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共体模式下社区医院运营管理模式转变探讨

2020-05-11曹力徐瑛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区医院

曹力 徐瑛

摘 要:在县域医共体改革背景下,社区医院作为公立医疗体系的终端,为区域老百姓提供健康保障服务。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区域医疗中的定位,发挥社区医院职工能动性,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运营管理效能和效率,促进社区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医院亏损的局面,实现国家分级诊疗体现真正落地。

关键词:医共体;社区医院;运营管理模式

在2019年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提出为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同步提高县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全国要建立500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此举是推进“医防融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县级和医疗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

2019年6月,浙江省卫健委发布通知,征求关于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举措无疑是鼓励综合力量或者专科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办医参与竞争。面对如此严峻考验,在专业技术、规模、资金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社区医院迫切需要在运营管理上做出相应举措,找准市场定位,在医共体牵头单位与社会办医的“夹击”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一、医共体模式下社区医院重新调整定位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加挂“社区医院”牌子,不禁让业内人士思考社区医院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与之前有哪些区别?

建设起一批医疗服务能力比较强的社区医院,实际上就是方便居民就近看病就医,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实现生病有人治、防病有人帮、健康有人管。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居民的普遍感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发展是新医改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施区域医共体,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运行机制,打造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与此同时,社区医院迫切需要调整定位,打破传统角色。

1.战略定位调整

根据当前全国的情况来看,社区医院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必须错位发展,走出特色。对于社区医院而言,一是做好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二是将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三是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康复和理疗服务,公卫和诊疗两手抓,防治结合,才能真正符合就医的需求,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社区医院建设要把握好节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从社会效益层面来说,社区医院的发展壮大,将带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的逐步增大,提高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2.服务范围调整

最初,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凭借全面的覆盖能力和实惠低廉的医疗收费,为保障居民健康、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医疗分科细化,专科发展迅猛,大医院成为发展重点,社区医疗投入骤减,双方实力差距拉大,导致患者涌入大医院,造成床位紧张、业务繁重、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

与此相反,社区医院却呈现业务不足、床位空闲的尴尬局面。在社区医院今后發展中,要继续强化“社区”定位,立足社区,发挥医疗体系的覆盖和辐射能力,明确各节点职能,消除功能重叠、相互竞争、内部消耗等矛盾,尽量避开大医院龙头学科,发展“供不应求”的基础类学科门诊及康复病区。

3.资源配置调整

创建县域医共体,成立集团法人和集团领导班子,通过牵头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人员“上挂下派”,逐步打破人、财、物、技术上的壁垒,优化资源结构布局,逐步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相关举措,建立医共体内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的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县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构建“一线直通、覆盖全域、服务连续”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医共体模式下社区医院运营管理模式调整

1.社区医院运营管理困境

我国社区医院目前面临着全科(乡村)医生数量不足,绩效工资制约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信息化薄弱,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全科(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不足,社区药品目录局限、难以满足本社区居民需要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

2.社区医院战略定位重新梳理

社区医院要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首先要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社区医院想发展成什么样的规模,能投多少资金,社区医院项目的优势、劣势是什么,医护人员的优势、劣势是什么。分析完自身的优劣势后,实事求是地制定社区医院发展方向,在稳定中求发展,要求不要太高,步伐不要太大。

3.社区医院运营管理模式变革

社区医院在医共体模式下,在区域医疗健康体系中分工协作机角色发生变化,社区医院必须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利用医共体整合资源优势,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配合牵头医院优质人才下沉社区,共同培养全科医生把关居民健康;第二,参与医共体内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第三,区域内联动公卫服务,探索健康管理新途径;第四,探索一体会管理模式,整合推进医联体内医疗资源共享。

三、社区医院运营管理模式转变探讨

1.调整定位对接上级医院学科资源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诊疗能力较弱,很多病接不住,老百姓不信任,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就诊。只有诊疗能力提升上来,才能分流患者,承担起首诊和双向转诊。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提供一般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2.实施全科化和社区医院特色化

随着2030年“健康中国”战略发布之后,社区医院应加强全科医学队伍建设,培养全科师资及骨干,促进全科医生胜任力提升,推动全科医学发展,助力分级诊疗。在新一轮医改中,全科医生能否管好居民的健康,能否承接好即将要“下沉”的大量普通门诊,这些都是摆在社区医院面前的现实问题。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提高社区医院服务水平,缓解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现实意义。医疗界人士大胆且乐观地认为,未来社区医疗新模式将主要包含互联网、智能AI、家庭医生、服务。社区医院可以像社区医院一样提供如线上咨询、上门服务、慢病管理、疾病教育、居家康复等服务,在不断增加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要向多层次、多维度、便民就医的方向不断延伸。

3.重视康养结合慢病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水平资源有限,这就造成老年患者在出院后很难控制好疾病,又或者不愿意出院导致大医院床位紧张。社区医院承接这部分病人,首先可以减轻床位空置现象,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社区医院医务工作者根据专科特长,持续对患者进行监督管理、观察遵医行为、分析得病成因,纠正其不良习惯。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形象,逐步实现医共体单位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医共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增强群众获得感。

4.利用医共体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建立县域医共体,可以让区域内的“资源”真正活起来,降低社区医院的运营成本。首先,整合区域信息平台,依托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五大中心,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医学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为落实和推进分级诊疗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整合医疗服务资源。牵头医院对医共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医共体内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注重發挥中医转科优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使在社区医院就诊病人实现“少付费、少跑路”目标。

四、结语

在医共体改革浪潮中,社区医院自身应找准自身定位,夯实已存在优势;抓住机遇,不断探索社区医院管理新模式;利用集团“人才池”招聘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及留用,注重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政策层面应加快高质量全科医生培养,合理分配绩效工资,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快信息化建设,落实双向转诊及家庭医生签约,加强医联体实际作用。

把县域医共体打造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让“大小医院一个碗里吃饭”,小医院遇难大医院解救,大医院手术小医院康复,既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又可以提高大医院的运作效率,同时也为小医院增加效益。真正实现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和运营效率提高,同时现实居民、社区、政府、医院的四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周路路,杜兆辉,汪洋.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困境及建议.中国社区医师,2018(32).

2.王笑君,王静,沈汉斌,李绍刚,姚瑶. 武汉市第五医院纵向医联体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1).

3.尹红燕,谢瑞瑾,马玉龙,王存慧,王珩.安徽省医共体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7).

(责任编辑:王文龙)

猜你喜欢

社区医院
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医院心血管患者远程监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医院心血管患者远程监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社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相关研究
本社区医院患者服用中药配方颗粒依从性调查
社区医院门诊口服不同抗高血压药物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社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思路研究
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并发症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