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05-11周芷雯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生活化

周芷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术学科的教学永远和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也成了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需要用生活化的方式,尽可能地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认知美术,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科的魅力,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深入生活,激发兴趣

生活是美术教学之根,生活是美术教学之源。只有贴近生活,美术教学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陶行知曾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由此可见,创造美的前提是基于生活的细致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目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体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审美。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花》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花园里,去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观察,比如海棠花、芍药花、牡丹花、玉兰花等;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赏,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注意植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外部特征,鼓励学生大胆描绘。有的学生说:“海棠花的花枝上长着五六朵花,从外形看很像一把伞,花瓣呈卵形,常常是白中带粉,香气比较淡。”也有的学生说:“芍药花和玫瑰花有点相似,花朵呈浅浅的盘状,颜色多以红色为主,色彩非常艳丽。”学生们在细心观察中,发现花朵的形状千姿百态,颜色千变万化,从而对花朵的美丽有了更加具象的认知。在学生以花朵为原型创作时,下筆也会更加容易,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认知也不再受到局限,进而提高审美修养。

创设情境,促进探索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也是一切技能形成的基础。就美术教学而言,为了让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细致入微地感受美术作品,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走进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接着播放与春天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边看边感受。在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从哪些画面可以感受到春天来了?”这样的问题犹如石子抛向了湖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回答:“通过踏青的人,可以感受春天来了。”“通过岸边的杨柳就知道春回大地。”“看到耕地的农民伯伯,就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意味着新一年繁忙的劳作过程开始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功激活了学生对春的记忆。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春景。比如,有的学生画的是三三两两的游人踏青;有的学生画的是蓝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设施营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提高思想认知。

扩展生活,优化课堂

美术和生活的关系,犹如水和鱼的关系。如果美术课堂脱离生活,将无法迸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加强生活和课堂的联系,让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充分获取养料,这些养料,必将有助于其今后的美术学习。教师不妨扩展课堂,鼓励学生走出课外,走进大自然,用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还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对美有更加广阔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寻找美的踪迹》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带着相机走出课堂,去深入感受生活中的美,去捕捉那些具有美的意味的瞬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感受美,从多个角度体会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一朵花、一株植物或者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拍下它最美的瞬间。当学生真的按照教师的引导去做的时候,在那一瞬间他们才深刻认识到一个事实:美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呈现,不同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美的体验。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场名为“寻美”的摄影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美术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原来生活中的美是如此动人,原来在看到那些照片的瞬间带来的感动足以慰藉心灵。由此,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美的深刻性,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形成深度认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课外生活中捕捉美,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这样学生学到的美术知识才更加深刻,更加“接地气”。

小学美术教学,教师需要加强生活和美术的关联性,让小学生学习到真正贴近现实生活的美术知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从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美,捕捉美。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艺术品位。

参考文献

[1]肖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理论[J].科普童话,2019(36):59.

[2]于宁.美育与德育共存——小学美术渗透德育的路径探寻[J].中华少年,2019(22):9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美术篇
打破平衡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