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志”观察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0-05-11李金
李金
摘要:课堂志是“草根式”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但它又是最直观,最高效的一种方法,在课堂志研究中,主要分观察、访谈、深描、案例四个环节。观察,作为第一个环节,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堂志 观察 方法
“课堂志”这个概念是我国王鉴教授提出的,他将人类学中的“人种志”、“民族志”运用到课程与教学论领域而成为“课堂志”。“课堂志”就是教学研究者深入学校课堂之中,直面教学的现象,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 在这种观察、访谈与描述的过程中,研究课堂教学现象、探寻课堂教学规律或解释课堂情境。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课堂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进而正确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从而探寻其中的规律,这就是 “课堂志”。①
课堂志是“草根式”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但它又是最直观,最高效的一种方法,在课堂志研究中,主要分观察、访谈、深描、案例四个环节。观察,作为第一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 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工作流程,还是一种团队合作。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课堂观察都要观察什么?
课堂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那么我们的课堂观察也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而这四个方面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是浅层的观察,后两个方面属于深层的观察才可以看到。
在开展课堂观察时,教师们可以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观察点。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记录单、量表等来确定自己的观察点。比如:可以观察那些同学能一直跟着老师的节奏听课,那些话题更容易带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观察学生课后是如何处理上课听不懂的知识的。
三、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本身是一个行为系统工程,类型多样,观察点多元。另外,开展课堂观察需要一定时间的投入、教师的广泛参与,因此一套基本的流程对保证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和规范化,从而降低观察成本、提高观察效率来说尤为重要。总体而言,课堂观察的流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讨论等主要步骤。
課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课堂观察追求的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教学研究,“磨课”不属于课前会议的范畴。
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观察者进入现场之后,要遵守一定的观察技术要求,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被观察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前会议所制定的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每位观察者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在课后会议的基础上,观察者提供一份自我反思报告,观察者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观察报告。课后会议旨在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但是课后会议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后评课,他应该是比评课更直接,更多方面。
最近笔者在进行一项关于运用课堂志来优化教学行为的课题研究。课堂志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研究者亲临课堂现场,进行“田野工作”,然而这也成为课堂志研究存在的最大困境。因为目前来说课堂志中最难的部分我们如何能观察到最真实的课堂,观察到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最真实的反应,这样才能为课堂志提供好的素材,所以,必须做好课堂观察!
参考文献:
1.王鉴:《从学术殿堂走进生活世界:“课堂志”研究的方法与案例》
2.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20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