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2020-05-11余洁谢景景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洛阳可行性必要性

余洁 谢景景

摘 要: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证数据和文字资料对洛阳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至今,河南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协调发展、高质量的转型期,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洛阳都市圈,打造集聚优势的“新引擎”,对于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强洛阳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洛阳;都市圈;必要性;可行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推动河南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并强调要“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由于目前《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还未正式发布。综合洛阳市发改委官网已发布的信息及前人相关研究,洛阳都市圈建设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洛阳、济源、平顶山和三门峡这四个城市。

一、洛阳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推进洛阳都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动河南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现实需要。同时,加快培育洛阳都市圈更是洛阳“在加快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必由之路。

(一)促进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全国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全省GDP先后跨越3万亿和4万亿两大台阶。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48055.86亿元,稳居全国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二三产业占比超过9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新的历史条件下,河南的发展已进入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2006年到2018年这13年间河南省18个市的人均GDP为分析对象,选取了极差和标准差进行量化分析,图表中数据均来源于河南历年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局。一般认为,极差和标准差的数值越大,区域差距就越大。

由表1可以看到:极差的变化是从2006年到2018年,随着年份的增长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河南省人均GDP最多的市和最小的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时间变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表1显示,标准差也是逐年增长,意味着各个市人均GDP与整个河南省的人均GDP均值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时间变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2006年开始极差和标准差快速上升,表示河南省18个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某种角度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河南来说,从2006年到2018年区域差异长期存在,并且不断加大,势必会影响河南省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发展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河南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化的洛阳都市圈建设是促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河南要保持高质量发展,每一个城市都不能掉队。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到更小空间尺度内,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政策和机制更快更好地实施,从而缩小河南省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实现“大体能赶平、局部有高地”的目标。同时,洛阳都市圈的建设能在全省树立一个典型,为其他省辖市的联动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效应,进而为全省更大空间尺度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二)新时代洛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018年4月省委书记王国生到洛阳调研时,提出来新时代洛阳的发展要“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推动建设洛阳都市圈不仅体现了洛阳更好服务全省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洛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的选题也是立意于此。

1.洛阳扩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

洛阳是全省第二大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上的主要节点城市,产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实力突出、历史文化厚重,2018年全市GDP达到4640.8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5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22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超过230万人。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制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发展空间受限,比如,洛阳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6%以上,土地要素制约明显。因此,想要提升强化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就需要在更大空间区域内进行合作,尽快谋划洛阳都市圈建设,加快洛阳与豫西北区域城市的联动发展。

2.实现“1+1>2”的规模发展效应的需要

笔者以省内外相关城市的GDP(数据均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局)为例,发现近年来,对于洛阳来说,“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压力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大。

(1)标兵越来越远

以GDP的变化趋势为例,由图2我们不难发现从1980到2010年,洛阳与郑州、徐州经济增长的速度差距还很小,但从2010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差距不断加大,2018年郑州GDP突破万亿大关,徐州6700多亿,洛阳与标兵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2)追兵越来越近

同样以以GDP的变化趋势为例,我们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到,在2012年以前,襄阳的GDP一直落后于洛阳很多,而2012年以来,襄阳经济快速发展,与洛阳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省内的南阳,近年来经济稳步增长,在全省的GDP排名紧隨洛阳之后。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内陆型城市的洛阳,生产要素有限,如果要和其他经济发达区域开展全方位竞争,可能在每个领域都会处于被动地位。巩固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城市之间联动发展产生“1+1>2”的规模效应。

二、洛阳都市圈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白经天、刘溢海等研究表明,省域经济的发展除了要有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副中心或次级中心。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郑州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有限。因此,积极培养和发挥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洛阳都市圈,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依然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以洛阳中心的豫西北区域,工业基础好,区域内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产业,且在科技的推动和产业的拉动下,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体经济规模在全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我省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历史文化相通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洛阳与济源、三门峡、平顶山等豫西北城市协同发展,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溯历史,由于四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同属河洛文化圈,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四地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属于一个经济区域,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豫西北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文化共性会潜意识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所以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都市圈的构建有着天然的优势。

(二)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巩固提升

目前,关于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已全面展开,副中心核心功能持续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做出了更大贡献,2018年洛阳人均生产总值达67707元,增长7.2%,折合美元为10232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6174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初步具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综合实力。同时,在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以交通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旅游为重点,促进豫西北城市联动发展。今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强调要“支持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引领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带动力”。

(三)豫西北区域产业合作初具规模

近年来,洛阳与济源、三门峡、平顶山等豫西北周边城市之间的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文化旅游等一批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具备了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具体表现在:一是洛阳协同周边地市,正在规划布局四条产业带,即洛阳-济源高端石化和装备制造产业带、洛阳-渑池新材料产业带、洛阳-汝州新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带、洛阳-巩义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带,进一步推动豫西北的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豫西北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已形成整体框架,具有豫西北特色的产业格局已初步显现。

(四)交通优势明显

四个城市在地缘上相近,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为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四市都在不断致力于交通一体化,缩短通勤距离和交流成本。以洛阳为例,目前洛阳已基本形成“三横三纵三环”高速公路网、“三纵五横”国道公路网和“六纵九横三联接线”省道公路网的交通格局,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初步建立,为推进豫西北各市在产业、旅游、文件等联动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三、结语

要实现河南省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必须统筹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的发展。洛阳都市圈已经初步具备带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其优势巨大,辐射力强,一旦突破行政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因此,加快豫洛阳都市圈建设,打造与郑州都市圈相互配合的新引擎,洛阳有实力有潜力。

空间上的邻近并不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功,洛阳都市圈不单纯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近年来,洛阳在推动豫西北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互助,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一体化进程等方面成效初显,成为辐射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但与郑州大都市区相比,洛阳都市圈还存在很大差距。对于洛阳都市圈来说,必须多措并举,夯实经济实力,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努力将洛阳都市圈打造成河南经济的新增长极和新引擎。

参考文献

[1] 程杰.洛阳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2018经济卷)[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8.

[3] 尹稚,葉裕民等.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J].区域经济评论,2019(04).

[4] 冯奎,陆铭.把握政策窗口期契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J].求知,2019(04).

[5] 肖金成,马燕坤.都市圈科学界定与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研究[J].经济纵横,2019(11).

[6] 赵霞,陈丽媛.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J].当代经济,2009(19).

[7] 吴泓等.基于非场所理论的徐州都市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06).

作者简介:余洁(1992.06-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洛阳市委党校教师,助教职称,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谢景景(1990.07- ),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洛阳市委党校教师,政治学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洛阳可行性必要性
洛阳正大剧院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