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2020-05-11王轲玮王永立

中国德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文化教师

王轲玮 王永立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是一种思路而非某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应避免盲目地搬用或套用,避免地域文化和思政课程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抓住核心理念,即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成,真正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目标。

随着思政课改革的进程逐步深入,如何创新教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力不断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过程好玩不代表实效性就强,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包括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这些要求,而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又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僵化的困境。因此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隐藏在身边的特色教学资源,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为思政课教法的创新提供新思路。

一、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不能照搬照用,需要剔除部分有悖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糟粕,照顾到全体学生,配合其他教学方式,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增加模拟体验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景观生态、气候环境等地域要素来认知本地的地方文化。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即课程。教学设计时可将本地的文学、艺术、民俗、地理等知识作为教学案例或素材,尤其是与学校有关的校史、地方史,把学生熟悉的场景与目标区域联系起来,搭建情感纽带,激发学生的熟悉感。另外,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常规的思路包括介绍展示、对比启发、设定场景、探究合作。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例进行教学设计,详见表1。

为确保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依托一种形式,即笔记。与常规课堂笔记不同,注重模拟体验的学生笔记不受形式、内容的限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提前完成。如涉及自然风貌时,可记录自然笔记,以手写、手绘的形式,回忆并撰写在自然中观察到的物、事、人;涉及社会变迁时,可采访家中长辈,以录音、视频的形式,整理并分享在问答中获知的口述史片段。

(二)加强互动交流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大部分教学内容可能要在教室内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用故事、知识、图景构建起地方印象。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与本地文化元素接触、交互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建设和谐文化”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选取本地榜样人物、文化名人“以信立身”的小故事,让学生进行表演,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主题时,教师可以挖掘校史和校友资源,结合新闻时事,设置矛盾点,开发案例,借助辩论赛、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刻领悟个人与集体、与地域、与国家的关联;涉及“延续文化血脉”相关内容时,可以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演示,结合社团活动,制作传统工艺品;而讲解“珍视生命”“职业的选择”等内容时,均可与当地的产业特色、特殊工种等结合开展教学。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带有地方文化烙印的学习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这些地方名人和熟识的校友无形中还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条件允许时可组织学生在校外开展实践活动,例如讲授“参与政治生活”相关内容时,可将“五水共治”引入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本地污水处理厂,首先参观污水处理的過程,然后聆听简单的技术讲解,接着开始分小组针对“可以对剿灭劣V类水作哪些统计”“公民是否有剿灭劣V类水的义务”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将分发问卷完成社会调查作为课后的自选作业。

(三)注重课后实践

课后活动是能否达成地域文化融入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是所在地方的一分子,要努力成为有能力将生活的地方变得更好的人。课后践行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操作、志愿服务等,主题可结合地域文化大致分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方向。一方面可以参照传统实践活动,走访当地的标志性场所,参观博物馆、风景名胜、核心商务区、历史纪念馆等,加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应当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抗疫公益宣传、法治知识宣讲、我为社区献一策、“天空保卫”我行动等,让学生为本地区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提供智慧。

课后践行不能脱离思政课的核心要义。践行过程在课外进行,教师无法全程给予指导,因此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教师在学生认领任务时需提供详细的任务书,涵盖任务简介、前期准备、任务实施、任务提交及总结、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等内容。同时借助新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在收集、评价、反馈、修改后将学生的感想心得、成果收获进行发布,拓宽思政课在学生群体中的辐射力。

二、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保障举措

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授文化知识,而是在融入地方元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建立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认同思政课所主张的价值取向。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好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等。

(一)重视学生情感的生成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是一种思路而非某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应避免盲目地搬用或套用,避免地域文化和思政课程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抓住核心理念,即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成,真正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目标。同时应充分钻研教材,严格按照教材和课程目标来设计地域文化融入的形式和过程。根据每一个课时的要求和特点,合理规划教学设计,不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板块不要勉强开展,确保思政课的实效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记录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反思、主动进步。

(二)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资源不足是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短期来看可以“边教边开发”,在地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学生成果都是宝贵的一手资源。前期可以由思政课教师牵头,结合不同学段,发挥学生特长,共同完善课程资源。师生协作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技能、增强成就感的效果,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积极意义。后期可采取家校合作、跨校联合、政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在上级部门或专业协会的协助下搭建成熟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

在平台应用上,可以采取学校结对、校企合作、社区定点等方式,将部分教学活动放到大专院校、企业或社区、社会组织中进行。拓宽思政课教学的实施平台,可为思政课提供更多现实例证和育人空间。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可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还有机会接触到具有高水平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先进工作者。这些榜样人物亦可以加入思政课的教学团队,借助思政课进社区、进企业、进公益组织等机会,向学生讲述亲身经历,传递正能量。

(三)重视实践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氛围是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成立学生组织,由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合,围绕“五水共治”、政治参与、校园环保、中国制造、善用法律、文化传承等议题单独设立微社团,鼓励学生多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调查、小发明、小设计。拓宽思政课教学的外延,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如视频、H5等,对课堂成果进行集中呈现,并在社交平台上创建自媒体专栏,不定期向学生推送专题案例、新闻时政、社区见闻、地区历史等文章或短视频,对课堂教学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营造彼此互相帮助、共同思考的和谐学习氛围。

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不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颠覆,它是针对思政课教学创新提出的一种长效建议。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系统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真正转变为认同价值,进而付诸行动。

【王轲玮,浙江省宁波港口工业学校;王永立,河南省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思政文化教师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谁远谁近?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