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一种尝试

2020-05-12徐根泉

关键词:教研教学模式教师

摘要:“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建设”为基础,以“学习轨迹”和“学习单”为抓手,分别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实施。新授课中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范例式”和“自主式”,复习课中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学习站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式教学模式

一、缘起:立足校情,溯源“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是未来大部分人工作的必然形态,学会彼此倾听和理解、互相尊重和欣赏、利益和成果共享是21世纪人的核心素养。以此为指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同里实小”)立足校情,致力于“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力求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品质。

同里实小已有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前身是由教育家金松岑先生于1902年创办的同川自治学社。当时,金先生提出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办学理念中的“群”,即群体交往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与当下合作学习所倡导的社会交往技能是一脉相承的。追本溯源,学校把“群育”与合作学习文化紧密融合起来,力求通过科研实践,积极传承与弘扬百年老校的优质文化。

同里实小处于城乡接合部。近些年,小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富裕,且大多数身处独生子女家庭。在此环境下,他们慢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个性特点,缺乏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的想法与行动。这样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课堂上,常常表现为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激烈;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其他学生的失败;他人的学习与自己无关,缺乏主动互助精神;缺失群体合作性、包容性……这都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无益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同里实小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与上海相邻。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我们积极向上海多所高校寻求教育科研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学校把基于合作的学习模式构建作为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与专家的全程指导。遵循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提炼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校以“培养‘诚勤朴爱,乐于合作品质的现代人”为目标,以“提升小学生合作学习品质”为教研指向,以探究“小学生合作学习品质的提升路径和方法”为教研重点,形成了“促进小组式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由‘合座走向‘合作:小组式班级团队化管理策略的研究”的教研主题,着眼于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班级团队化管理,为全校教师的教研实践指明了思路。

当然,涉及每个学科的具体教学以及教研管理,又会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开展研究之初,学校向全体教师征集与教研目标相关的问题。教师们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共同商讨研究主题,之后请专家进行集中指导。最后,各学科组、年级组便有了自己组研究的主打课题。比如,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基于语文课堂合作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的课题研究,数学组制定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时机的把握”的课题研究,英语组引入了“基于合作学习的词句教學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等,先由各学科组长召集本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理论学习,然后集体备课,再一课三磨。备课、磨课过程中,大家的想法丰富而深刻,既提升了课堂效率,又形成了科研成果。

二、探索:“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遵循两大教研主题,同里实小从教学实践研究层面进行探索,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

(一)“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与关键。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会把学生的座位按照“秧田式”的方式分成几大组,功能主要以收交作业为主。同里实小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主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小组人数的确定,一般情况下,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是4—6人,比原来的大组人数要少许多,主要是方便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讨论。二是座位的安排。如果是六人一组的,一般会将课桌围拢在一起,学生以马蹄形围坐在一起;如果四人一组,学生就可以两两对坐,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前面的两位学生向后转身两两对坐。有时为了方便讨论,大家还可以灵活调换“合坐”。三是小组组员的学习水平。根据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以“组际均衡、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组员分配。各组员需明确分工,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四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合力推进。各小组自主讨论形成组名、小组公约与小组口号等,并制作组牌;定期开展小组长培训,坚持科学的小组评价,提倡生教生、生帮生、生评生,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二)“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类型

教学实践是构建“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途径。同里实小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以“小组建设”为基础,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二度消化教材,深度分析学情,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单”,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式”学习。

“学习轨迹”因学生的“学”而设,主要记录学生课堂学习的轨迹,是学法指导的体现。“学习单”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视角而设,是学生“小组式”学习的菜单,意在告知学生学习程序、学习内容。

以“学习轨迹”和“学习单”为抓手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分别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实施。新授课中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范例式”和“自主式”,复习课中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学习站式”。这些形式的教学渗透各学科的课堂教学。

下页图1展示的是“范例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教学后,在“范例教学”环节向全班学生新授知识,或展示某种学习方法;然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该知识或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反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巩固所学的内容。这一模式中,教师的“范例教学”是关键性环节。

图2展示的是“自主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教学后,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反馈;最后,师生总结巩固所学的内容。

“范例式”教学模式与“自主式”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是否有“范例教学”环节。是否在教学中融入该环节,视教学目标而定。若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生成新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就可采用“范例式”教学模式,通过知识新授,助力学生生成;若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探究新的学习内容,或者新授知识较浅,就可采用“自主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用于复习课的“学习站式”教学模式,以课堂练习为主,把复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难度递进的习题关卡(我们称之为“学习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习题竞赛(闯关),最终以各小组完成的速度与正确率进行评价。各小组完成“学习站”任务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学习站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权,更为学生提供了“小组+个别”的开放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的形成。图3展示的是“学习站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教学后,全班复习已学知识;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学习站”学习;教师引导分享、总结学习的收获。

“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让刚入职的教师有了可钻研的“蓝图”,让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有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他们各自深耕细作,或进行个性化发展,大大提升了教学、教研水平。

三、坚守:“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深化

探索“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养成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同里实小虽然在“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大班额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品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仍面临巨大挑战。首先,合作学习的理念源自国外,而国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小班化教学的探索。目前,由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而引发的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大班额及超大班额现象还比较普遍。我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平均班级容量都超过45人,导致在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其次,对合作学习品质的构成要素的内涵挖掘还有待深入。目前,我们的“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还停留于外在的体现,如何通过环境创设、理念深化、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让“小组式”合作学习的精髓渗透于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学生自我管理等环节,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探讨的课题。

“十三五”期间,我校提出“儿童合作学习驿站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将“驿站”设定为一个大的空间概念,力求使之成为深化“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优质平台,使前期的研究更为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的大空间环境、师生的心理空间分别设定为“驿站”。在这些“驿站”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协同共享。这样的坚持與深化,为我们探索“小组式”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更为科学、宽广的实践空间。接下来,我们要在这方面做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根泉.以学生培育目标引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18(17).

[2] 董蓓菲.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教研教学模式教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