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0-05-11贝伟浩韦屏山张金恒蓝仁敏
贝伟浩 韦屏山 张金恒 蓝仁敏
【摘 要】本文论述构建“五层三步”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方法,提出要构建多方联动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结构,融合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载体形成“五层三步”学习模式,丰富课程、匹配个性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培训以全面提高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资源拓展、多方合作以提升研究性学习成果,并总结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 五层三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055-03
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把“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列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十大任务之一,强调创新课程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2019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
调查发现,广西许多普通高中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创客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设有 STEAM 课程,开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但几乎没有在学校层面进行统整,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总结、分析发现,存在课程领导力不强、课程规划能力弱、课程模式混乱、课程实施不力等问题。
近年来,南宁三中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新模式进行诸多探索和实践,构建“五层三步”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构建多方联动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结构
在实践探索中,以学生为中心,融通“教育创新专业发展系统、个性化成长系统、学习支持系统”。在治理结构和研究型课程的支撑下,形成学生个性化成长系统;在教师和研究型课程的支持下,形成学习支持系统。由科研处负责研究型课程的综合化运行,通过组建教师指导团队,全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明确校本研究型课程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独特的育人价值,明确研究型课程的育人目标,统领课程。具体如表 1 所示。
三、融合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载体,形成“五层三步”学习模式
融合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特色研学、科技活动、创新实验五大载体,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以发展“自主合作、掌握规范、批判质疑、技术应用、问题解决”素养为目标,构建“五层三步”进阶式研究性学习模式。“五层”即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特色研学、科技活动、创新实验,是课程平台;“三步”即高一、高二、高三。高一年级侧重兴趣导向,智能分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研究发展方向,并确定方向;高二年级侧重夯实技术和学术提升;高三年级发展的目标为知识综合应用和解决问题。
(一)社团活动。学校现有各种类别社团 48 个,科技类社团 15 个,其中,放卫星社、中医药社、天文社、物理社、化学晶体社等是科技类社团中的明星社团;人文类社团 13 个,其中,英语社、戏剧社、古风社、法学会等备受欢迎;其他体艺类、管理类社团共 20 个。2017 年开始,南宁三中设立导师团项目孵化制度。导师团主要由高校老师、科技社团指导老师、通用信息指导老师等组成,为学生项目研究提供规划选择、研究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每学期评选优秀科技社团。
(二)课题研究。学生的“小课题”具有大能量,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目标是“人人有课题,课题有质量”。經过多年的小课题研究开展,总结出南宁三中课题研究开展模式:讲座指导—课题研究—汇报答辩—成果展示。每个南宁三中学生至少开展 4 次小课题研究。高一主要通过教师引导、教师讲座,具备初步研究知识,注重研究的规范性;高二通过专家讲座拓宽视野,根据需要选择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每年组织一次汇报会,自 2016 年起组织优秀课题组答辩,使学生通过答辩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获取新知,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解。
(三)特色研学。学校开设“图书馆书吧、阅览室、研学教室”等自主研学区域,提供能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定位上,研学社略高于普通社团,学校为研学社安排有专门空间,目前创办研学空间 17 个。在指导教师配备上,在研究资源上,多于一般社团。学校对研学社的管理也较严格,制定了管理制度。“经典阅读”“口述家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研学社的社员在广西及全国比赛中获过不少奖。
(四)科技活动。每年一届的科技节活动,主要分为体验展示类、现场竞技类等。科技节淡化竞赛性质,重在体验和参与,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各项培训、讲座,重点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最近 3 届科技节,每届均安排组织超过 20 个展示、比赛等活动项目,参加的师生超过 6000 人次,学生获奖人数超过 1000 人次。组织三种趣味科技比赛。开设 16 场专家课堂,其中,8 场为高校专家学术报告,8 场为本校指导老师的专题科技讲座。学生踊跃参加活动,提交了 200 多份科技方案。学校评出 20 多个有价值的研究方案,依照学校科技孵化跟踪制度,有部分项目成功地申请到专利。
(五)创新实验。学校专门编写《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手册》,为学生开展常态化、普及化的科技活动提供指导。学校设置研究性学习小组创新实验室 6 个,创新实验室已成为我校研究性学习重要的平台,是创新科技大赛、科技社团的支撑载体和活动根据地。形成固定的五大学习领域:物理探究、趣味化学、实用生物工程、技术整合、机器人。相对应每个领域都有校本选修课和研究项目。以机器人创新实验室为例,主要开设 WER 机器人课程,每周进行 3 次集训。学习机器人技术是以兴趣为前提,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目前有高一高二 6 支机器人队伍。
四、丰富课程,匹配个性,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一)丰富课程,加强校本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联系。寻求校本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科课程目标与研究型课程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学校开发了“面向全体、兴趣导向、技术提升”三类研究型校本课程共 166 门,这三类课程内容丰富。第一类是面向全体的通用型课程,第二类是面向项目的兴趣类课程,第三类是技术提升课程。第三类技术提升课程是为了解决学生技术薄弱、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它是由学校组织通用、信息组教师开发的。开发课程的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对口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校引导各学科组充分发挥特色校本课程的支持作用,比如,在每年举办的“欢乐中国年”活动中融入大量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又如,“文化大观园活动”“数学游园活动”“英语世界”“化学梦工厂”“趣味物理实验”“生物乐园”等也都如此。2016 年创设的传统特色课程“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课程,融合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知识,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实施,有力地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匹配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查,了解课程的热度趋向、学生的兴趣,并依据时代科技发展,结合学校的资源进行课程重整优化,形成实证化的课程菜单。将社团活动、课题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将特色研学、科技活动、创新实验等课程面向研究小组。这些可以是个人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也可以是教师指导的个人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内容和方式上,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最大化。
五、加强培训,全面提高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指导能力、课题研究指导能力、项目设计制作能力,科研处组织专家、优秀同行对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使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近年来,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完成市级课题共 65 项。
六、资源拓展,多方合作,提升研究性学习研究成果
学校科研处从国内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聘请优秀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开设“乌龙寺”讲坛,解决学生研究中的困惑,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高校合作建设了 6 个创新实验室,如中国科学院 3D 打印创新实验室等。2002 年以来,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学校的教授、专家近 200 名作专题报告。南宁三中和广西师大合作编写了校本课程《八桂科技行》,深受师生欢迎。与南宁市博物馆、南宁市科技馆建立长期、有效的友好合作关系,共建“研学基地”“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
七、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大力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力。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存在的瓶颈问题,大力提升学校課程领导力,促进研究性学习与学校育人价值融合。构建了研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成长平台、学习支持平台,在教师指导、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核心环节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坚实保障。创建了以科研处为主体多方联动的课程常态化运行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课程领导力薄弱的问题。
(二)整体规划研究性学习课程。把握研究性学习校本化实施的整体设计,形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五层三步”进阶式课程。进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把校本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深度融合。提升课程针对性和适切性,建设基于实证优化的课程群。开发“面向全体、兴趣导向、技术提升”的三类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素养。以项目研究为牵引,以创新实验室为孵化器,提升创新能力。
(三)形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指导思想。系统创建“匹配个性、规范指导、丰富平台”的课程实施指导思想。重视选题与学生个性匹配,注重选题过程对学生动机和志向激发;通过设置研究环节与关键节点的交流发布、传授实用研究方法与技巧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依托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特色研学、科技活动、创新实验,构建个性化成长支持平台;建立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指导机制,实现专业教师队伍全程指导,整合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南宁三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目标,以“跨学科、项目化、开放式”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近 5 年来,在各级创新大赛中获奖超千人次。学科竞赛获国家金牌 7 枚、银牌 13 枚、铜牌 26 枚,获自治区级奖 260 人次,入选自治区级队 59 人次。学生发表论文 54 篇,获发明专利授权 61 项。17 年来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1.2 万篇,优秀论文 800 余篇,汇编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共 15 册。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