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美国国务卿
2020-05-12
编者的话: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频频“甩锅”中国,美媒说他拿着美国民众的生命铺就自己的进阶之路。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极具争议的国务卿,他们将美国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卡尔霍恩,以制造分裂为能事
早在1789年7月,美国国会就创造了国务卿这个职务,作为外交部(后来改称国务院)的一把手。一开始,国务院规模很小,在首任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时期,国务院只有一个由一名首席办事员、三名其他办事员、一名翻译和一名信使组成的小型工作小组。后来,国务院的规模逐渐扩大,国务卿们的能力参差不齐,而其中争议较大的当数第16任国务卿约翰·卡尔霍恩。
卡尔霍恩1782年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他在该地区棉花经济繁荣期间成长起来,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大量土地和奴隶。1810年,作为奴隶主的卡尔霍恩当选众议员。在当时的美国南部,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使南方转向依赖奴隶制的农业经济。从19世纪20年代直至去世,卡尔霍恩一直是南方公认的领袖,他的大部分时间均用于顽固死守奴隶制。尤其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北方废奴运动声势浩大以及北方政治家试图推动联邦政府采取行动反对奴隶制,卡尔霍恩偏执地认为,北方打算压制南方、损害南方的利益。他猛烈回击称,宪法没有给予国会存废奴隶制的权利。
1844年2月28日,时任国务卿意外死亡。4月1日,卡尔霍恩正式接任国务卿。然而,这位新国务卿不务正业,当国务卿后仍然在为南方保存奴隶制四处奔走,他以道德、伦理和政治理由为借口为奴隶制辩解。他宣称,基于他对人类天生不平等的认识,奴隶制是“一种好东西——一种伟大的东西”。作为国务卿,原本卡尔霍恩上任后的首件大事是向参议院提交兼并得克萨斯的条约,尽快使得克萨斯并入美国,这份条约由总统泰勒和前任国务卿厄普舒尔起草,但是,他从维护南方奴隶制考虑,强烈要求让得克萨斯成为蓄奴州,从而引发巨大争议,参议院拒绝通过这份兼并条约。随后,卡尔霍恩不顾多方反对,继续造势推动得克萨斯作为蓄奴州加入联邦,他的这些举动深深困扰着总统泰勒,1844年是美国大选年,泰勒希望在兼并得克萨斯问题上淡化分歧、加强团结,而不是加深分歧。然而,卡尔霍恩丝毫不体谅总统的难处,依然以攻击北方政治人物、激化矛盾为自己的头等大事,他大肆抨击北方和工业资本主义,宣扬南方实行的奴隶制实际上优于北方的“工资奴隶制”。北方政治人物驳斥了卡尔霍恩的这些论点,并且继续通过国会推动废除奴隶制,为此,气急败坏的卡尔霍恩公然警告称南方要同北方“分家”,“在无休止捍卫我们的特性、我们的财产和制度背景下,南方无法留在这里”,如果废奴主义者的煽动不结束,“我们最终必须成为两个民族……废奴制和南方无法共存”。
有这样一个“猪队友”国务卿,泰勒总统不仅没有因得克萨斯兼并条约开疆拓土受到民众称赞,反而使国内团结遭到破坏,1844年8月,泰勒退出总统大选。卡尔霍恩竟然也做起了“总统梦”,他想谋求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败给了政坛黑马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1845年3月4日,波尔克宣誓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他一上台就撤掉了卡尔霍恩。同年,卡尔霍恩当选参议员,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在参议院内煽风点火,以制造分裂为能事。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亨利·克莱和民主党领导人史蒂芬·道格拉斯设计出了1850年妥协案,旨在解决蓄奴问题和防止美国分裂,但已经走到生命尾声的卡尔霍恩仍然站出来写下一篇攻击南北妥协的文章,由于这时他很虚弱说不了话,所以由他的朋友詹姆斯·梅森代为朗读。卡尔霍恩在文章中叫嚣南方有权脱离美国独立,他甚至还发出内战威胁,“如果你们不愿意和平分手,那就告诉我们,我们会知道该怎么去做。”1850年3月31日,卡尔霍恩咽下最后一口气。▲
(候涛)
杜勒斯,美国的“不祥之鸟”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美国争霸全球的背景下,国务卿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但有些国务卿反而成了战争贩子。有着“反共斗士”之称的第52任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就是如此。
1888年2月25日,杜勒斯出生于华盛顿,一战后,他进入外交部门任职。这个人长期持反共立场,早年曾同纳粹德国勾勾搭搭,1950年,他出版《战争或和平》一书,系统提出了他的帝国主义扩张思想。1953年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专门选中他当国务卿,与此同时,他的弟弟艾伦成了中情局局长,就这样,兄弟两人把持了美国对外政策。杜勒斯一贯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他坚持不承认新中国,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并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这个反共到歇斯底里的国务卿随身携带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所著《列宁主义问题》一书,到处告诉别人这本书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样,是企图征服世界的蓝图。但事实上,却是他和他的弟弟在世界各地发动“秘密战争”,往往都是他制订行动计划,然后他的弟弟去实施。1953年8月,中情局策动推翻伊朗民选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的政变,这只是冷战期间这两兄弟推翻的外国政府中的第一个。1954年6月,他又和弟弟一同策动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以对抗阿本斯·古斯曼总统宣布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马拉的大片土地收归国有的政策。其实,这对兄弟同联合果品公司关系密切,杜勒斯当过联合果品公司律师,成为国务卿后还在拿这家公司的工资,他弟弟曾是该公司董事会成员。因此,美国国内外很多媒体都谴责身居高位的杜勒斯两兄弟为了私利在中美洲控制“香蕉共和国”(注:“香蕉共和国”指的是拉丁美洲那些经济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有限资源产品的政治不稳定国家)。这两场行动后,杜勒斯认为必须解决掉北越领导人胡志明,他成了美国发动越战的主要煽动者。他的目标还有很多,包括印尼总统苏加诺等。世界上流传开来一种说法,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是“不祥之鸟”,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战争和动乱。
杜勒斯不仅强烈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对盟国也不迁就,由此造成美国同法国等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如在建立欧共体的问题上,杜勒斯同法国闹得很僵;他还不顾盟友之情,背地里削弱法国在越南的影响力,搞得法国上层许多人都在诅咒他。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抱怨说,美国没有朋友,只有利益。在国际上,杜勒斯经常口无遮拦批评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最后大家都在疏远这位美国国务卿,不想同他打交道。1955年6月9日,他公然在一场演说中宣称“中立越来越过时,除非在非常特殊情况下,中立是一种不道德和短视的行为”,引起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在6年国务卿任期内,杜勒斯同外国政要的争吵创下美国国务卿纪录,“他总是不顾外交体面,同他所认为的过分同情共产主义的政要吵架”。很多人都认为,杜勒斯的粗暴和僵硬大大损坏了美国的外部形象。▲
(葛元芬)
腊斯克,任期最长的“二流国务卿”
迪安·腊斯克是美国第54任国务卿,被历史学家称为美国任期最长的“二流国务卿”。
1909年2月9日,腊斯克出生于佐治亚州切罗基县
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1940年,他投笔从戎,作为一名预备役上尉加入陆军。起先,他在部队中担任连长,后进入陆军情报部门。1943年,他被派往中缅印战区,在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手下工作,到战争结束时已晋升为陆军上校。1946年,他离开军界,进入国务院任职。但是,军人出身的腊斯克并不是一名称职的外交人员,他信奉武力,一遇到争端就想用武力加以解决。1950年3月底,他出任分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上任仅3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他按捺不住,极力主张美国出兵朝鲜。
1960年12月的一天,腊斯克接到当选总统约翰·肯尼迪打来的电话,肯尼迪约他第二天早上去华盛顿面谈。这次会面后没
多久,肯尼迪宣布提名腊斯克为国务卿。这项任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客观地说,论才华与资历,他并不是国务卿的最佳人选;论交情,他与肯尼迪家族从不来往。根据历史学家、肯尼迪的特别顾问亚瑟·施莱辛格的说法,腊斯克并不是肯尼迪的首选。腊斯克之所以能被选中,首先应感激艾奇逊等人的举荐。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新总统最终同意由腊斯克担任他的国务卿,是因为“肯尼迪自己想当国务卿,”不喜欢找一个具有过分独立见解的权力欲国务卿,而腊斯克各方面似乎都符合肯尼迪的设想。
作为国务卿,腊斯克坚信要用军事行动来打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国务院的使命只是在美军确立军事优势后,负责谈判一个靠得住的和平。然而,他的顽固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了。渐渐地,肯尼迪总统对他很失望,他领导的国务院缺乏必要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而且在关键时刻,总统无法获悉国务卿的真实想法也得不到他的理性帮助,难怪一些人将这位国务卿形容为“录好音的通告”。
肯尼迪经常被腊斯克在咨询会议上的沉默所激怒,他觉得国务院“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新的想法”。总统特别顾问特德·索伦森表示,肯尼迪觉得腊斯克对紧急会议和危机准备不足,经常对腊斯克表现出不耐烦。
肯尼迪被暗杀后,腊斯克向新总统林登·约翰逊递交辞呈,约翰逊挽留了他,他只好继续在国务卿的位子上待着。约翰逊执政期间越南战争升级,军人出身的腊斯克成了政府中“最强硬的鹰派人物之一”,就连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劝约翰逊暂停轰炸北越、谋求和谈时,他都极力反对。在这种狂热氛围下,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国国内也爆发了严重危机。很多美国人认为,腊斯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一片混乱的罪魁祸首之一,他经常成为反战抗议活动的目标。腊斯克在国务卿岗位上待了8年,在他卸任国务卿时,美国已经陷入全面危机之中。有评价说,越南战争耗尽了他的精力、雄心和威信,甚至在他离任后,还受到人们的谴责。
一名美国记者在评述腊斯克的是非功过时感叹地说:迪安·腊斯克所做的两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他是朝鲜战争时期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第二,这件事谁也记不得了。后人只记得他是美国任期最长的“二流国务卿。”▲
(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