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献研究述评

2020-05-11王若冰

小城镇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软件

王若冰

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2009-2019年CNKI中收录的《城市规划》《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四本城市规划核心期刊进行统计,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关键词搜索,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期刊中出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研究方向进行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十年间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加,研究内容愈渐多元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文献作者归属机构集中于各高校,地区多在东南沿海;研究视点主要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古村落)保护”“工业遗产”三个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重视多学科融合、历史文脉传承及保护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CiteSpace 软件;统计与分析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2-0038-08 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in the Past Ten Years: Based on CiteSpace Analysis

WANG Ruob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ncreasing. Based on statistics of the four urban planning core journals "City Planning Review" "Planners" "Urban Planning Forum" and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included in CNKI from 2009 to 2019, taking "the history,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as the keyword search, this paper conducts literature analysis of "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s research direction appearing in the journal 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which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The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of the authors of the literature are obviously concentrated in universities and in southeast coast regions. The researches focuse mainly on three 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towns and historical blocks" "traditional villages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 And due to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hows an upward trend. The emphasis of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o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heritage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election of protection mode.

[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iteSpac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引言

我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可追溯到1949 年北平解放时期,当时中央提出“要避免破坏故宫等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关于地方文物名胜古迹保护管理办法》等并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并在同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对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开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提出“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遗产保护提出要求[2];2005—2008年,国家陆续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对历史名城名镇等的专项保护。

城市规划领域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人物包括吴良镛、单霁翔、张松等学者。2007年,吴良镛在南京城南地区保护与更新中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观点,指出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注重保护与发展相结合[3];2006年,单霁翔在《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书中提出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协调发展观、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等观点,指出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财富,要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规划[4];张松在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实践中,提出将建成遗产和历史景观保护作为城乡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遗产的整体性保护[5]。近年来随着国家大数据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注重与科学技术结合,2018年,何韶瑶等利用GIS和空间句法对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研究,提出老街区内部可交往性空间环境营造方式[6]。

我国虽然已有众多学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进行研究,但缺乏整体性及可视化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十年来核心期刊中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从而进一步总结归纳其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1基本统计分析

1.1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分别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所使用的文献均来自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通过对《城市规划》《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四本核心期刊中收录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固定期刊检索年份,并去除简讯、简评、年会专家发言等非学术性文章,统计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共发表相关方向文章817篇。

文章从期刊载文数量、作者所属机构、归属地区、研究视点、技术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过去十年间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动态,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和关键词图谱分析,通过对文献摘要的阅读筛选出重点之后再进行精读,归纳总结出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进展和变化。

1.2期刊载文数量

期刊载文数量反映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研究的关注度与发展速度。在过去十年中,四本期刊的载文量都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城市规划》载文数量处于30篇/年上下波动;《规划师》波动较大,2012和2017年载文量极速递减,但整体呈上升态势;《城市规划学刊》和《城市发展研究》呈现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城市规划》载文数量最多,其次是《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数量最少,十年来仅有103篇(见图1、图2)。

1.3文献作者归属机构与所属地区

通过统计分析,作者机构大致可分为四种:大专院校(64.63%)、设计院与研究机构(26.81%)、政府部门(4.04%)和其他(4.52%),后三者多数呈现与大专院校合作发文(见图3)[2]。统计得出,发文量前十的机构分别是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可以看出前十名中仅有两所设计研究院,其余八名均为大专院校,因此各院校为研究的主力(见图4、表1)。

文献作者来自国内多个地区(包括澳门),其中也不乏有国外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作者,如日本东京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加拿大保护研究所等。具体来看,发文量最多的前五个地区分别为上海165篇(20.20%)、北京128篇(15.67%)、江苏107篇(13.10%)、广东63篇(7.71%)及湖北51篇(6.24%),发文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因为在这些地区聚集有更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且各院校间的合作程度较高(见表2)。

2研究演进过程、视点与技术方法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标题和正文中提炼出的,代表了文献作者所研究的核心内容[7]。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演进过程与趋势(见图5)。此外,本文在对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十年来前十五名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以期对研究视点等进行更好的分析(见表3)。

2.1研究演进过程

为了更为明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将2009—2019年间的关键词按照时间线图谱显示,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见图6)。

(1)2009—2012年,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的保护,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在 2008年7月开始施行新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又重新修订),自条例实施以来国内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热潮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公布的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有99个,名村的个数更是由2008年的36个增长至61个[8],各省对名城名镇的申报热情不断高涨,因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2)2013年以来,涉及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如拓展了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文化遗产、城市整体风貌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提出与国家政策的颁布紧密相关。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历史性城市景观”这一概念,其观点、方法与我国的保护实践相似,为我国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9];2017年10月提出乡村振兴以来,学者们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等理念的落实使乡村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极大改善了乡村环境[10]。

2.2 研究视点

研究视点趋于多元。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也由“大”而“泛”逐渐转为“小”而“精”,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形成基于其自身特色的精准保护。2009—2012年,论文的主要视点为宏、中观视角,主要在制定保护规划、控规等的基础上进行,如2009年许险峰等对佛教文化遗产保护的探讨就是基于《韶关市大南华地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11]。2013年以来视点愈渐深入,出现“街区活力” “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对“人”的关注提高,如2018年汪雪对历史街区更新的研究就是从微观的行动者网络视角出发探讨历史街区内的社区参与机制[12]。

研究视点受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影响。自2015年精准扶贫、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对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景观等的研究明显上升,2018年余慧容等基于政府行为视角,通过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剖析建立对乡村景观的保护机制[13]。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提出重点建设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立大遗址保护片区,基于此,对“遗址公园”方面的研究增多。

本文剔除保护、保护规划、城市更新等模糊词汇并对相似关键词如古村落、传统村落等进行合并,分析得出近十年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见表3)。

2.2.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

十年间,在四本期刊中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的关键词共出现182次,远超其他关键词频次。自2004年起,由阮仪三主持、同济大学历史名城研究所为发起单位的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调研工作陆续展开,主要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及保留的特色建筑进行分析和统计,并定期刊登在《城市规划》“遗珠拾粹”专栏。2008年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规范对我国历史名城名镇的保护工作,这项条例的实施也成为我国正式开始对历史名城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开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制度演进是名城保护制度发展的缩影,为了避免和制止大规模集中式的旧城开发建设对历史名城的破坏,因此建立名城保护制度,这也是确立从街区层面进行保护的主要原因[14]。近年来,学者们对历史名城及历史街区的研究不仅停留于如何保护,而是更关注保护与发展并重,协调好居民与名城名镇保护的关系。如周岚提出应协调好地区居民、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之间的关系[15],黄智冠在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提出“上下互通”的共同缔造模式,立足于社区居民,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实施主体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16];保护思想方面,吴良镛在2007年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论,周岚在此基础上又从价值观、方法论、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将其细化为“八论”[15],王林和王骏提出“持续整治”的观点,黄艳、宋晓龙也提出“微循环式”的保护与更新观点[17]。

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名城、历史街区等成为发展旅游的新区域,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进一步发展名城内的特色产业、改善商业经营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居民生活的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应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此外,由于旅游开发所导致的古城周边交通压力增大的问题,也应探讨出适合古城发展的更为稳静化的交通模式。

2.2.2传统村落(古村落)保护

2009—2019年间,以“传统村落(古村落)”作为关键词进行统计,共出现45次。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且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8]。自习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城市规划的关注重点逐步由城市转入乡村,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延续文脉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2017年张松分析了传统村落的形态和景观环境,提出传统村落作为人居形式的空间价值及其保护的社会意义,提出要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19]。何依等从宗族结构出发探索传统聚落的演化逻辑,进而对其空间肌理进行研究,探索出传统村落空间的社会意义和整体保护方法[20];2018年黄淑娜等根据浙东古村落的发展现状,提出利用微更新方法来改善古村落与现代生活的矛盾[21]。从对景观环境分析到对聚落空间的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逐渐转为对乡村中人的关怀,探寻更好的乡村生活环境。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文脉传承的同时,也应注重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如公厕改造、道路硬化、通水通电等。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景观格局、乡土文化的研究将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新趋势。当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利用ArcGIS等科学技术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但其关注点不应仅局限于保护,而应是如何对村落进行活化,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

2.2.3工业遗产

2009—2019年间,有关“工业遗产”的关键词共出现18次,虽然出现频次不高,但由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提出,也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重点。工业遗产的概念最早源于国外,著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是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开端。2018年1月,我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名单公布,标志着工业遗产正式成为国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国内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的较为成功的案例包括北京798艺术中心、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区整治等,学者们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措施。2012年,鲍茜等对洛阳大遗址保护和洛阳玻璃厂工业遗产之间的矛盾,提出多元共赢的保护策略[22];2015年张松以上海黄浦江两岸的重点开发项目为例,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遗产地区的复兴问题作出展望[23];2018年王建军等以广州的三个工业遗产保护案例为基础,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施机制,提出加强规则制定和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24]。虽然已有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但专门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迟迟未有出台,仅有《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有涉及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但并没有针对性,对保护措施、政府责任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如何规范工业遗产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与创意产业融合是工业遗产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多为建设文创产业园,更新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且有些文创产业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已经开始出现游客满意度下滑等问题。我國对工业遗产的更新与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根据城市发展的特色,针对不同地区的工业遗产采取多元的保护和再利用方式,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完整性。

2.3技术方法

近十年,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现场调研转变为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建筑学、旅游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及GIS、Ucinet等技术软件对其进行研究。如2019年张志超等以咸阳市乾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城”“陵”视线关系,探讨了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格局与特定视线的关系[25];同年徐敏等借助GIS和GeoDa软件对青岛历史街区的活力贡献度进行研究,提出对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的建议[26]。

3研究结论与展望

3.1研究结论

3.1.1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归属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

十年来,四本核心期刊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献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8年为文献爆发年份,四本期刊总发文量达到121篇;作者的所属机构主要是各高校,归属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较少。

3.1.2研究视点逐渐多元,研究技术不断丰富

研究视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涉及内容愈加广泛,重点不断深入,越来越偏向于精细化的研究;研究方法由最初的实地考察、调研等逐渐演变为调研与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趋于实证化。

3.1.3研究领域热点突出且受国家主要政策影响

近十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工业遗产”三个方面。同时,由于城市规划是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研究内容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如党的十九大以来关注村落研究的文献明显增多。

3.2研究展望

3.2.1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的不同层面,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学科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建筑学应利用建筑技术、材料等进行历史建筑细部改造与保护方面的研究;经济学重点在研究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如利用产业结构、后发优势等理论研究落后地区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管理学应重点关注遗产开发后的经营维护;城乡规划学则应依托现有研究体系,从宏观方面入手,对历史古城、古镇等的保护进行整体把控,确定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方向。各学科之间应在历史遗产保护的不同阶段发挥主体作用,但整体上也要重视相互协作,形成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体系。

3.2.2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脈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重在有形的保护,但也应重视无形的文脉传承。“文脉”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全部信息,历史遗产留存下来的不只是古建筑、古墓葬,也包含其蕴含的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等。如汉长安城遗址虽只剩地基遗迹,但其“表南山以为阙”、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的丝绸之路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而“传承”则应是对历史遗产在发展中保护,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兼容并济、继承和发扬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使文化遗产活力再生。文脉传承的重点应在于应用历史遗产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对其进行保护性发展,弘扬和延续历史遗产代表的文化意义。

3.2.3深入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大量研究,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不同地域来说,其自然与社会条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类型的历史遗产其保护与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27]。对于不同的文化遗产应选择不同的保护模式,如工业遗产可选择保护再利用模式,发展文创产业;墓葬类遗址可选择保护性开发模式,建立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古代城市遗址如汉长安城可依托遗址内的原住民发展城市农业。保护模式的选择应根据遗产自身特色和背景,因地制宜,提出有效且可行的保护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3研究不足

本文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如在数据收集方面有局限性,只针对CNKI中收录的主要几本核心期刊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得研究数据略显单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国内与国外遗产保护文献研究方面的对比;研究方法方面可再增加一种分析方法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J].中国名城, 2009(6):4-9.

[2]陈蔚,胡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框架性研究[J].室内设计,2012,27(5):35-38.

[3]吴良镛.历史名城的文化复萌[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1(3):1-6.

[4]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松.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建成遗产保护[J].中国名城, 2019(5):4-11.

[6]何韶瑶,党航,张梦淼.基于GIS的城市老街区街巷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研究[J].华中建筑,2018,36(2):79-84.

[7]郑涛. 近十年我国城乡规划重要学术论文的总体特征——对2006-2015年间《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刊》刊文的统计与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8.

[8]邵甬,付娟娟.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2):82-88.

[9]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 38(Z2):42-48,113.

[10]张杰.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固旧”与“维新”——兼论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制度解读[J].规划师,2018, 34(10):26-31.

[11]许险峰,陈昌勇.基于“文化再生”理念的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韶关市大南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9,25(5):30-34.

[12]汪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J].规划师,2018,34(9):111-116.

[13]余慧容,刘黎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城市规划,2018,42(12):25-32.

[14]胡敏,郑文良,王军,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制度设立的意义与当前要务[J].城市规划,2016,40(11):30-37,48.

[15]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黄智冠,徐里格,李筠筠.治理语境下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共同缔造实践与策略[J].规划师,2018,34(Z2):5-9.

[17]肖建莉.历史文化名城制度30年背景下城市文化遗产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2(5):111-118.

[18]屠李,赵鹏军,张超荣.试论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基础[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18-124.

[19]张松.作为人居形式的传统村落及其整体性保护[J].城市规划学刊,2017(2):44-49.

[20]何依,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 2017(2):90-95.

[21]黄淑娜,刘岚.浙东古村落建筑环境微更新方法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1-4.

[22]鲍茜,徐刚.基于大遗址保护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以洛阳玻璃厂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6):84-90.

[23]张松.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15(2):102-109.

[24]王建军,张振华,孙永生.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实施机制——基于广州的案例研究[J].城市规划,2018,42(1):112-115.

[25]张志超,付凯,牟毫.历史传承下的“城”“陵”视线关系量化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为例[J].城市规划, 2019,43(2):99-108,118.

[26]徐敏,吴姗姗,徐俊.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旅馆对街区活力的贡献度研究[J].规划师,2019,35(6):43-50.

[27]宋飏,张新佳,吕扬,等.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棕地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9,39(6):886-897.

猜你喜欢

软件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57)
卸载软件
相亲交友,所有软件的最终宿命
用对工具 软件残余卸载不留痕
遗留或损坏 软件卸载没商量
有趣的识花软件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