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思政课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2020-05-11马玲玲
摘 要:面对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成为了主力军。中职院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载体,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思政课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通过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把“工匠精神”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链条。
关键词:中职院校;思政课;工匠精神
一、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具备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则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中职学校就担负着培养这类社会需要劳动者的使命与责任。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突出了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党政方针层面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规定,那就是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战略意义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合格劳动大军。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思政课程是中职院校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时代的一个反映。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
思政课程——育人为本,研究、宣传“工匠精神”。思政课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颇多,教学过程应多采用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方法在来加强“工匠精神” 教育,比如采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把“工匠精神” 内化为内在信念,外化为行为。比如在讲到《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单位第四节《恪守职业道德》中职业道德,在讲到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敬业时,通过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的案例,让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体会罗昭强从乐业到勤业到精业的爱岗敬业及追求卓越的精神。
《道德法律与人生》涉及工匠精神的点有很多、比如技能成才与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提高职业素养、恪守道德规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等。比如在讲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插入案例,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宁允展,在爱国敬业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高铁“磨脚” 为中国梦“提速”。
《经济政治与社会》涉及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及其经营发展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公民意识与责任培养。比如公民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履行公民义务,强调家国情怀,以80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陆朝阳为例,他本着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组建了固态量子光源新实验室,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取得了国际上领先地位。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入中国梦的职业理想之中,将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
(二)开展实践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体味“工匠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认识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由实践到認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循环。我们看到了实践的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从书本知识中听懂,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实践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一个育人平台,因此开设思政实践课程十分必要。中职院校作为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应该积极响应,开设实践课程成为当务之前。根据各校实际从总理论课时中分出一部分实践课时,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弘扬培养工匠精神。思政实践课程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1.校内实践。思政实践课作为思政课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活动,涵养学生道德、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工匠精神。比如开展《匠精神读本》工诵读、学习大国工匠演讲比赛、工匠精神知识竞赛、工匠精神情景剧表演、观看大国工匠专题纪录片,完成读后感、工匠精神书画比赛、工匠精神板报设计大赛、辩论讨论赛、听工匠讲故事等方式。
2.校外实践。参观老手艺人制作工坊、实践基地学校宣讲活动、参观工厂生产线。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和参观一些重要产品的建设生产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了解工程或产品的设计规程、职业规范及其社会责任意识,在工人们的辛勤劳作中,体味、感悟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精神,夯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操守。激励学生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观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海河教育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其中一个版块就是“立匠心、育匠人”,学生通过参与互动结合教师讲解,以这种“情浸式”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理论化的知识理解内化,通过情感的激发,情绪的感染, 把理论教学变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通过基地声光电模图以及各种知识、情景的模拟和再现,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入到实践教学环境之中。学生摆脱只听不动的单调课堂氛围,在快乐中领会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思政课程托起课程思政——“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仅仅靠“思政课程”单打独斗必然力量不足,因此 “课程思政”就应该展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以完善大思政教育体系。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并且被边缘化的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具体实际,突出工匠精神的实质内容,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专业理论课、基础理论课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一个基础的认知,针对学生欠缺的方面,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课《客户服务》中,讲到网点客户咨询导购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可以与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相互融合,突出电子商务人员同样得具备“工匠精神”。
中职院校学生基本上每年都参加技能大赛,既有国家级的又有世界级的。因此针对技能大赛选手的培育成为每所院校的必修课。在对技能大赛选手的培养过程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些未来的技能人才。《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中指出,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些参加技能大赛并且获奖的选手,一方面练就了高技能,另一方面在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工匠精神,而这正是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三、“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我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业强国,内在的要求工匠精神的承载,工匠精神承载着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所亟需的文化基因,其倡导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更是新时代熔铸制造强国、造就“大国工匠”、實现民族复兴的需要。作为中职学院的学生要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要求,把所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通过工匠精神指引今后的实际工作。 在平凡的岗位中严格要求自己,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忘我的工作境界,良好的工作习惯,展现新时代“工匠”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任寰.新时代工匠精神之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2):40-42.
[3] 张彩霞.中职院校如何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管理[J].职业,2018(9):23-24
[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简介:马玲玲(1988-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