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20-05-11莫可志
莫可志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问题,从概念、融合价值和融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促进小学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强化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也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健康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我们不仅要关注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全面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
1.相关概念阐述
体育教学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是按照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由师生协同参与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侧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并且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健康标志着学生内部心理环境相对稳定,有着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表现出社会所接受的情绪和行为状态。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总离不开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育中,我们也要注意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厚此薄彼,有失均衡。
2.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更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往往会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同等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学生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拥有强健的体魄。小学生正值奠定人生健康体质的基础阶段,通过小学体育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抵抗力,锻炼出良好的体型,提升体适能水平及运动表现。另一方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人格。针对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爱动的特征,将心理教育课程与小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育活动融合起来,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达成教育效果。有助于他们缓解学习的压力,增强自身抗逆力,提升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3.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二者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相反,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国家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符合小学生以体验和兴趣为主的学习特征。此外,在教学方面,体育活动本身重实践体验的教学特点也为小学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3.1 政策层面的可行性——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小学教育理念不断成熟,素质教育的大力施行,在教育目标上我们也从侧重知识的学习转为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199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之下,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也不仅仅以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主要目标,更需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2 教学层面的可行性——身心合一重实践体验的学习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身体及运动状况,是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认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重视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的自身体验,就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让学生意识到健康不仅仅包括生理方面的,更包含心理层面的,引导学生关注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此外,体育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教学来说,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验,通过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宽广的户外教学场地来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竞技给身心带来的变化,在团队协作运动中培养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完善自我,引导学生关注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永顺. 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9(25)9:131-132.
[2] 周雪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小学心理健康课[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