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中的生命意义探索
2020-05-11张航
张航
摘 要:“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从三毛的作品中,去感悟作家内心对生命的嗟叹。很显然,每个人因生活方式、生存态度的差异性,会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追问。本文试图借助对三毛作品的解读,来把脉留存于作家内心的那份希冀,对生命的爱、自然与平凡。
关键词:三毛;生命意义;文化视野
一、引言
在20世纪的文学界,“三毛热”曾带来了不小的阅读波澜,而理论批评界也从对其作品的最初赏析,转向更为深刻、理性的深度阐释。一位独特的台湾女作家,在以“我为中心”,将“我”的爱情、生活与整个世界建立的文艺空间里,任其漂泊。如《滚滚红尘》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生命传奇;《万水千山走遍》使我们领略了世界的鲜明特色;《撒哈拉的故事》在浅唱低吟中诉说着悲喜、寂寞;《高原百合花》展现了震颤人心的生命画卷。三毛的作品中,文字不仅幽默、率真、清新,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可以掬起那份流淌于内心的纯净、活脱。以情动人,一点都不为过。在其一生的追寻中,对生命的感悟成为其曲折而丰富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激荡于作品中,成为不停歇的人生反思。
二、伟大的“爱”,成就了三毛对生命的审视
“爱”是不变的追求,在三毛的作品中,“爱”在其作品中闪现着奇异的光彩。三毛,生于基督教家庭,也受基督教的影响,在其心里,“爱”成为其鲜明的人格特色。她爱每一位朋友,热爱世界的一切,在爱的感动中,常常掩不住泪与笑。三毛的人生经历是丰富的,我们从其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与其经历有关的爱的故事。她热爱大自然,热爱世界上每一个人,更热爱周围的生活。在《撒哈拉的故事》里,物质奇缺、环境恶劣,但沙哈拉威人却向我们展示了异域的生存方式。三毛总是帮助别人,即便是面对愚昧无知的沙哈拉威妇女,她也没有责备与怨言。看到沙哈拉威老人负重前行,她的心会感动;看到渔民流落他乡,她的心会感动。我们从三毛的作品中,对作品故事人物的遭遇中,都能够让读者感知那份纯粹的爱,这些动人的爱,成为三毛笔下鲜活的生命,传递着永久的道德力量。
对爱情的追求,成为三毛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在与荷西的婚姻生活里,一系列沙漠作品不断完成。如《撒哈拉的故事》,不仅仅是对三毛游历生涯的记述,更是三毛爱情成长故事的缩影。面对狂沙侵袭、条件艰难的沙漠,对于三毛而言却依然是快乐的。《沙漠中的饭店》是其沙漠作品的第一篇,也是三毛与荷西一同生活的快乐时光。对于煮饭,三毛以别样的视角来讲述生活趣事。雪白的粉丝,在三毛的笔下变成了被冻住的春雨,海苔饭是由印蓝纸做成的。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荷西,在浩瀚沙漠里,与三毛搭成充盈着美好的夫妻档。还有,在《白手成家》里,三毛与荷西共建自己的沙漠家庭,感受沙漠生活的浪漫情调;在《素人渔夫》里,三毛与荷西一同打渔、卖鱼,感受生活的真实;在《警告逃妻》里,三毛将自己“逃”回台湾,又被荷西用信骗回的故事,让简单、琐碎、平淡的生活,焕发出奇异的文艺色彩,为读者展现无穷的生活韵味。
可以说,对“爱”的追求,对“爱的”褒奖,对“爱”的陈述,让我们从三毛的文字里,发现一颗诚挚的心,这份“爱”是广博的、包容一切的。在《哑奴》里,三毛描写了他的悲惨遭遇,却向我们展现了对种族歧视的愤慨,三毛将对哑奴的爱,延伸到对自由、平等的呼唤,对幸福、和平生活的渴望。在《沙巴军曹》里,我们看到了军曹在生死关头,依然用身体来保护仇敌的孩子。在《巨人》里,12岁的达尼埃,面对病重的养父母,依然艰难地面对生活。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人,但却蕴藏着三毛对人性的热情弘扬,对爱的执着追求。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内心充盈的“爱”。这种“爱”的力量,让我们每个读者都深深感动。
三、本真的“自然”,展现了三毛对生命的从容
在人生的长河里,世事多变迁。但人心却可以保持一份本真。在三毛的生命历程中,总有一种绵柔永久的从容。在爱情里,三毛的内心藏着浪漫的情怀,在流浪里,三毛的内心蓄着不羁的洒脱。在三毛的作品里,奇异的风光,坦率的心灵,对完整生命的执着体验与追求,即便是面对苦难,依然坦然。沙漠是原始的、贫乏的、困苦的,一口水,都要一桶一桶去买;白饭伴酱油都是家常便饭,开水煮鸡蛋也是美味佳肴。这样的生活境遇,三毛却从中品味到了生活的原真。在作品中,三毛以沙漠为背景,以原著居民为写作对象,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帐篷就是一个家,帐篷里的妇女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终年洗不得一次澡。浑身上下散发着体臭,甚至将照相看作是“摄魂”,即便是生了病,也不去找医生,更不肯进医院。在沙漠里的婚姻,小小的女孩子就做上了新娘。在这样荒僻的沙漠世界里,人们的生活却极其安详。他们没有被贫苦吓倒,更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着沙漠人民的坚毅与淳朴。他们不会惧怕沙漠的苦难生活,反而将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的事。三毛在这样的环境里,所看到的是最本真的生活,所经历的是最本真的体验。
三毛通过文字,将自己对沙漠的感知、理解和体会,融入作品中。在这种远离都市的自我放逐中,三毛的心得到了平静。看日出,目送日落;看野羚羊飞奔,经受漫天风沙的侵袭。生活的单调,并未磨蚀三毛对沙漠的向往,几次深入大漠,在这里感受对生命的追寻。在三毛的世界里,并没有猎奇之心,更多的是投入极大的激情,从异域的人文风土中,将内心的真挚情感进行流露与表达。三毛的骨子里,深受田园境界的熏染,更加向往随意的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不仅仅是对自己心灵归宿的表达,也是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与对话中,品味到对生命最真切、最淳朴的洒脱。荒凉的沙漠,对三毛而言并不寂寞,因为在三毛的心中,沙漠的自然风貌,正是自我生命本真的精神圣地,也是三毛向往的心灵之所。正如三毛所取的笔名“三毛”一样,这个充沛了人生体验的灵魂,感悟到对生命从容本色的自然追求。
四、淡然的平凡,助推三毛领略生命的豁达
生命是真实的,不虚妄,更要真实地记述和表达。在三毛的创作中,曾这样写道:“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显然,三毛的作品,更加看重真实性表達。翻阅三毛的作品,很多都有“自传性”的影子。在文字里,三毛自己有时候都是故事的一个“角色”,成为文学艺术加工的本体。我们在阅读三毛的作品时,很容易获得平民式的随和与本真,尽管三毛的创作声名鹤起,但却向我们传递着淡然的平凡。三毛的文学语言,与其自身对生命的本真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她总是以平和的语气、平静的感悟,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让读者从中感悟心灵的蜕变,品味文字带来的精神慰藉。在写作风格上,三毛从不高高在上,更不说教,而是平凡地讲述自己真实的想法。三毛将写作作为生命感悟的自然表达,不为任何人改变。从创作中,三毛的写与不写,只要心里有,就要说,将生活看得更真实,让创作变得水到渠成。
平凡是三毛对生命的真实解读,平凡并非平庸,而是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凡的心。在三毛的创作生涯里,荷西的离去,对三毛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作品语言更加简练、平直,虽不重技巧,但却平实、深刻。三毛曾说:“有人说我应该在技巧方面加强,但我已经是平淡的人,我的情绪、心境,就像白开水。”三毛对自己创作语言的平淡,却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本然。因为三毛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愿意用真情、真性来表达生活,并真实流露了她所追求的真正平凡。在平淡里,三毛的内心是炽热的,更是有情有义的。正如《老子》中所言“万物作焉而不辞”。三毛在创作中,不去刻意追求,反倒顺其自然,展现了三毛对生命的豁达观。
五、结语
三毛的人生与其创作生涯,向我们传递了她的自我精神满足。对生命的感知,三毛认为生命无论长短,而在于是否痛苦地活过。生命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青菜豆腐。在三毛的生命境遇里,踏实平凡的生活,才是人的一生,最绚烂的本真色彩。
参考文献:
[1]王红.浅析三毛的“真”“善”“美”[J].艺术科技,2013(1):83-84.
[2]郝丽梅,陈畅.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从文本探求三毛的内心真实形态[J].名作欣赏,2018(1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