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下乡”引导下的乡村振兴模式与策略
——屏南县龙潭村村庄规划志愿服务的启示

2020-05-12曾献君林兆武高银宝张虹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龙潭全域文创

曾献君,林兆武,高银宝,张虹

(1.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州 350118;2.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广州 510641;3.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30)

引言

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未来的全面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给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围绕该战略,住建部于2018年9月发布了《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等多个部门于2019年6月组织开展高校师生“2019年村庄规划编制志愿服务活动”,可见“设计下乡”组织以“设计下乡”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下乡”将显著拓展乡村调查与研究的深度,扩大乡村规划的覆盖率,提高乡村地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强化规划研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高校师生参与“设计下乡”志愿活动也是对新形势下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村庄规划编制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一)组建“设计下乡”志愿服务团队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承担着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和为地方提供规划咨询等社会服务的责任。2019年6月,福建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系(专业)师生积极响应团中央、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和中国土地学会等国家部委和学会的号召,选取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作为“设计下乡”服务基地,组建了以曾献君、林兆武等多位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以12位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为团员的村庄规划编制志愿服务团。

(二)服务基地概况与志愿服务活动整体设计

1.服务基地概况

龙潭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南部,是福建省级传统村落。近年来,多方力量对龙潭落进行保护性开发,显著提升了旧村风貌,激发了新兴业态,吸引了大量返乡原住民和各类外来游客,破败古村走上了“文艺复兴”之路,已发展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网红村”。

2.志愿服务活动整体设计

结合龙潭村的实际情况,团队确立了以深入调查和开展宣讲为手段,以总结成功模式、发现存在问题和提出规划策略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总目标。围绕该目标将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分成4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实地预调研与收集基础资料,确定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与工作计划,组织前期村庄规划培训,做好下乡服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②开展志愿服务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前往龙潭村进行实地踏勘与村庄规划知识宣讲,同村委会、新旧村民、游客开展多方面的访谈,收集村庄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筑风貌等各类要素的相关资料。③规划研究阶段:对收集的各类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龙潭村文创兴村的经验模式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引导村庄持续振兴发展的规划方案,并同村民、校内外专家进行交流,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④完善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完善村庄规划方案,对“设计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系统总结。

二、龙潭村发展概况的初步分析

(一)自然生态条件分析

村庄四面环山,全域峰峦重叠,呈现北高东低的地形特征,西溪穿过村庄汇入东南部的另一条小溪,形成坡地村落、小桥流水、山环水绕的山水生态空间格局。全域农林生态用地和水域面积合计约为69公顷,占全域面积的87.39%,是典型的生态自然山水村,水质和空气质量高,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图1)

>图1 龙潭村村庄全景

(二)空间发展条件分析

村庄现有建设用地面积合计约为9.3公顷,占全域面积的12.61%,其中住宅用地面积约为5.7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61.29%。近年来,部分传统建筑被修复和改造成为艺术教育、咖啡店、酒吧、书屋、民宿等用途,已有的住宅用地呈现土地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伴随着村庄常住人口和游客数量的提高,村民建房的宅基地、村庄补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用地的需求快速增长,从村庄的用地条件来看,西面和北面主要是生态山坡地,东面较为平缓地区主要是永久基本农田,因此,未来只能走旧村更新和小规模的点状和小块状增量建设为主,可供建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村庄南部和东面的溪尾自然村周边。

(三)建筑风貌整治分析

作为福建省级传统村落,龙潭历史悠久,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类型有民居、祠堂、村庙、廊桥、水碓、古井、戏台与店铺等,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明代建筑主要分布于西溪上游的山麓,单体建筑小巧玲珑,没有大进深的组群建筑;清代的民居建筑逐渐往西溪中游发展,建筑造型灵活,依山就势,有丰富的天际线和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界面;民国与建国初的民居建筑基本分布于下游地势比较平坦的区域,以联排成片布局为主,相对规整。沿西溪南北两岸的滨溪步道及传统建筑的街巷空间格局也保留较好。(图2)

废弃的传统建筑更新改造是龙潭文创振兴的基础,调研中发现龙潭主要开展了老屋修缮、建筑立面改造、增设局部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建设景观廊道等措施,建筑及景观风貌整治以延续和传承传统建筑风格为底限,以活化建筑功能和增加公共空间供给为目标,显著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同时大大丰富了村庄的功能业态。未来建筑风貌整治面临的挑战是大规模更新的成本压力及增量建设的风貌延续与协调问题。

>图2 龙潭村建筑肌理与年代分布

>图3 龙潭村发展模式总结

(四)传统文化分析

龙潭的传统文化主要有四平戏、黄酒、陈靖姑、布织染技艺等。龙潭四平戏是汉族地方戏曲的古老戏种,也是闽剧的前身,最早起源于明代,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同样起源于明代的红曲制作与黄酒技艺,于2011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四平戏和红曲制作和黄酒酿造技艺是龙潭历史文化重要的民俗载体与经济来源。

(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调研中获知,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龙潭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至2017年,全村常住人口仅剩200多人,且以老人、小孩为主。2017年5月,在县乡政府的引领下,龙潭村启动文化创意助推乡村复兴项目,全村户籍人口1407人,其中仍有80%左右外出务工,常住人口约为600人,包括近三年来文创兴村吸引返乡村民200多人和外来非本地户籍的新村民100多人。

2017年,启动文化创意复兴项目以来,政府给予资金、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引进国内外文艺专家、建筑设计师、文化媒体人、大城市退休等专业人才和队伍作为新村民,推动了村庄传统建筑的修缮和新业态功能发展。两年来,龙潭村经营有文创民宿、书屋等50家左右,另有中小型加工企业2家,2019年三产产值比重提升为7∶18∶75,带动村财收入达80多万元,村庄正式实现脱贫,由一个传统村庄转变为以文创为主的三产村庄。新村民带动村庄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时,部分原著村民也积极参与到旅游餐饮、特产、便利商店等经营活动中,2019年原著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至20000元左右,形成了可较为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径。

三、龙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模式总结

(一)龙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村庄规划合理引导空间发展

目前,龙潭村尚未编制村庄规划,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谋划。龙潭村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一个文创项目,已取得不错的试点成果,但项目主要集中在西溪两岸,尚未覆盖全村,未来仍需尽快编制涵盖传统村落保护专题的村庄规划,全面统筹村庄保护和发展的各类要素,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村庄的各类传统建筑和特色风貌,引导空间和用地的合理利用,避免村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度商业化,破坏村庄原有的生态山水格局和传统村落风貌,另一方面,可以整合更多的要素,控制在合理的环境容量下促进村庄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调研中发现多数村民对村庄规划编制的了解程度较低,不利于建立村民参与规划的机制,村民对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认识还很不到位。村庄的更新发展主要依靠个体及行业协会的非专业性设计,政府对村庄的支持也仅停留在资金与政策引导上,村内保护与开发建设以局部和点状建筑立面改造和修缮为主,缺乏对村庄全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引导,难以支撑村庄全域可持续振兴发展。例如停车场设置过少、空间布局不合理,过境性、生活性和旅游性交通全汇集在村庄主干路必将导致高峰期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2.村庄建筑风貌受到一定破坏

调研中发现古厝修复主要依靠大量木材由内而外进行加固,存在部分应使用夯土修复的墙体被大量木材覆盖,弱化了建筑立面的虚实关系,使外立面略显突兀,反而破坏了村庄原本土生土色的建筑风貌,“传统古村”的意象和韵味被弱化和破坏。

3.环境问题日渐凸显

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同地段的西溪水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原因有:①村民在溪中放养鸡鸭,影响水环境并带来一定的污染;②古村村庄污水管网建设难度大,覆盖率低,常有污水直排入溪,造成污染;③游客大量增加后产生过多垃圾,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4.产业发展相对单一,群体获益不均

龙潭村目前已形成以文创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格局,且集中在西溪两岸,对农业及村庄全域的带动仍显不足。龙潭发展的模式呈现出多头在外的特征,新村民和资金由外部注入,产业业态培育由政府和艺术家、新村民主导,原著村民的经济发展参与度较低,存在人群获益不均的问题。

(二)龙潭村发展模式总结

1.机制与模式创新:项目导向,多级联动

在文创兴村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承担组织引导职能,在资金、政策机制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村落文创项目试点形成示范。乡政府承担综合协调职能,在规划审批、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安全生产等方面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村委会建立文创工作小组,制定流转租赁、修建管理等相关规定,试行“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采用“代建制”(村委会以“人工费+材料费”)方式收取承租人房屋修建费用,以相对统一的建设管理方式完成闲置老屋的保护与活化。县、乡政府和村委会形成了一个“三级联动、上下配合”的规建管机制,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

2.资金保障创新:专项资金培育文创产业,政策资金拼盘补基础短板

县政府明确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创工作专项资金,用于聘请文创专家,维护文创基地运营,补助众创空间开展文创活动,快速形成文创产业和相关业态;其次是对接各类惠农政策,形成资金拼盘用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道路省级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实现了村庄巷道修整、立面改造、污水管网铺设、进村公路“单改双”、完全小学复办等工程,弥补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3.社会治理创新:给新村民颁发居住证,构筑社区发展共同体

文创兴村项目启动后,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及回流村民,村庄振兴过程中潜藏着新旧村民社会融合的问题。为调动新村民的积极性,强化归属感,政府给“新村民”颁发居住证,在新村民主导发展文创业态后,村委会引导原著村民接受由新村民中的艺术家主办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油画公益培训,提高原著村民的技能和自我价值认同,构筑龙潭村发展的共同体,后续推动了新老村民开展地方戏曲、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促进新老村民的交流融合,培育有温度的社区共同感。

根据上述分析,总结龙潭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为:党委政府为主导、艺术家为引领、传统村落为载体、新旧村民为主体、互联网为平台的“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创新发展模式。(图3)

四、屏南县龙潭村村庄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和历史要素,提升文创龙潭品牌

深入挖掘龙潭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要素,整体提升文创龙潭的品牌。突出在地性和独创性,将龙潭打造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创古村。避免文化产业大量发展后与其他村落的同质化,形成具有村庄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和生命力产业链。

(二)创造青年就业机会,依靠精英反哺村庄建设

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形成完善的人才循环体系,为返乡青年提供健全的保障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青年劳动力愿意返回村庄,参与村庄建设,为龙潭提供足够的人才力量。

(三)合理引导村庄全域空间发展

村庄可扩展空间有限,合理引导村庄全域空间发展尤为重要。村庄务必以古村风貌保护为主,对西溪两岸以外的旧屋进行保护性更新是未来的重点,同时在南部可少量增加文创和旅游接待功能的延续现有建筑风格和肌理的建设。扩展全域空间发展,可打通主村通溪尾自然村的便捷步行绿道,将宅基地少量多层建筑和停车场布局在溪尾村,同时将周边自然生态山坡地一并纳入旅游步道建设范围,可全面推动乡村全域振兴发展。

(四)完善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建设

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人口、经济均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下,应当做好与规模适配的准备,补充供水、供电、通信、就医、教育等设施短板,并进行环境整治。同时充分考虑龙潭自然地质地形,做好防灾工程,预防洪水、滑坡、泥石流。针对龙潭大部分建筑采用木质材料的情况,应当重点考虑火灾消防设施建设。

猜你喜欢

龙潭全域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龙潭画影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九龙潭的龙
永平龙门的龙潭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