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少年受众需求下的国产动画创作路径

2020-05-12欧阳时雨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画受众青少年

欧阳时雨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引言

青少年一词是近代随着“童年”概念的发现而被提出的,对于青少年的界定与范畴,各界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时期定位在“10~19岁”;心理学界从认知发展心理的角度出发,理解该段时期为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称其为青春期,其中细化为少年时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社会学认为青少年是从接受相应的锻炼(为成为社会及家庭的角色,从事成年人工作)开始,到拥有成人的地位和特权为界,并将其范围延伸至15~30岁。本文所讨论的青少年,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系指18岁以下任何人”的限制,将青少年限定于儿童范畴之内,以少年(10~15)及18岁前青年初期为限定。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也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持续扩张,被誉为“屏幕育成”的当代青少年与之联系也愈发紧密。青少年处于生理发育和成长认知的特殊时期,既保留学龄儿童的好奇与幻想,又逐步接纳成人的理性与求真。动画,凭借自身“幻想性”与“仿真性”共存的独特风格和多样化的形式类型等优势,引获未成年人群体的青睐。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体系,究其根本,对于动画的喜好,更多的出自感官上的直接体验。虽未以明确的价值取向作为观看目的,但通过动画中所呈现的角色性格、行为,虚拟世界的搭建以及剧情叙事的传达,潜移默化地左右着青少年受众的生活态度、精神追求及价值观构建。本文将以青少年段受众对于动画的需求及喜好为依据,结合当代文化及媒介环境,分析当代青少年动画的现状与症结,以此对我国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动画创作进行挖掘和探讨。

一、需求与喜好:作为受众的青少年

作为动画观看的主要人群,对青少年受众的需求与喜好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国产动画的创作,确保其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真正创作出和国内青少年心理特征与需求喜好相符合的动画作品。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形态,动画属于假设性活动形象构成的综合艺术形态,表现出幻想性、叙述性以及艺术性的突出特征,因此青少年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发展上看,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不够完善,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他们更热衷于新事物,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从社会化角度看,家庭伦理、同伴文化及时下社会流行都不可避免的对青少年的需求和喜好造成影响。综合来说,总结青少年对于动画的观影需求和喜好可有如下几点: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青少年慢慢认识到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更加强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结构,因此对新时代的动画电影也希望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与营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青少年受众对动画的需求表现出较多共性,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性与开放性,青少年受众往往拥有很多共同喜好,对于动画的创作来说也需要从大部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网络热点来予以考虑;第三,青少年受众对于动画的审美性要求有了明显提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青少年也开始更加重视对精神层次享受的追求,其审美意识逐渐增强,自我意识也慢慢增强,更喜欢追求个性与幻想,希望能够从动画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第四,在消费文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作用下,来自全球各国的动画作品蜂拥而至,大量的视觉文化信息不断轰炸青少年受众群体,因此对于其精神内核和意识表达的需求也很快的突破了单纯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群体的主观意志逐步清晰,相应也对观看对象有了一定要求。

二、现状与症结:面向青少年的动画

>图1 初中组动画的观看情概况③

>图2 高中组动画的观看情概况③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作品中,日本动画占60%,欧美动画占29%,而我国原创动画包括港台地区的占比只有11%①。可见,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播领域中,国产动画处于较大劣势,笔者将从文本类型、视觉表达以及市场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优秀动画案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其症结所在。

(一)类型局限,受众流失

动画的主题类型和文本内核的多样性选择及构建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如今国内动画市场滔滔汩汩,各类动画剧作接连推出,却并未像外来动画一般,受到观众的追捧。虽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但创作中对于生活素材的累积和对青少年喜好的关注与挖掘,无不成为吸引受众的细节点。

针对青少年而言,“自我认同”“奋斗成长”“校园文化”以及“青春梦想”等诸多价值观念,常常被灌注于动画的创作核心之中。如《灌篮高手》(1993,日本)《少年同盟》(2011,日本)等校园题材动画,融入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同伴间的友谊关系以及少年必经的成长烦恼等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问题,以青少年最为熟知的校园为背景,不仅拉近了青少年受众的心理认同,还给予他们成长启示。魔幻题材的《海贼王》(1999,日本)《火影忍者》(2002,日本)《叛逆的鲁鲁修》(2006,日本)等动画,极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这些动画题材一定程度上充分满足观众对奇幻和力量的想象,更以英雄的成长为主线,给予对未知充满好奇和急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的青少年极大的满足。除此之外,更有《玉子爱情故事》(2014,日本)《你的名字》(2016,日本)等爱情题材;《蜂蜜与四叶草》(2004,日本)《夏目友人帐》(2008,日本)等温情生活主题;以及满足少女梦幻需求的《魔卡少女樱》(1998,日本)《妖精的尾巴》(2009,日本)等。除以上提及,青少年群体中高收视的动画更涉猎历史主题、运动热血主题、未来科幻主题和情景动作主题等。

我国现阶段众多动画剧作中,古风、仙侠风主题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一直都是我国动画创作者们所关注的核心区块。据调查显示(图1、图2),《秦时明月》(2007,中国)《斗破苍穹》(2017,中国)《斗罗大陆》(2018,中国)等动画剧在初高中动画观看中占据重要比例。该主题风格的成功无疑提供了市场方向指引,却也正因如此,针对青少年的国产动画剧作虽也有其他主题类型的出现,却总也走不出“仙侠”的魔障。短时间内受众的关注始终无法彻底解除国内动画市场因类型稀缺、主题受限导致观众审美疲倦最终受众流失的恶性循环问题。

(二)沉迷模仿,丧失“精”“骨”

毫无疑问,国产动画在近年来的发展还是可圈可点的,动漫产业总产值从882亿元(2013年)增至1712亿元(2018年),相应的动画作品的出产与所接纳的动画受众也迅速上涨。面对产业及消费的走高,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一一浮现,其尖锐的矛头指向了对原创性问题的诟病。无论是《心灵之窗》(2009,中国)对新海诚代表作《秒速五厘米》(2007,日本)的“借鉴”,还是央视动画《宠物小精灵传奇》(2008,中国)对《宠物小精灵(又称:精灵宝可梦)》(2006,日本)的无脑“抄袭”,都可以看出在消费经济驱使下国内市场的急于求成。《星游记》(2011,中国)在制作层面上,算是相对精良,讲述一群少年克服万难为寻找梦想之地——彩虹海的一路上的奇闻异事。虽然主创团队对角色及场景的设计上融入大量“中国传统”,相较于其他无脑“模仿”的动画而言,已是不错的突破;但无论从情节铺陈还是角色造型及表演设定更或是打斗场面中所使用的特效及镜头处理方式上,都能看到日本经典动画《海贼王》的影子。

除了以上提及的部分动画,还有一部分动画作品虽努力尝试原创,却也未能把握住其根本。美国“仿真性”的三维动画与日本产业风格化“二次元”系动动画的普及和走红,使创作者们将国产动画的症结更多地归结于技术的局限。对于流行和技术的盲目追求,已导致近几年国产动画都相应地陷入日、美动画风格所带来的压力困境之下,国产动画的创作也因此忽略了真正植根于我国文化历史和时代景观。近来反响热烈的《镇魂街》(2016,中国)《一人之下》(2015,中国)对于日本动画中“经典二次元”的角色造型风格以及“几原节”视听语言手法不乏明显的模仿痕迹;《超神学院》(2015,中国)《侠岚》(2012,中国)等作品,倾力打造中式科幻/武侠的三维动画,却也反被技术风格框限了手脚,丢失了本该为核心的在地文化精神内核。

(三)两极分化,定位缺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动画便背负着“为少年儿童服务”的使命,直至2004年,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意见》中依旧指明“动画肩负着教育、培养、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策上的一再强调致使国产动画的整体趋势严重向“低幼化”“说教性”偏移,也因此造成较长时期下,其他不同年龄层的动画爱好者将视线投向全球市场。近年来,随着《大世界》《大护法》等影片的面世,激烈的社会反响和可观的票房收益使得市场的目光迅速转向“成人向”动画领域,符合成人审美趣味的视觉、文本及思想内核也随之被注入动画作品中。成人向动画的发展虽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国产动画的受众群体,但由于国家并未对影片的分级提出明确的整改方针,相应导致动画受众指向不明。题材内容和视觉图像的内核输出陷于上下为难的尴尬境遇,也使处于过渡阶段的青少年受众长期徘徊于极度两极分化的大环境所带来的被忽视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成长阶段的心理认知及情感偏好再也无法适应低幼化的动画形象及表达;另一方面,成人动画中的血腥暴力和复杂的价值取向灌输更是对并未成年的青少年群体带来无限隐患。如前文所提到《大护法》和《大世界》在视觉上虽能给青少年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但内容中暴力及色情的内容却也超出了该受众体应接触的范围;而《熊出没》(2012,中国)《星学院》(2015,中国)等动画,在青少年看来内容及画面却更显幼稚,无法收获其“共情”。

三、创作路径思考

动画对于特定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动画所呈现出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所追逐的态度:对成人社会的期待与反抗,多元文化及观点的向往与迷惘,对自我的彰显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与探索,多重矛盾性在动画中往往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得以呈现。因此,动画创作既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需求,又需具备时代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内核,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给青少年有益的价值观及审美导向。

(一)充实题材内容,促进产业化循环

如今动画试图开拓更广泛的题材内容,以此扩大受众的接受面。无论是迪士尼充满童趣与幻想的童话题材,还是以漫威为主流的“超级英雄”成长题材,也有日漫浪漫的青春校园题材,抑或是广受青少年追捧的“魔幻”“仙侠”“科幻”题材,从虚拟构建到现实重塑,从个人成长到社会价值,内容题材的不断延伸提供给动画创作更大的发展空间。今敏的奇幻题材代表作《红辣椒》(2006,日本)将幻想与现实相融合,在“梦”与“现实”中打造独属于动画的奇幻空间;日本奇幻冒险与英雄成长题材动画《龙珠》《JOJO奇幻冒险》(2012,日本),从经典到时下爆款,观众对于该主题的热度依旧;腾讯视频所推出的“中国好故事”系列,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及多元的精神文化食粮,以“传承民族魂,歌颂新时代”为宗旨,改变了系列动画单一主题的创作模式,挑战更加丰富的类型结构,满足不同喜好的受众需求。国产动画在类型选择上多倾向于“仙侠”“魔幻”,虽其成果已获得市场的验证,但长此以往,却会带来受众观赏的倦怠和产业重心的偏移。开阔和挑战更加广泛的题材和类型,不仅是对青少年群体认知成长的多方位助益,更是对国产动画产业健康循环的深层拓展。

(二)把握受众期待,探索风格化视觉语言

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未知领域充满着好奇与向往,急切地找寻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实现;在社会、家庭及同伴的影响下,对心理偶像存在着强烈的探知与模仿,迎合求同与特性树立的矛盾性更是当代青少年最为明显的特征。相应之下,动画创作对于视觉语言的探索,一方面是利用幻想性的视觉符号将青少年的想象得以呈现;另一方面,动画世界中所构建的偶像IP或是不断创新的艺术风格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给青少年带来影响。《蜘蛛侠:平行宇宙》(2018,美国)回归原著漫画风格,将波普艺术元素融入画面,对二、三维进行巧妙地融合,极具美式街头文化风格;汤浅政明执导的《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2017,日本)沿袭其单线与明艳色块组合的作画风格,呈现出极具夸张和失真的视觉效果,人设充满后现代趣味,充分表达了属于青春的感染力。近年来,国产动画对于中国风的探索无疑是相对成功的,《大鱼海棠》(2016,中国)的叙事文本虽一直遭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视觉风格的呈现确为影片添彩不少。极富东方韵味的角色造型代替了日式动漫的“完美”尖脸和高挑;土楼的场景带给国内观众亲切的情感寄托;更不乏如灵婆、鼠婆子般充斥传统符号细节的设定,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盛宴。“中国唱诗班”系列(2017,中国)借以动画的形式,将中国式的历史画卷婉约地展示给观众,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可以借此获得民间传统与当代艺术完美结合的视听盛宴,更能在观看中沉浸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喜乐悲欢。

青少年受众拥有着对新鲜事物极强的嗅觉和对知识的无限探求,国产动画作品若想从视觉上收获他们的追捧与青睐,除了需要走出“模仿”的安全圈,找寻到属于本国文化精神和当代审美趋势下的特色风格,更要不断求新、求变,将动画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以满足他们的期待与需求。

(三)发展多元形式融合,满足教育与娱乐

梅尔文·德弗勒提出:“大众媒介通过有选择地提供信息,或突出某些问题,使观众体会到或知道什么是社会所赞同或认可的价值、信仰和行为规范。”②动画亦是如此,它兼具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对于未成年观看群体而言,既是放松消遣也是教育和引导。当代影视受众的观影体验已从传统的电视机、电影院延伸至网络、手机及更多元的交互媒介平台。动画的形式也从电影、电视剧发展出网络番剧、漫动画、VR动画等新的形式。形式的创新无疑给创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网络番剧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题材和内容上的限制,给予创作更广阔的平台;漫动画打破动画和漫画的空间界限,创造出不同于传统动画和漫画的新的表现方式,更为“‘漫’改‘动’”提供了更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而VR动画更是对观影方式的历史性革新,突破传统二元空间的观影模式,让观众从“观赏”转为“沉浸”,使青少年的审美体验也会在参与和互动中变得更加地积极主动。

通过探索更为多元的媒介形式,把握青少年对观赏乐趣的情感倾向,针对不同的媒介形式特征创作更有特色的内容,将媒介与内容结合,教育与娱乐结合,从而给青少年带来更为精彩的视听交互体验。

四、结论

当代青少年是在全球文化及数字媒介的多元融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什么样的动画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及成长需要,是动画创作者不得不深思熟虑的问题。理解动画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摒弃“低幼化”和“成人化”的两极束缚,将形式与内容落足于受众本身;从本位角度出发,了解其情感的期待和精神的需求,以时下社会文化环境为创作的依据,迎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用积极的姿态引导青少年的成长。

注释:

①李宵,仪建红.日本动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1(17).

②许文郁.结构影视幻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1.

③调研数据来自骨朵网络影视(2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9460989972972 68&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动画受众青少年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青少年发明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