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归化角度谈林译《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
2020-05-11贾媛
摘 要:《浮生六记》是一部艺术水平颇高的清代自传体随笔,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记叙夫妻之情为主线的作品。在译成英文前,该书的文学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经林语堂先生翻译传至国外,颇受海外读者的喜欢。原作以文言文写就,语言风格简练,娓娓道来,叙事皆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或运用典故,或应用修辞或四字成语、俗语等,内容详实,这种特殊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对英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林译本是现有译本中接受度最高的译本。据统计,《浮生六记》中共有132个比喻句,除比喻之外,还有借喻、提喻、指代、婉曲等各种修辞手法。林译本面世之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们的关注,他们分别从生态学、语言学、阐释学、后殖民主义、目的论、功能对等等视角对林译本进行了研究。但从修辞学角度对林译本进行的阐释并不多。基于此,笔者将从归化异化角度出发,选取《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两章中修辞特点鲜明的句子,讨论翻译中修辞技巧的使用。
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异化;归化;修辞
一、翻译中修辞手法的美学价值
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1]。”中国传统文学更注重形象思维,写景状物不乏生动的比喻,这种依靠本体与喻体相似性联结起来的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也赋予文章以美学特性。它与传统文化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因此,在源语与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修辞应最大程度予以保留。但在涉及地域、宗教、地方语言等的翻译时,是保留源语中的特定意象,还是转化成目标语读者容易理解的意象,这也是翻译中一直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在所选取的两章中,通过与原作的对比发现,林译中保留了大量源语所使用的修辞,例如:
(1)挥金如土,多为他人
Spending money like dirt, all for the sake of other people.
(2)余接此札,如闻晴天霹雳
I received this letter like a boat from the blue.
(3)及登舟,江风如箭,四肢发战
When I got the boat, there was a piercing wind blowing over the river, and I was shivering all over.
(4)言已,泪落如豆
After saying this, tears rolled down her cheeks as big as pears.
二、修辞手段中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诠释的过程,不同的译者对原作有不同的理解。《浮生六记》英译本面世后,受到众多海外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但同时也有人提出,林译本中有不少对原作的改译。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突出了灵活使用翻译策略的重要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一直提倡异化,以传播源语的文化特色。但在具体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并不会受限于一种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的修辞翻译中,林译本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实现了原作与译作的珠联璧合。
(一)异化策略的应用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作的特色,让异语读者向原作者靠近。這也意味着异化翻译中,译者要清楚地了解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避免受目标语语言及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能让国外读者感受到很多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修辞手法就是应用异化策略的重要体现。
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广告,还是戏剧、传记;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比喻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都是通过熟悉的、具象的、已知的领域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未知的领域。此外,语言的转换以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为主。因此,林语堂先生在比喻意义的转化过程中,非常注重保留原来的意象,这也是翻译规律制约的结果。
例如:
入洞如斗室,有泉流甚急。
I entered the cave, which was small like an attic, and saw a gurgling spring.
一轮明月,水阔天空,纵横如乱叶浮水者,酒船也:闪烁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灯也。
A full moon was shinning from a clear sky on the wide expanse of water, wine-boats were lying here and there like floating leaves, and their lights dotted the water surface like stars in the firmament.
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
Its white-crested bores rushing by twice daily with the ebb and tide like miles long silvery embankments.
亭左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
原作中所用的比喻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比如“斗室”,形容屋子极小,“attic”,阁楼、顶楼,正好能描述空间之小:酒船纵横如乱叶浮水,酒船之灯如繁星裂天:舟在水中随波四散飘荡,舟上忽明忽暗的小灯就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林译中沿用了原作中所用的本体和喻体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完美贴合也传递出了原作语言的美感。
(二)归化策略的应用
归化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尽可能的让作者向读者靠近,用目标语习惯的表达方法和语法规则,增加译文的流畅度。刘军平指出,归化策略的应用,满足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而无法凸显翻译中译者的作用和翻译作品的价值[2]。运用归化策略时,译者力图实现译作文体与原作文体分离,归化翻译中,流畅和自然是译者最为推崇的两个因素。韦努蒂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系列连贯的激烈活动:译者必须“剔除”、“重组”、“置换”源语言的文本[3]。从某种程度来说,翻译中的归化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源文本存在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当桥梁作用,联结目标语文化和源语文化,这也是译者的义务。
即跨鹤腾空,无此神爽。
Quick as riding upon a stork in the air, I reached ……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I have been as happy as a fairy at times, with my warm cotton clothing ans frugal but full meals and the happy home we had. Do you remember how we used to enjoy ourselves amongst springs and rocks, as at the Tsanglang Pavilion and Hsiaoshuanglou?
跨鹤腾空,像骑着腾空而起的鹤一样快,原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却是暗喻,但译文“quick as riding upon a stork”,变成了明喻,虽然所用修辞手法不一样,但文本所要表达的效果却是一致的。“烟火神仙”结合上下文语境,指的是沈复与芸娘,生活在俗世中却像一对神仙眷侣,在翻译时,“烟火神仙”在汉语中的含义比较广泛,林语堂先生直接用“fairy”代替“烟火神仙”,以源语意象代替目标语意象。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交流活动。译者也应关注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浮生六记》中除了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之外,也出现了很多习语,神话传说,典故等。这些习语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典故是指中国古代诗文中出现的借用古代故事及有特定来历及出处的成语。典故与特殊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典故翻译不是翻译某个特殊的词或语段,而是翻译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4]P8典故言简意赅而意在言外,在英译过程中,典故主要以达意为主。因此,作者也通常会以阐释的方式说明典故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例如:
大约宜以艳妆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纱溪上观也。
The place looked more like a beautiful woman in a gorgeous costume than a pretty
country maid washing on a river bank.
惜乎兰亭禹陵未能一到,至今以为憾。
Unfortunately I was not able to visit the Orchid Pavilion and Emperor Yus Tomb, a sin of omission which I very much regret to this day.
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Besides, ‘it is difficult to be water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 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seen the Yangtze Gorges.
“浣纱溪”虽为地名(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谢灵运遇浣纱仙女于此,此处以地名指代容貌姣好的女子。“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因“曲殇流水”的故事而著名。东晋永和九年,书法家王羲之邀请文人雅士在此集会,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曾经沧海難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名句,出自《离思》,愿意指见识过沧海的壮丽深广之后,便很难再被别处的风景打动,除了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无色。诗句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对待爱情的笃定与专一。
除了化用典故,转换喻体之外,林语堂先生对原作中的部分比喻修辞并未转化,而是直接舍弃,只保留原意,例如:
天适微雨,路滑如油。
There was a little shower and the roads were slippery.
当不仅获蝇头利也。
I am sure you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there.
以上两处翻译均采用意译的方法,舍弃了文章的喻体,只保留了原文的意义。“油”这种意象,翻译成英文后对异语读者来说,在意义理解上会造成不便,更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直接用“slippery”来表达。由此可见,为了照顾上下文的流畅性,避免啰嗦重复,作者在处理修辞翻译时还是很灵活的,并不是一味地以保留修辞为目的。
三、结语
归化翻译策略的提高了语言的流畅度,增强了异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度。但是,归化翻译策略在涉及谚语、典故、成语等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的外译时,并不能全部传达语言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异化翻译策略则尽可能的保留了源语语言文化中的一些特色,为目标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归化与异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灵活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林语堂认为“译者第一的责任,就是对原文或原著的责任,换言之,就是如何才可以忠实于原文,不负著者的才思与用意”[5]P419;“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5]。此主张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尹懋谦,何詠军.前言·英汉修辞格比较[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2]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Routledge,1995.
[4] Bassnett, S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5]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 沈复.浮生六记:汉英对照绘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贾媛(1994- ),女,甘肃会宁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口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