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有“情”与“理”
2020-05-12陈志江
陈志江
【摘 要】 几千年的文明史,进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演出了丰富多采的历史。《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对优秀人物,既要作实事求是的肯定,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展现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也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优良品德 思维能力
讲授历史人物的目的并不仅是让学生记忆几个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住历史人物的同时学会分析和理解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得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并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立身处世之则。
历史人物教学中要兼顾情与理,所谓合情合理也就是指合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人物演变的相关之理。这就涉及到了历史学方法论问题。那么在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历史学方法才能达到合情合理呢?必须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社会情境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坚持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具体说来,必须掌握如下几个原则:
1. 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的历史功绩与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的过失与消极破坏。例如评价秦始皇其人:功绩不小,过失也很多。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其之功。但大兴土木,沉重赋役,严刑酷律,焚书坑儒,统治极为残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这是其之过。
2. 要历史动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上,由于主客观原因,肯定造成许多冤假错案。有些已经无法辨其真假或没能够纠正;而有些随着历史的发展、条件的成熟,终现出其历史本来面目。例如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后金军进围北京,他星夜弛援,后金设反间计,谓与袁有密约。崇祯皇帝下令捕之,磔于市”。155年后,乾隆49年修史,披露了当年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袁崇焕的真相,并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而这昭雪却是来自当年敌人。
3. 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人物,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因此不要将历史上的人物神化。“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不管怎样高明,他都不是悬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里;他之所以比一般人伟大,除了他具有某个方面的出众才华外,更因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权势。但不管怎样,他的立脚点和同时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个水准上的。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可能是某个英雄的历史。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不是拿破仑个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可是,百多年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却有不少神化之处,如说他是“世纪的巨人”、“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战争之神”等等。在吹捧的反面,却是一片愤怒、厌恶和诟骂,如说他是“怪物”、“暴君”、“疯子”、“匪徒”等等。用这种吹捧和诟骂的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仑这个复杂人物的真实面貌。
4. 个人的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的、民族的,客观效果实际就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历史作用的体现。例如,哥伦布怀着追求黄金的热望,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其客观效果来说,远远超过哥伦布的主观动机。哥伦布的动机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动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谋求发展的要求。
5.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一切伟大人物都是时代的产儿,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即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是杰出人物的出现又有历史偶然性,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成为杰出人物都是偶然的。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拿破仑的崛起是法国社会阶级斗争形势造成的。恩格斯的话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发展规律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上述几项原则是讲授历史人物必须特别加以注意的,当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方法论的全部。认真贯彻这些原则,会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历史人物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一些认识与理解历史人物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讲一些分析、认识与理解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比单纯地传授一些有关历史人物的知识更为重要。
总之,在教师情感参与下,不仅传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更要合情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或歌其功,或斥其过,或扬其节,或贬其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兴趣盎然地吸取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并寓教育于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培养学生建国之志。這也是我写作本文的根本用意。
参考文献
[1] 曾建华,施惠贤.历史名人知识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
[2] 彭旭泉.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人物[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8).
[3]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1978(4).
[4] 司马迁.史记[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1).
[5] 罗贯中.三国演义[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