较
治疗之前两组患者间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的比较差异并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均见有降低趋势,并且这一降低趋势在联合组中体现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药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后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比较(±s,%)
表1 单药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后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比较(±s,%)
分组治疗前治疗后tP单药组29.43±1.26 24.55±1.0813.151<0.05联合组29.61±1.52 19.49±0.9725.100<0.05 t0.40815.588--P>0.05<0.05--
2.2 单药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之前两组患者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差异并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均见有降低趋势,并且这一降低趋势在联合组中体现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单药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表2 单药组与联合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分组治疗前治疗后tP单药组10.51±0.81 3.52±0.3435.585<0.05联合组11.02±0.82 1.91±0.1349.071<0.05 t1.97919.780--P>0.05<0.05--
3 讨 论
降脂、抗凝、稳定硬化斑块等是治疗中型卒中的重点,在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当中,动脉粥样硬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血小板活化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则可以作为血小板活化敏感性参考指标。随着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会显著性增加氧自由基、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之间的合成,这些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皆有重要参与,其中尤以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的作用更为明显[2]。
血小板活化途径如TXA、ADP与凝血酶等,阿司匹林在临床用药中,能促使COX丝氨酸位点的乙酰化,对催化位点和底物之间的结合予以阻断,使COX永久性失活,抑制血小板生成TXA2。氯吡格雷则是一种选择性抑制剂,能够选择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和其血小板受体相结合,由此途径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不仅如此,氯吡格雷另外一种作用途径是阻断ADP释放所引发的血小板活化扩增,抑制其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3]。通过以上理论可以认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可共同发挥抗凝作用、增强抗凝效果,稳定硬化斑块,在中型卒中中的应用皆具良好价值[4-5]。
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两药联合用于脑梗死治疗,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焦点与热点。王凌晨[6]在其研究报道当中,通过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对其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认为两药联合应用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的。另外在曹娟[7]的研究报道中结果发现,治疗3周以后,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试验组低,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见预后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少、安全性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之前两组患者间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差异并不大,经过治疗均见有降低趋势,并且这一降低趋势在联合组中体现的更为显著。由此来看,联合用药治疗组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治疗患者,可见两药联用对于脑梗死治疗有更好的抗栓作用,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促使血管收缩、血栓溶解,辅助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8]。
由上可知:针对脑梗死的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可显著抑制患者血小板活化、改善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