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莲品”与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研究
2020-05-11唐厚裕朱雪芳
唐厚裕 朱雪芳
摘要:“德不配位”是政治生态污浊的一大特征,加强道德品行教育既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点,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基础环节。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对湖南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深远。岳麓书院湘学人才第一牌位的理学鼻祖周敦颐以君子之道为基础,把如何修为成君子的哲学命题引入官场,形成政治“莲品”:“廉”“洁”“憂”。作为君子品格的缩影、官德政德的重要密码、政治文化的厚实底蕴,“莲品”无疑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坐标。
关键词:君子;《爱莲说》;“莲品”;政治生态;道德基因
政治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官德政德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借助渗透在血脉里的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共识以提升官德水准,进而凝聚政治共识,很有启迪意义。北宋中期兴起的理学把孔孟儒学推向了一个新形态,开山鼻祖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托《爱莲说》以载道,展“廉”“洁”“忧”之“莲品”;新时代我们“爱莲悟道”,“莲品”作为官德政德的重要道德基因,是党员干部道德品行教育的宝贵素材。
一、“廉”“洁”“忧”:“莲品”的核心要义
君子是我国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诗经》《尚书》把君子定格为“在位者”即统治阶级成员,与百姓“小人”“庶民”相对应。在孔子阐发下,君子开始注重人的德性,及至孟子、荀子,君子兼容“德”“位”,贪腐之官乃“德不配位”。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君子之道作为文化基因、伦理道德标杆一直世代传承、引领社会文明,“为官者—正人君子”深深根植于我国社会和百姓认知之中。“北宋五子”第一杰、理学开山周敦颐围绕“小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儒家人品等级和“见贤思齐”的道德品格升华路径,以六千余字建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人格理想目标,从天道、人道、政道三维阐释和发展儒家人品思想,形成人生如何修养的体系,重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格力量,从而把孔孟儒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建构了理学的核心骨架——濂学。
文以载道。对于君子品格,1063年周敦颐写下光辉篇章《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全文119个字,言简意赅,以“莲——君子”为归宿,把“儒君子”拓展到“莲君子”;以“君子——不可亵玩”为因果,阐明一种政治伦理:谁行“莲品”,谁就不会被百姓戳脊梁骨,更不会遭来“贪官污吏”“狗官”之骂名;描绘一幅君子的画面,成了新儒学君子品格的缩影;表达作者社会观、修养观、为官之道,指明为官者应是君子,“德配其位”,清正廉洁是官员修成君子的必要构件。《爱莲说》是周子继《太极图说》释圣人之境、《通书》论圣贤之道、《养心亭说》述圣贤之品之后,深悟君子之道的哲学名篇。这些文献立德立信立言,成为宋以后历代王朝治国、百姓持家、君子修身的典章。周子汲取儒家有为、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以君子之道为金线勾勒出独一无二的“莲品”形象,成功地把“如何做君子”的哲学命题引入官场;选择圣洁莲花借喻人生感悟、人格写照、心志表白,对儒学君子品格注入新的内涵,形成“莲品”,它集中体现为三大相辅相成的品格:“廉”“洁”“忧”。“洁”是基础,“廉”是升华,做不到“洁”,掌握公权后难以做到“廉”,也谈不上“忧而担当”。周子一生践行“莲品”,以致翰林大学士吕公著、朝廷中书赵抃极力向宋神宗保举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臣伏见尚书驾部员外郎、通判永州军事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臣今保举,堪充刑狱钱谷繁难任使。如蒙朝廷擢用,后犯正入己赃,臣甘当同罪。其人与臣不是亲戚,谨具状闻,伏候敕旨。”[1]能得到别人以身家性命担保的举荐,最重要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绩可观、百姓口碑好。所以,周子被我国历代尊崇为人伦师表,即使病重后还被成都知府向朝廷点名调去成都任职,只是当圣旨送达周家时,方知他已仙逝。经过几代弟子的发扬光大,“莲品”自北宋中后期兴起到明代成顶峰,使“德配其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中逐步得到强化、深化,对当今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无不有借鉴之处,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需要培育和践行“莲品”赋予的时代内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提及周敦颐。当然,周子所处的时代与当代中国不能相提并论,但“莲品”作为一种道德流传、官德示范、文化延续,已传承到中华民族血脉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廉”品:从政为官、安身立世之底线,“不受曰廉”
“不受曰廉”,是我国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阐释。“廉”的反面是“贪”,“廉”集中镶嵌于《爱莲说》的“不染”“益清”“净植”,即不粘他人财物,不追随敛财无道之世风,做到生活清白、两袖清风、慎独慎微,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一个人当官掌权后,攀权附贵、绕权转而逐利者会多起来,周敦颐也遇到,但他坚持“常在路边走,就是不湿鞋”。写了《爱莲说》两年后,周子任永州通判,侄子周仲章带亲属从家乡道州楼田村来到永州府,寒暄之余哀求叔父帮办一些私事、弄个一官半职,遭到拒绝;亲人们又见家叔工作头绪多、没有州官派头,还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没有什么家财,便说这样一辈子活得不值。濂溪先生用一首诗《任所寄相关故旧》送亲朋好友:“事冗不觉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1068年,51岁的周敦颐赴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年间,周敦颐转任提点刑狱,巡视盛产天下名砚的端州,查实知州杜咨假借朝廷名义实行端砚官营、勾结州府官员垄断砚石生产、加工、销售,与民争利、陷害忠良,致使大批工匠破产,难以为生等事实。面对杜咨千方百计的阿谀奉承、贿赂引诱、好处均分的上门求饶,周子毫无所动,毅然以宋律处置杜咨等贪官,平息了工匠们因无法生存准备起事造反的事态,为安定北宋天下社稷做出了贡献。任职潮州几年后,周子身体每况愈下,便辞官到庐山山麓搭建濂溪草堂,居山间修身养性、继续传授儒学。因平日俸禄多为资助亲友,回乡建房养老已无财力,故将母亲墓自营道县楼田堡老家迁葬于庐山草堂附近以陪伴,直至1073年去世,身无银两。
“不廉固无足论”,“廉”品是政治生活、执政地位的生命线;干净是立身之本,新时代以“廉”持续“进京赶考”。腐败是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人民群众拥护是巩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的生命线,党自成立起一直高举反腐大旗,把党群关系作为党风的核心问题,党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我国历史上一个个政权得而复失的悲剧历历在目,验证了一个历史规律:政权在手不一定人心在握,不掌握人心最终难以保持政权。建国初,毛泽东同志的话发人深省:“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官吏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2]党的十八大警告全党:“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党的十九大重申:“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廉是公务员从政底线。廉政上出问题,所有成绩和荣誉毁于一旦;廉政需要养成良好的家风,决不能搞以权“封妻荫子”。对此,民族英雄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如今,“一人当官,全家获利;一人落马,全家被抓”是对贪腐干部的辛辣讽刺、丑恶写照。
三、“洁”品:以“诚”为根本的无瑕心性,“不污曰洁”
“不污曰洁”,也是王逸的解释。“洁”的反面是“污”,“洁”蕴涵于“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亭亭”,包括“诚”“正”“静”“雅”“通”“直”等无瑕心性的品格要素,且互为条件、相互渗透。
“诚”即忠诚、诚实、诚信。“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濂学君子之道的核心要素。“不妖”即“诚”,表里如一;“不蔓不枝”,不偏不倚,即中庸“诚”。《太极图说》“立人极焉”,“人极”即“诚”。《通书》首二篇曰:“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养心亭说》直言:“诚立,贤也”。1067年,永州府发生一起孽子打死母亲的恶劣案件,通判周敦颐处理该案后写出《拙赋》,加深阐发“诚”:“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正”即正当、公正、正义。“不蔓不枝”也是“正”。《太极图说》、《通书》都有“中正仁义”之表述。
“静”即清静、平淡、低调。“静”即节制,是浮躁浮华、非分之欲的克星。《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家“无为”渗入“莲品”,形成清净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隋唐盛行佛学延至宋代,周子20岁时母亲去世,守孝间到鹤林寺师从寺僧寿涯,竭力研读佛学精华,周子受禅宗影响,以佛性崇尚之莲花借喻品格,故“莲品”融合儒、佛、道的一些优秀成分。“净”正是人性清静、无私欲的象征;“不蔓不枝”也是“静”。《太极图说》之“主静”即清心寡欲,以“静”把控过分欲望。《通书》曰:“无欲故静”,指没有自私的贪欲、过度的奢欲、低级的俗欲,就能静下来。《养心亭说》曰:“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即修养心性不是停留在减少欲望上,而是达到抛弃私欲。
“雅”即儒雅、文雅、有格调、有气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人格、有风骨、不搞低级趣味、不玩攀权附贵和人身依附关系,是“雅”。“雅”是儒题中之义、气节之本,濂学最看重风骨,“莲君子”儒雅中有尊严,不会因五斗米而折腰。
“通”即通情达理、上通下达、政通人和。做到政令通畅,不遮掩、不隐瞒民情。《通书》云:“通曰智”,“通”是一种智慧,践行它,能获得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工作方法。《养心亭说》曰:“明通,圣也”,官员懂得与百姓沟通,那官德就极高。
“直”即耿直、直率、直爽。做到有意见当面提,坦荡直面问题、不绕弯子。
“洁”品是党性与人民性、执政理念的重要道德基因;新时代以“洁”净化政治生态。党性原则蕴涵着“洁”,“诚”是政治伦理基础。党的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体现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通”;党的民主生活会“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出于公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不怀着“莲君子”心态,很难维持下去。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道德基因至少有“诚”“通”“直”“忧”。群众路线珍藏着“通”的品格;禁止“不担当不作为”,道德问题透过公务员法上升到国家意志。此外,党和政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工作惯例,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团结—批评—团结”,“勤俭节约”等,也蕴涵“莲品”。可见,行“洁”品是必需的。
一是行“诚”。忠诚是为政之魂。坚定“四个自信”,关键是坚定政党制度自信,必须打破迷思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党史上,叛党叛国分子一律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今天,腐败分子无论叛逃到天涯海角,党和人民都设法把他们缉拿归案。假大空非君子,阳奉阴违、虚报浮夸、出尔反尔、用假文凭假档案欺骗组织,不如实向党组织报告规定报告的个人事项,都是官德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一套、做一套,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害党害人害己。
二是行“正”。做人正,公道正派,浩然正气;干干净净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工作正,大事講原则,小事讲风格;光明正大用权、规规矩矩做事;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用人正,做到任贤、使能、赏功、罚罪,不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处事待人,人民群众就肃然起敬,干群关系就相敬如宾,群众就跟党走。
三是行“静”。“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我们要抵制潜规则、反对关系网,抵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守得住平淡、经得起考验。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已做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心静能坐下来多读书、少应酬;多思考问题、少迎来送往,工作思路就宽广甚至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四是行“雅”。领导干部是文雅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做人有气度、有人格、有“党格”、有国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应构建清爽的同志关系、各司其职的上下级关系、亲清分明的政商关系、公事公办的朋友关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权要高雅。权力是人民给的,有权不能任性,要依法行政、依规办事,摒弃“通不通三分钟,三分钟后是雷公”的粗暴行为。
五是行“通”。必须保持思想“通”,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方不可念歪“中央之经”。国家治理必须“通”,要强化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中央政令必须畅通、令行禁止,着力构建释放民怨、反馈民情、传出民声的利益诉求、纠纷解决机制。对待上访,在疏不在堵,多用沟通、协商,实现道德约束和心理干预,用真情化解心理隔阂。
六是行“直”。做人耿直,内外坦然,正直透明、肝胆相照;工作直率,有问题有事故不捂盖,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营造“为官直言”的政治生态,同志间工作上的问题当面说;党委成员间有意见在党委会上说、民主生活会上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决不允许独断专行、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四、“忧”品:中国哲学之主要道德性根源,“忧而担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圣贤孟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大儒顾炎武的担当精神。“莲品”的“忧”,集中镶嵌于《爱莲说》的“噫”(忧叹)、“同予者何人”(担当)、“宜乎众矣”(忧患)。中国人忧患意识最早源于《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本义是周文王在忧患中完成《周易》,人一辈子在痛苦中才懂得《周易》的道理。中国文化崇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主要道德性根源于忧患意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特别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并非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他(她)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3],有了忧患意识,由此产生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此为忧而担当,它是儒学“有为”精神的体现、君子的构件。实际上,把儒学推向一个新形态的理学君子们都追求一种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意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周子生活在外族侵扰、官场腐败、风气浮躁、经济文化发达而又充满内忧外患的北宋中期,“莲品”浸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洗冤泽物”的担当精神。
忧患是道德性根源,“忧”品是党的宗旨、革命初心的体现;担当是成事之要,新时代以“忧”品践行党的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忧”的品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必然结果,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体现。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最大的道德是为人民服务,把党的宗旨作为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从而把宗旨意识与道德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确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品格上应是“忧而担当”。君子于安思危,于治思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徒廉亦无足取”,领导干部还要把忧国忧民忧党化为“舍我其谁”的担当,强化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些干部想揽权又不愿担责,想当官又为官不为、奉行“新官不理旧事”;有些则搞选择性、随意性、趋利性行政执法,已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阻力,這是一定要克服的。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全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6.
[2]斯仁炎.近读毛泽东同志建国后同他的一个亲属的谈话[J].北京政协,1997(3):2-4.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17.
责任编辑:秦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