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2020-05-11尹岱文
尹岱文
【摘 要】本文论述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出具体的策略:加强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丰富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抓住教育时机,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策略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B-0092-02
高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做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很多学校对此并未引起重视,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出现率持续升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校应提高重视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专心学习扫除心理障碍。本文探索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很多高中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并没有去寻求帮助的意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很难提高效率。为了帮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教师应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要多元化,让学生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前做好准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每月出一版有关心理健康的黑板报,每次设置不同的主题,通过不同主题的黑板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放松,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放松學生疲惫的精神,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还可以以全校学生为宣传对象,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开设“心灵之声”的栏目,每周固定一天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全校学生讲述有关心理健康的小知识和小故事,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开设“心灵有约”模块,与“心灵之声”栏目相对应。作为“心灵之声”栏目的文字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习惯进行相关的学习。除上述宣传方式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进行其他方式的知识普及,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提高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只有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为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师要通过管理机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扫清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教师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心理普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选取省时省力又有效的方式,如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作答。问卷回收后,教师可以以班为单位,浏览问卷,将学生进行分类,筛查出已经具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以及目前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根据分类结果指导教师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解,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做好跟踪了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做好入学普查工作后,教师可以根据普查结果,以班级为单位,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心理档案,以备后用。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置两名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控工作,及时发现班级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风险,上报专业辅导教师,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保证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学生,如果不方便直接寻求教师的帮助,那么可以通过本班心理委员寻求帮助,由心理委员上报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专业的帮助。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组建一个校心理协会,由每班的心理委员以及一些心理学爱好者组成,定期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心理健康在个人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只是应付差事,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要设置专职心理教师,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可以定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解决学生或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外,心理教师还可以参加一些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分享交流中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进行相关培训后,教师注意做好相关的培训笔记以及培训小结,以加深记忆,提升培训效果。
四、丰富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大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都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学生被动地听,一堂课结束学生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学习或生活问题,开设针对性的主题课程。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考试焦虑这个问题开展主题课,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自己考试焦虑的原因,教给学生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让学生能正视考试焦虑。除了主题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课。例如,新生刚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难免内心不安,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交到新朋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破冰行动”: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大风吹”的游戏,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吹”到谁就由谁进行自我介绍和自我展示,直到所有人都介绍到,方便学生更快地认识新同学;新同学互相认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心有千千结”的游戏,教师指导学生以全班同学为单位形成一个复杂的“结”,并由学生解“结”,让学生在互相商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解开错综复杂的“结”,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建立新的朋友圈,尽快适应新环境。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需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无法自己调解时,可以通过特定的渠道寻求专业教师的个体咨询服务。这样一对一的咨询学生能毫无顾忌地吐露心声,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咨询计划,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恢复到心理健康的正常轨道上来。
五、抓住教育时机,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除了日常的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一些特殊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每年的 5 月 25 号是心理健康节,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节日策划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为此,教师可以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方法,然后开展心理小知识的抢答有奖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为学生提供个人咨询活动,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或者自身的心理问题向教师咨询。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给学生举办有关考前心理调节的讲座,以緩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抓住不同的时机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还能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六、调动家长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孩子的心态有着重要影响,家庭一旦出现问题,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家长的力量,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班主任发现一名学生最近成绩直线下滑,上课时常心不在焉,下课就自己待在一个角落,也不与同学们交流。班主任觉得情况严重,需要心理教师的专业帮助。根据这种情况,心理教师先与该学生进行个体咨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得知该学生是因为父母的婚姻出现状况,导致内心不安,无法专心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与家长沟通该学生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重塑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信任感,将心思放到学习上。有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由家庭引起,这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家长的力量,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尽职尽责,抓住各种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定期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丰富心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心理咨询能力,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 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6(14)
[2]张四海.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
[3]张振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方法浅谈[J].读写算,2014(8)
[4]段艳婷.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5(4)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