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研究

2020-05-11代大齐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转型互联网

代大齐

[摘 要] 從伴随“互联网+”时代而来的“互联网+”教育特性分析入手,给出“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提出“互联网+”应用型教育是对教育思维、方法及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互联网+”应用型教育是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必然选择,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实践应在多方平衡过程中走特色建设之路。

[关键词] 新建本科高校;“互联网+”应用型教育;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得社会思维、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产业技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不断发生变化。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形式、手段方法及相关研究,对“互联网+”教育的特色进行总结。对诸如创客创新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杨现民等认为创客教育是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探究体验性教育[1],赵呈领等则认为是多元与跨学科创新[2]。对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及技术新形式,包含着慕课平台的构建和优化[3]、信息开放与连接等新形式[4],其特征可概括为网络、开放、创新、交互以及信息技术、远程在线、移动学习等。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在不断地推动着教育变革,新的模式、手段不断出现,对于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新建本科高校来说,进行“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探索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

探讨“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基本特征,要基于应用型教育的特征。应用型教育是零距离连接产业链,紧密贴近技术升级转型与新业态,同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关联。“互联网+”应用型教育是通过互联网及其所代表的技术平台,服务于产业经济,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代表着新教育理念、手段模式的教育新业态,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契合性、差异性、特色性及普适性。

契合性就是学校办学定位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契合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对应于岗位职业技能,其人才培养要具有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职业操守及创新创业精神。

差异性是指避免教育的过分同质化。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一旦同质化,就和“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诉求产生背离。追求差异性不仅是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竞争性考虑,更是“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本质特性之一。

特色性是基于差异性而来的,差异性的关键在于形成特色。“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特色不是寻求新奇,而是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工匠精神。形成特色首先应选准方向后尽力使其完美,形成精品,它强调对实践性生产技术的掌握与升级创新。

普适性属于教育自身特性。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产产品,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基本的教育规律,要普遍适应于社会基本道德、法律及教育原则。“互联网+”应用型教育不能失去教育的本源,要主动承担起国家经济发展所赋予的使命。

二、“互联网+”应用型教育是创新性实践模式

向“互联网+”应用型教育转型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包含教育思维、教育方法以及整个教育模式的组合性创新。

(一)教育思维的转变

教育思维的转变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中心,依靠教师的变革精神和学习转变及施教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者思维首先迎合“互联网+”思维,即公开、交互、协同、自由、弱自律性,还应看到新型思维模式里的公益性、法律和环保意识。在教育角色上,这里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性是师生角色的逐渐模糊性,老师要从知识的垄断者、讲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引导者、交流者,某种情况下他或许也会成为学生的学生。

(二)教育方法、手段转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思维变化后产生的具体教学形式呈现公开性、自由性、交流性、探讨性和教学相长,基于这些特性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经历一个转变、适应、再变革过程后,形成新兴教育形式,这些新兴教育形式会继续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而发生适应性变化。当然手段的转变并不是说一定要颠覆传统的课堂、黑板和多媒体,而是教育者采取的形式或手段要适应学生及知识的新特点并做出包容及创新后的再选择,呈现时代特征。

(三)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互联网+”大潮中,仅凭一个或某几个教学形式已远远不能支撑起“互联网+”教育,满足不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互联网+”应用型教育需要系统性的创新,构建体系,搭建平台。整个体系平台的构建中,信息化是基础,包括采取的新兴教学手段、方法,各形式的系统改革创新,高校的治理机制、人才培养体系、考评体系的变革与创新。需要提到的是,信息化是基础但不是唯一,思想认识及转变、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才能保证系统的健康运转。

三、转型建设过程中的“互联网+”应用型教育实践之路

(一)“互联网+”应用型教育实践是多方博弈的实践过程

新建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成功建设“互联网+”应用型教育,要研究分析两个“四方博弈”,一是国家、教育法规、市场、高校,其决定了在“互联网+”应用型教育实践中的战略定位;二是企业、高校、国家政策、学生,其决定了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转型高校必须把握这两个“四方博弈”,处理好各方关系并寻求博弈平衡。国家制定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教育规律及市场规则反作用于国家制定的指导方针,高校受国家指导、管理,依据教育法规及规律办事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另外,高校之间、市场上的企业之间都存在竞争。当然,在这场教育博弈中,高校是关键节点,对于博弈各方集合要素间的关系,值得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二)“互联网+”应用型教育转型实践要走特色之路

基于“互联网+”应用型教育的差异性和特色性,走特色鲜明之路,是进行“互联网+”应用型教育实践的核心。特别要指出的是,正在转型中的高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高校,其自身存在许多先天不足,不寻求特色发展,转型之路将会十分艰难,即使把握大势选择了“互联网+”教育形式,恐怕也难以成功。

应该看到,在实践之中,特色建设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特色的办学定位;二是专业特色建设,各专业方向针对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特色;三是课程体系的特色,支撑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四是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这四个逐步深入且有层次性的特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教育实践者必须要准确把握。

四、小结

“互联网+”应用型教育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而产生,是新的教育形式,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待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健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才能推进中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转型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赵呈领,申静洁,蒋志辉.一种整合创客和STEM的教学模型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9):81-87.

[3]张宝建,张晓空,裴博,等.感知价值、认知过程和行为意向:MOOC学习行为的构型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9):72-82.

[4]郭力嘉.高职课堂:互联网支撑下“翻转”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45-49.

猜你喜欢

互联网+转型互联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