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详写的密码
2020-05-11马强国
马强国
部编版小学语文将语文“要素”分布在各单元,每一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是一个重点。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具体阐述与解读文本,突出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确定学习重点值得思考,也很有必要。
详写有其“道”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寻找详写的密码,纵观小学语文要素,在五年级上下册分别指出:“结合具体事物写出人物特点、把一件事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上下册指出:“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详写重要部分。”在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描述:“把句子写具体,把事例写具体。”这些要素的教学,从感知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趋于完美。
小学期间,学生能否发现详写的密码,学会综合运用要素的学习方法?以第十二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作一探讨。
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具体为“分清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基于整个学习要素看《北京的春节》,分清主次和判断详写或略写,对于六年级学生不难,很显然本文的语文学习价值或者说语文能力突破点就在“体会如何详写”。体会,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结果,最终培养学生阅读智慧与能力。
如何详写,也是一种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应该是有章可循。2019版新修订小语课标中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正所谓“文以载道”,其中的“道”首先是文本表达形式。同理,详写有其“道”,或者说“术”。那么,《北京的春节》中详写的“道”是什么?老舍写出的“京味”又是什么?
《北京的春节》教学体会
首先,找到并确定最具学习价值的片段。学习价值点,也就是语文能力的突破点和生长点。如何解读、发现和确定能力点,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通读全文,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典型的详写集中在“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几个节日。文章有主次,语文学习活动也有主次,所谓的“只取一瓢饮”,聚焦何处?聚焦于“除夕与元宵”,一处为导学,一处为自学。
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发现和体会详写的奥秘。语言本身就有其内在的规律,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有章法可循。循之则妙趣横生,悖之则味如嚼蜡,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是写作者,而作家或大师却凤毛麟角的原因。其中,就是语言的奧妙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语文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去感受、体会、领悟和习得。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教学片断,可作为学生的探寻之旅。
片段一:看结构,发现详写的秘密。
师: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中国味、京味”都很浓,详略分明,作者如何详写的?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密码?我们一起来体会“除夕”这一段,请同学们圈点默读,做好阅读结果分享的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为什么选这一段?这段篇幅短,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当然详写的表达特点尤为突出。
首先学生汇报。
师:我赞同大家的“看结构”,总分结构,聚焦“真热闹”,哪些词打开画面是“真热闹”?
生: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各色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日夜不绝、必定赶、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生:从词语数量上看就够多了。从活动的项目看也够多,涉及的人也够多。
“多”是详写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也体现“真热闹”。这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输出与表达,是“已知”,还未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
师:为什么说“日夜不绝”,把你看到的场景说一说。
除夕之夜,老舍单写“热闹,事多热闹、人多热闹”,而贴对联、年夜饭、守岁等具体活动都很简略,不像刚刚同学们描绘的那样丰富多彩,这是为何?
师:除夕背后的文化是吉祥、团圆、喜庆,是以“家”为单位的群体性庆典活动,小家乐构成了大家乐,就是所谓的“普天同乐”。所以,老舍采用总分的方式集中笔墨、聚焦主题、条理清晰,让读者感受到了满眼的“热闹”,用“热闹”来体现老北京人以及全国各地乃至于侨居国外的中国人的“家文化”。
“除夕”这一段,为什么这里用“总分”结构,为什么单写“热闹”?老舍在写这一段可谓独具匠心,在读者眼中,除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应该不吝笔墨。可是,老舍反其道而行之,仅仅是以简单的“多”组建详细的“热闹”就够了,这恰恰是“详写”的妙密。
片段二:看表达,发现详写的秘密。
师:谁能发现这一段详写的密码?
生:用了总分结构方式,用了排比句让人感觉具体;还写了各种各样的灯,种类很丰富,使文章具体而详细。
师:写元宵段落,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生:表现作者的感想、感受与评论。
师:的确,是作者的感受及心情。
师: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生:看见的、经历的、听到的。
师:是的,作者在节日中的所见。把看到的、听到的直接写出来,这种表达方法就叫作“白描”。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写自己的见闻?
生:笔墨多了,也就详细具体了,元宵的特色也突出了,还很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师:所见、所闻、所感交织进行,这就叫作“情景交融”,这也是老舍详写“元宵”的密码。
导学的智慧
从语文教学“要素”分析中可以看出,“元宵”这一段详写的方法与“除夕”有所不同,如何让学生发现、体会到不同的写法,是教师导学的智慧。所谓的“点石成金、豁然开朗”就在于此。学生有困顿的时候,就顺势搭建梯子,采用“托举式”对比体会,先让学生发现作者的感受,再发现作者的“白描”,从而体悟“所见所闻所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发现和体会到语言的奥秘,是文章之“道”——“详写”的方法,更是大师的智慧。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舍“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创设机会让学生体味与发现详写带来的快乐。高尔基曾说,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生动的,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上面说到老舍的文学风格就是这样,就像是泡茶聊天唠嗑,用朴实的笔调呈现老北京的“年味”。这时,教学中出示“腊八、小年”的段落,让学生找找“总分结构与情景交融”的写法,让学生在运用、巩固中体会与发现“详写”的密码。
线上教学,相对常规课堂,周课时少、每节课时短、线上互动更耗时等。如何做到高效,如何让单元语文要素扎根、生长,更需要精准发力。
其一,文本解读要精细,发现并确定最具价值的语文能力生长点;要求课前多读、多看、多比对,看名师课堂,参考权威分析,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研判。
其二,选择突破点要精准,不可过多分析、拖泥带水,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怕丢;要明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材无非就是例子”的道理,需要取舍与决断。
其三,选择学习的篇章或片段应精简,不能贪多,需集中发力,让学生尽快体会其中的奥妙。
现代作家汪曾祺说:“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应是技巧。”作为语文教学,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技巧,其中的密码都是可以发现与体会的。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民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