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是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领导者
2020-05-11王震敏
王震敏
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在教师合作文化氛围中,教师们为了实现学校的目标、个人梦想而共同协作,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共同发展。在当今时代,学校正处于相当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校长都很难独自掌控,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改革都将失败。因而,校长要努力成为教师合作文化的倡导者、创建者、影响者和垂范者。
做教师合作文化的倡导者
真正的教师合作文化,需要校长的引领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在校长的顶层设计下,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开展。教师间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通过竞争,虽然能分出业务水平的高低,但是只有竞争是不利于教师成长的。因此,校长要倡导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不论是学校的教师聘任制还是结构工资制,都鼓励竞争;因此,容易导致教职员工趋于利己主义。譬如,在抓学科质量的前提下,有些教师为自己学科挤占学生大量时间,甚至把未完成作业的学生留在办公室补写作业,丝毫不考虑学生还有其他学科要学习。这就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为“自己”学科而战。如果这种做法有利于整体,即使有点欠妥也可以包容,但是如果不利于整体利益,那就必须加以制止。学校是一个合作的舞台,校长如果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放任利己主义盛行,这必将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
做教师合作文化的创建者
校长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倡导如何合作,如何形成强大的合作团队。但是,许多薪酬制度设计体现出来的一种意思:只有个人的成功,才会使你获得更多的奖金。如此,合作文化无论怎样倡导,也只会收效甚微。如果薪资差异过大,收入低的教师会感觉自己的工作成绩被低估了,长期发展下去,他们就不会再那么努力工作,“团队服务意识”就会弱化。而学校如果没有这些普通教师,是绝对无法生存的。同样,那些非常有才干却收入不高的人,往往会有不满情绪,因而导致工作绩效的降低。出于这个原因,需要校长具有总揽全局的大气,有所作为,保全大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可取的。恰如每一项赛事中,阻挡胜利步伐的并非是“神”一般的对手,而是消极懈怠甚至带来破坏力的队友。只有全队队员合作,才能创造出佳绩。因此,校长只有鼓励教职员工一起干,并成就他们,才有可能获得共赢。如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把教师聚合在一起,相互探讨;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共同体,给全体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校长创建的好平台越多,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得到教师的认同,教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会更强烈。
做教师合作文化的影响者
一所好的学校,一进校园就会让人感受到学校有着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会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激发教师的强大内驱力。合作文化制度需要校长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去制定和实施,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定的阻力,甚至有破坏性的因素,导致团队合作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一来,已确定好的合作文化,将会流于形式主义。
校长只有在沟通中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运用适度的情感链接,去赢得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全校教师用心用情去实现学校制订的目标。而对于中层领导,校长要有换位思想,采用合适的语气、商讨的方式来布置落实工作,而不是所谓的“命令”。校长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提高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对于广大师生,校长要主动深入一线。当师生取得成绩时,校长应当表示祝贺;当他们失败时,要去安慰与鼓励。校长只有设身处地站在师生的立场思考,理解尊重他们,才会实现与师生的有效沟通。
做教师合作文化的垂范者
合作不是空间的聚合,也不分工的简单累加。真正的合作,必然是超越情感与动机的,而深入到彼此工作智慧的生长区域,碰撞出思维火花,從而实现对知识、技能以及实践经验的归纳、提升与推广。校长应当成为一个合作组织的典范、榜样,并对学校中的各种正式组织,如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和各职能部门进行改建,使其成为合作示范组织,进而为其他组织提供示范。一个关心下属的校长,必然拥有一支具备强大向心力的教师队伍;一个胸怀家国的校长,必然带出深具情怀的组织团队。校长务实于教学研究,教师自然会走上教研的深耕之路;校长有济沧海之志,教师就会生长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气魄雄心,并付诸行动。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要成就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就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校长要始终和分管领导、班主任、教师群策群力地把每个环节考虑周全,并落实到位。校长要为教育扩资源,聚人气,不断拓展合作的范围与内容,加大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寻求最佳契合点。
美国学者雷斯·吉布林在《如何充满信心和智慧地与人相处》一书中指出:“所有成功和幸福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来自于他人。”合作是一种意愿和财富,是一种组织智慧;合作是一种能力和胸襟,是一种生产力,表面看是付出,实质是收获。面对教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优秀的校长,当于取舍之间,打破壁垒,融会贯通。在传统的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并主导教师合作文化的变革潮流,在继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升华。维持自立与合作之间的适当张力,激发个人在合作之中的活力,汇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实现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洪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