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2020-05-11王建良
王建良
文化产业是兼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产业形态,具有绿色环保、高附加值、消费群体广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因此研究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支柱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产业形态。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对西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成全面小康、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宁市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西部文化强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全市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
(一)文化产值情况分析
西宁市通过大力发掘文化产业潜在优势、完善产业优惠政策和文化产业项目库、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户评选、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举措,推动了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文艺、民俗风情展示、民族工艺产品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西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88億元,发展到2015年的29.4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1.7%提升到2015年的2.85%。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18.47亿元,较2017年增长18.20%,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呈现出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市场主体增长稳定、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健全、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新兴产业逐步兴起的良好态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8年底,全市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2个。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23.7万册,出版各类报纸14种,7299.04万份;杂志51种,266.46万册;图书1139种,1377.59万册。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7个,博物馆13个。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41%和99.62% ,有线电视用户18.67万户。影院22家,影厅128个,座位14129个。
(三)文化资源状况分析
西宁市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充足。一是民族宗教文化多元。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拥有塔尔寺酥油花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现存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到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皆有分布。三是山水文化秀美独特。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大避暑城市。
二、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投入不足
与先进地区相比,西宁市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低、产品种类较少,产业链条不健全,多元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
(二)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不足导致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新型产业项目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大,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创新力度不大。
(三)文化消费不高
目前,西宁市对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消费需求比较高,而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音像演出、流行音乐、通俗文艺等文化消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加快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符合西宁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调动社会机构、非文化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大力吸引外资、民资等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符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产品,选取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民族特色的项目,对其进行长期重点扶持,才能增强西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推动形成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连锁化的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深入调查和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大做强曲艺、花儿、皮影、雕刻等优势产业。挖掘、展示、推出农民画、排灯、皮影、堆绣、剪纸等艺术精品,开展规模化的旅游文化服务,整合资源,扩大影响力,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创意设计与规划,注重存量填补,注重特色品质建设。打造以“FIRST青年电影展”“夏游西宁”等为代表的节会文化品牌,以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民族宗教文化品牌,以丹噶尔古城群、卡约文化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八瓣莲花”、排灯、花儿会等为代表的河湟文化品牌,扩大西宁文化影响力,提升西宁旅游知名度。
(三)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把文化融入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推介、宣传促销当中,打造以文化旅游演出、民俗展览展示、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打造环夏都西宁旅游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的跨区域合作项目,开展丝路经济带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开发工程。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推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的紧密融合。实施海湖新区文化创意园、湟中民族风情园项目,加快陈家滩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模式,扶持文化小微企业,支持各类文化产业基地更好地发挥促进创意孵化、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产业融合、建设服务平台、培育文化品牌等功能,促进转型升级。(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