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11赵永琪田银生
赵永琪 田银生
摘要:我國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和成因,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GIS),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截面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及地理探测器工具,综合多种影响指标,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成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不同时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且聚集核心一直保持不变。在整体空间结构上,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呈“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发现自然因素中的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地形起伏度较大、地面崎岖的中高海拔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西南地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9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2-0054-0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ZHAO Yongqi, TIAN Yinsheng
[Abstract] The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in southwestern China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aus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rcG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ifferent time sec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GeoDa) and geo-detector tools, a variety of impact indicators are integrat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have obvious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mbala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showed a clear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aggregate core remained unchanged. In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have a spat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model of "single-core aggregation—single-core multi-point mesh layout". (2)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multiple index factor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elevation and topographic relief of natural factor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medium and high altitudes with large terrain fluctuations and rugged terrain are most concentrated. In contrast, human factors have less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will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geo-detect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outhwest China
引言
目前,随着传统村落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议题,国内众多学科都对传统村落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学科交叉研究明显。其中,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方向,许多学者对国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从全国尺度来看,刘沛林[1]、刘大均[2]、佟玉权[3]、熊梅[4]、余亮[5]、康璟瑶[6]等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解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景观空间意象及空间格局特征。在省域尺度上,李伯华[7]、冯亚芬[8]、孙军涛[9]、宋文鹏[10]、关中美[11]、马凯[12]等学者分别研究了湖南省、广东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此外,还有学者从更小的市域尺度研究了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13]。综合来看,国内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对我国地理大区内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还相当缺乏,跨省市的传统村落空间分析还非常少见。同时,已有研究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缺乏联系,较少有研究系统分析传统村落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长期以来,西南地区被视为“蛮夷”之地而在学术研究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其山峻水险,地形复杂,客观上导致了西南地区研究的不可介入性,尤其是对西南地區传统村落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的解析。但与此同时,由于西南地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传统村落现状的保持,加上复杂的人文环境,使得西南地区诞生了众多传统村落,其本身所蕴含的村落信息和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绝佳区域。基于此,本研究尝试突破省级行政区划的影响,以西南地区被收录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软件,探讨其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态势,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适当的参考。
1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
西南地区是一个地理范畴,其范围有多种划分方式,在最新的全国行政大区区划中,西南地区包含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重庆五省区市。而在学术研究中,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西南地区包含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重庆六省区市,狭义上的西南地区只包含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14]。相对而言,狭义的“西南”由于具有充分的历史、地理、民族等依据,是历代认识“西南”范围最稳定的看法,也可以看作是整个历史阶段对“西南”核心区的认定意见[15]。因此,本研究采用狭义的“西南”范围作为研究区域,即研究对象是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四省市的“中国传统村落”。截至目前,根据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西南地区共有187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我国传统村落最聚集的地区之一。除此之外,西南地区还有大量未被挖掘的传统村落,是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重要区域。
1.2数据来源
西南地区内1875个传统村落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9年公示的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利用相关坐标软件对所收集的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进行标定,并将数据按批次和时间分批导入ArcGIS10.4中。同时,搜集西南地区各地级市的相关数据,一并录入ArcGIS10.4系统平台中,建立起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数据库。其中,省市行政区划从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获取。地形高程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西南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的2018年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2.1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全面分析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不仅可以清晰地梳理出该地区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区域现状,同时还可以从侧面透视出区域内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真实态度。根据对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西南地区各市域的分布统计分析,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第一批传统村落数量为186个,分布在30个市域范围内,数量最多的是贵州黔东南州,拥有60个传统村落,其他市域的传统村落数量极少(见图1)。第二批传统村落数量为478个,分布在36个市域范围内,与第一批传统村落覆盖的范围相比,增加了自贡、绵阳、广元、宜宾、达州、凉山州、毕节、昆明、怒江州、迪庆州,减少了攀枝花、遂宁、黔西南州;其中黔东南州、保山和大理是增加数量最多的市域,分别增加了165个、59个和42个传统村落。第三批411个传统村落分布在34个市域之中,覆盖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乐山、广安、资阳和六盘水;在数量上增加最多的是黔东南州、红河州和重庆,分别增加了51个、51个和47个。第四批传统村落是西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批,总数384个传统村落分布在43个市域范围内,覆盖范围增加了德阳、内江、眉山。也就是在第四批传统村落评审过后,西南地区各市域范围内均有传统村落分布。第五批传统村落是最新批准公布的,也是国家最后一次摸底的数据,其中西南地区416个传统村落分布于39个市域范围之中,数量增加最多的依然是黔东南州,其次是甘孜州,数量分别增加100个和40个。截至目前,西南地区47个市域范围内均拥有数量不等的传统村落,总数巨大,但在传统村落的市域分布上,各地数量差距悬殊,呈多点集聚分布的态势。市域范围内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州,数量达409个;其次是保山、大理州、红河州、铜仁和重庆,传统村落数量均在100个以上。此外,西南地区有6个市域传统村落的数量在5个以内,数量极少,这可能是由市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决定的,也可能是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够重视,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村落的破坏严重,导致传统村落特色消失,达不到中国传统村落评选的要求。
2.2 整体空间结构演变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总体空间结构的演变,借助ArcGIS10.4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截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核密度进行运算,并按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其密度值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级别,生成不同时间截面的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核密度分布图(见图2)。由图2可知,5个时间截面的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集聚趋势,高密度区始终位于西南地区的黔东南区域,呈大面积团状分布。而较高密度区则随时间的推进在不断生成,最终零散分布于滇西、滇西北、滇东南及黔中等区域。具体来看,2012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成了黔东南这一高密度核心区和滇西北这一中等密集区,并围绕着这两个区域向外辐射分布。2013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核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相比而言,核心区域更加集中,辐射范围缩小。2014年后,除了黔东南高密度区外,滇西、滇西北、滇东南开始形成较高密度区,呈现出多点集聚的发展趋势,表明这时期云南各地的传统村落在不断增加,且分布更加集中。2016年,较高密度区除了滇西、滇西北、滇东南三个外,贵州的铜仁和安顺也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较高密度区,同时,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开始向四川省大部分区域扩散,表明这时期四川各地的传统村落在逐渐增加。2019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基本趋于稳定,贵州和云南的传统村落分布已连成一片,贵州的较高密度区有所萎缩,云南的较高密度区基本不变,四川和重庆各地的传统村落进一步增加,但没有形成较高密度的聚集核心,这时期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成了高密度和较高密度多点聚集的网络结构,最终呈现出“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3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是乡村人地关系的客观表现。本研究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相关因素入手,深入分析不同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性进行探讨,剖析各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
3.1自然环境因素
3.1.1地形起伏度
地形地貌因素是传统村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重要体现。其中,地形起伏度是反映地形变化最重要的指标,对村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不仅限制了传统村落的选址位置和平面格局,同时对村落内外交通、人员交流、建筑形式、村落规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16]。因此,地形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分析不同传统村落所在区域的地形起伏度,提取西南地区的地形高程数据,运用ArcGIS10.4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西南地区的地形高程数据进行计算,首先通过 “领域分析”工具,将西南地区的地形按1km×1km边长大小的方形单元进行切割,提取这些基本区域单元的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再利用“栅格计算器”计算每个区域单元内海拔的差值,导出地形起伏度文件。然后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合分析,统计出不同地形起伏度段位的传统村落数量(见表1)。从结果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地形起伏度处于100~400m之间,数量达1238个,占据了西南地区总数的66%,说明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一般聚集在地形起伏度较大、地势相对不平整的山区地带。这证明了山区地形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作用,地形相对越复杂的区域越有利于传统村落的生存和特色的保存。
3.1.2海拔高程
海拔高程是另一個衡量传统村落空间属性的重要指标。西南地区横跨我国第一、第二阶梯,是我国海拔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地形海拔的变化会对区域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村落的地域分布。为了揭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现状与海拔高程之间的关系,首先在ArcGIS10.4的空间分析功能中,选择“提取分析”工具,提取出西南地区各个传统村落的海拔高程数据,导出海拔高程文件。再利用GeoDa软件中的Morans I函数①对传统村落的海拔高程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最终生成其空间分布散点图(见图3)。由图可知,传统村落海拔高程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值为0.90。为了检验全局空间自相关的可信度,在GeoDa软件中利用Randomization功能,选择999次序列,得出评判计算可信度的标准统计量Z值为66.29,显著大于检验临界值1.96,且P值为0.001,计算可信度高。说明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村落海拔高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西南地区不同海拔高程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具有相互聚集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内部之间的聚集特征,再利用GeoDa软件计算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局部自相关,得到其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并导出LISA聚合类型空间分布图,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着传统村落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类型(见图4)。从图4可以发现,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海拔高程之间大多数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聚合现象,而较少存在低高(LH)、高低(HL)聚合现象。其中,呈高高(HH)聚合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西北部及贵州中部、西北部,呈低低(LL)聚合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贵州东部及重庆地区。而呈无显著聚合的传统村落有832个,约占传统村落总数的44%,说明有接近半数的传统村落聚合类型处于游离状态,这反映出西南地区复杂的自然山地环境对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分割影响。
3.2人文经济因素
3.2.1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城市对乡村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作用,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影响越发显著,已有研究发现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会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越远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越多,传统村落的保存也相对完整[17]。因此,有必要对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进行测算统计。本文所选的中心城市是指西南地区市级以上城市(包括民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借助ArcGIS10.4的“缓冲区”工具,以30km为一个区间单位进行缓冲区制图,与传统村落分布图进行叠合后,再分别统计各缓冲区间中传统村落的数量,得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其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关系(见表2)。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西南地区有一半以上的传统村落分布在离其中心城市30~90km的范围内,距离相对偏远。这说明距离中心城市相对较远的欠发达地区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存,这是西南地区能够保留大量传统村落至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西南地区偏远的山区地带,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现代化水平不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非常有限,对传统物质环境的更新换代速度慢,从而使传统村落特色风貌等免遭破坏,保留相对完整。
3.2.2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西南地区深处我国边疆,自古以来地理空间闭塞,交通条件落后,对外联系较少。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在绝大部分西部山区乡村地带,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西部大开发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越发重视,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显著的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但也对许多地方的传统历史文化带来了剧烈影响。为了探索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传统村落分布状况的关系,从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统计数据出发,选取传统村落所在市域的城市化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人均GDP、人口密度、贫困人口发生率、公路密度等6项指标来衡量传统村落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从整体均值、含传统村落10个以上地区均值、含传统村落50个以上地区均值为测算比较单位,分析西南地区市域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与传统村落分布之间的关系(见表3)。由统计数据可知,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传统村落越多的地区,人口密度、人均GDP、城市化、公路密度等指标越低,且都明显低于西南地区的整体水平,并且含有传统村落数量越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贫困人口发生率都相对较高。这充分说明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传统村落聚集的主要区域。这可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经济建设活动对传统村落的冲击较少,有利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而少数民族由于思想保守,传统观念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有利于传统村落特色的保留。
3.3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探测器是最新用于探测研究样本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空间分析模型[18],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社会、经济等相关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19],并在分析处理多种类型数据混合的情况下具有突出优势[20]。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在自然、人文等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最终耦合的结果,利用该方法可以探测出各因子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强弱程度。根据西南地区的地域特征,综合影响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选取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成因进行相关性研究,探寻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最强因子。根据上述分析,将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与中心城市距离、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贫困人口发生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公路密度等9项指标作为影响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变量。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21],对相关性变量进行离散化处理,并按照取值范围划分为5个层级,其中,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通过ArcGIS10.4进行自然聚类分级,与中心城市距离变量是在计算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与其最近的中心城市距离之后,再进行自然断点分级。传统村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则用其所在的地市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替代,地市层面的经济数据虽然不能直接说明各传统村落之间的发展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市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发展状况[11]。
利用地理探測器软件,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相关变量进行影响力分析(见表4)。结果表明,各相关变量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为海拔高程(0.7889)>地形起伏度(0.7035)>公路密度(0.3967)>城镇化率(0.2691)>人均GDP(0.2462)>与中心城市距离(0.1570)>少数民族人口比重(0.1130)> 贫困人口发生率(0.1078)>人口密度(0.0729)。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度等自然因素与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最大,表明这些因素显著影响着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其次是公路密度,最后是其他人文经济发展指标。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属于山地自然环境,海拔变化巨大,地形起伏剧烈。因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空间受此影响最大。同时,严峻的自然环境也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对外交通联系不便,村落受外界影响较小,客观上为传统村落的保留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总体而言,传统村落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村落的取舍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对传统村落的布局选址有影响,同时还对传统村落所在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制约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因子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更加显著。具体来看,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平原地区,土地宽广开阔,限制因素较少,可进入性强,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思想文化上,平原地区都相对激进和开放,对新事物、新文化及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勇于接受,导致这些地区对传统村落这种历史遗存的保存意识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先的时代大背景下,平原地区由于开发难度小,人口稠密,许多平原地区的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周边地区传统村落的破坏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而在地形崎岖的山区地带,土地狭小贫瘠,开发难度大。一方面,复杂的地形条件抑制了大规模地方性经济建设活动,从而减少了城市化、工业化等现代性要素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和破坏,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留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山区封闭的自然环境阻隔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人们生活贫困,鲜有能力对村落的物质环境进行大的更新建设,从而使传统村落风貌得以延续。同时,山区人们思想文化保守,保留着特定的生活习性,对已有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非常重视,客观上提高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因此,在西南地区这种山地性环境显著的区域,自然环境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影响要大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整体分布上也可以看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的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多数集中分布于云南和贵州等高原山地地带,约占总数的75%,而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则相对较少。
4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西南地区5批共187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村落公布的不同时间截面来分析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比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不同时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且聚集核心一直保持不变。在整体空间结构上,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呈“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发现自然因素中的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地形起伏度较大、地面崎岖的中高海拔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延续至今的遗产,是古代先民克服自然环境开天辟地选址建造,并通过经年累月逐代缓慢更新累积而成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活动频繁,物质环境更新迅速,这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村落建设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缺乏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尊重,大量村庄建设千篇一律,传统村落不复存在。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理区域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传统村落建设的影响。西南地区复杂的自然山地地貌是传统村落保存的天然基地,该地区受现代化建设的影响较小,为传统村落特色的保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西南山地多样的空间地域特征带来了多样的地域特色文化,有利地促成了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在不同山地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因此,西南地区可能还存在着更多有待去挖掘发现并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一般村落,是未来传统村落研究的宝库。而伴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转型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现代化建设将逐渐突破地理环境的屏障,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将向更深层的封闭落后地区推进,这给乡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已使得大部分传统村落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该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和发展创新,避免在传统村落建设中出现大规模破坏和特色的消失是今后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可以为接下来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但由于西南地区地域广泛,空间地理环境复杂,涉及民族众多,信息量巨大,对其传统村落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详实的实地调研。未来可以从“空间—类型”的视角对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分类分区,逐步深入细化。同时,在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数字信息技术将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定量、定位及定时的分析渠道。因此,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建立起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类型的数据库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注:
① 用Morans I函数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其取值范围位于-1到1之间,取值大于0表示空间正相关,取值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取值的绝对值越靠近1表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越强,即表示空间呈强聚合性或强离散性,反之,取值的绝对值越靠近0表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越小,即空间呈随机分布态势。
参考文献:
[1]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2]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3]佟玉权.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4,29(4):44-51.
[4]熊梅.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153-158.
[5]余亮,孟晓丽.基于地理格网分级法提取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88-1396.
[6]康璟瑶,章锦河,胡欢,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39-850.
[7]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2):189-194.
[8]冯亚芬,俞万源,雷汝林.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2):236-243.
[9]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3):102-107.
[10]宋文鹏,李世芬,赵嘉依.山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装饰,2018(6):136-137.
[11]关中美,王同文,职晓晓.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J].经济地理,2017,37(9):225-232.
[12]马凯,刘蔚琛.江西省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9,37(7):13-21.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 003.
[13]孙莹,王玉顺,肖大威,等.基于GIS的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10):193-200.
[14]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5]张轲风.民国时期西南大区区划演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16]赵永琪,田银生.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小城镇建设,2019,37(8):71-78.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11.
[17]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133-137,93.
[18]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19]朱鹤,刘家明,陶慧,等.北京城市休闲商务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地理学报,2015,70(8):1215-1228.
[20]Liang P, Yang X.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Maowusu (MuUs)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and their impact factors[J]. Catena, 2016(145):321-333.
[21]胡森林,周亮,滕堂伟,等.中國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