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2020-05-11王敏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种养优势

王敏

摘要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能够明显降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量与小龙虾养殖带来的水源环境污染问题,在提高食品安全以及保护生态方面有着重要优势。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对这一种养模式的优势进行简要分析,重点针对稻虾共作的综合种养技术进行深入探究,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虾共作;种养;优势;种养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指的是在经过改造的田块中同时种植水稻与养殖小龙虾,让田间杂草、虫卵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饵料,而小龙虾粪便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生长肥料,在良性互利作用下形成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不仅能减少水稻种植中对农药与化肥的投入量,也能避免小龙虾养殖带来的水源环境污染情况,并且能够同时收获高质量生态的水稻与小龙虾产品,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1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体现

1.1 投入低而效益高

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第一年需要投入虾苗时成本较高,第二年便可以自繁自养,补充少量虾苗即可。在稻虾共作阶段中,小龙虾的生长营养需要可直接取自稻田中的水草、浮游生物、有机质等,后期投喂黄豆和少量饲料即可。所以在这一模式下开展小龙虾养殖投入会明显降低。从效益来看,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下水稻能达到亩产500-600kg的产量,而虾则能达到50-150kg的产量,相较于过去一季稻模式效益有明显提升[1]。

1.2 稻虾互利共生

夏季高温天气中,水稻茎、秆、叶能够为虾提供更多庇荫场所,同时水稻根系还能对稻田中的水质予以净化,小龙虾的生存环境也有明显改善。而小龙虾的生长会捕食稻田中的害虫以及清除杂草,对减轻水稻生长的病虫草害有帮助,同时虾在稻田内频繁游走,土壤能够得到有效疏松,为水稻根系增添含氧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小龙虾生长过程中的排泄物,也能作为水稻的生物肥料。

1.3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采取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需要用到大量现代化农业技术,并且在稻虾共作过程中,不仅能够以稻田中的害虫、杂草作为虾生长的饵料,还能利用虾的代谢产物为水稻提供肥料,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是对国家提倡绿色农业号召的积极响应。

2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综合配套技术

2.1 水稻种植技术

2.1.1 播种与移栽

优选优质高产、耐肥抗倒、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5月底播种育秧,6月底移栽,移栽时需要留出通道,即每隔6-8米留出1米不插秧,用于投饵下笼,并且有利于全田水体流动畅通,为虾的生长带来足够的溶解氧。

2.1.2 科学施肥

移栽前7-10天,结合翻耕,每亩稻田施有机肥3000kg/hm2与生物复合肥150-225kg/hm2。返青期、分蘖期追施尿素75kg/ hm2、孕穗期追施复合肥75kg/hm2。追肥前田间水位过高先排出至浅水,虾全部进入虾沟再施肥,待肥料完全被田泥吸收后再重新灌水[2]。水稻生长过程中,虾的代谢产物能够为水稻生长带来营养,所以栽培中可减少水稻肥料的施用。

2.1.3 水分管理

移栽后,田间保持浅水,一般控制3-5cm左右,移栽15天之后晒田,注意维持虾沟正常水位,田面要在轻晒之后重新灌水,以后随着稻虾共生的时间推移而不断加深水位。水稻进入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这些时间段田间都可以维持较高的水位,可提升到25cm左右,保证虾与水稻的良好共存。

2.1.4 病虫害防治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病虫害防治需要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其中,农业防治方面需要做好栽培管理工作,要控制肥料投入量以及保证稻田湿润;物理防治方面则可利用诱虫灯、害虫天敌去捕杀害虫;药剂防治方面应选择低毒高效的生物制剂,不得使用含有菊酯类农药,一般可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螟虫,用稻瘟灵或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用噻呋酰胺防治纹枯病[3]。

2.1.5 收获

在水稻收获的过程中尽量留高茬,高度约为30cm,收获后待稻草晒枯后灌水,不淹没稻茬顶端,促进稻茬返青,减少稻草一次性腐烂分解的数量,降低水体生态压力。根据实情适量施肥,抢在晴好天气施用芽孢杆菌分解稻草,为稻田中的虾提供大量浮游生物作为饵料。

2.2 小龙虾养殖技术

2.2.1 虾沟开挖

稻田的四周田埂开挖虾沟,留出机耕道的同时将开挖虾沟多出来的田泥加高加固加宽田埂。一般虾沟的规格为上口宽度4m,下底宽度1.7m,深度为1.5m,呈现环形状。如稻田面积较大,还可在稻田中央开挖出“十”“井”字形虾沟,但开挖总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同时,需在稻虾田两角设置进水口与排水口,还要安置25目的不锈钢网片与0.6m高的塑料膜,防止小龙虾逃逸。

2.2.2 虾苗投放

将虾苗投放在虾沟中,每只虾苗重量约为25g,雌雄比例为3:1。需注意虾苗投放不得太过集中,一般每亩稻田投入虾苗15kg左右。

2.2.3 种植水草

水草作为小龙虾的食物及栖息场所,还能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一般来讲,水草种植以伊乐藻作为首选,并且与苦草混合种植,比例大概在8:2左右。

2.2.4 田间管理

加强对稻田的巡查工作,关注虾沟水色变化情况以及小龙虾对食物的摄取情况。养殖1年后,每年7月中旬还需及时清理虾沟中多余的淤泥后曝晒,泼撒生石灰进行消毒和除杂,从而减小来年对小龙虾生长带来的影响。

2.2.5 增氧与捕获

稻虾共作种养过程中需要保证虾生长环境的良好性,有条件的还可对稻田的增氧处理。具体来讲,可利用水车式增氧机和微孔底栖增氧机这两种设备配合使用,保证虾池处在高溶解氧的状态,从而提高虾生长环境的质量。一般来讲,小龙虾的捕获在第二年的3月至6月中旬,用地笼进行捕获。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应用,稻虾共作种养技术作为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不错成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同时解决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之间的矛盾,积极响应了国家提倡的“绿色农业”,所以在今后需要提高重视且做好稻虾共作种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光明.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现状及前景探討[J].渔业致富指南,2020(02):13-17.

[2]刘梦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政策扩散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1):10-13.

[3]黄富强,等.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配套技术[J].北方水稻,2016,46(02):43-45.

猜你喜欢

种养优势
安徽 大力实施种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
稻渔综合种养多模式才能“一水多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袁善楚
画与话
循环种养好致富
第二优势
从优势的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