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山地旅游背景的贵州省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0-05-11吴昊郭威
吴昊 郭威
摘 要:贵州省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风情,随着贵州省提出“多彩贵州 山地公园”的山地旅游大省目标后,贵州省山地旅游新型业态不断涌現,山地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使游客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内心需要。在此背景下,贵州省教育厅下文要求全省职业院校针对山地旅游产业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本文提出从师资、课程、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行业发展对山地旅游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覆盖面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山地旅游;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政校企”联合培养
近年来,贵州省结合自身的山地旅游资源优势和特征,提出了大力发展山地旅游。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努力打造以‘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建成山地旅游大省”的目标;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大会在贵州省召开,相关专家就针对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展开了讨论,由专家明确指出贵州省发展旅游必须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加强与国内外其他旅游业的合作。2017年,由贵州省发起、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球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国际组织正式在贵州成立。同时,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宣传贵州旅游,使游客对贵州发展山地旅游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为游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随着贵州山地旅游的不断发展,对于更能对标山地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的需求也更加迫切。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全省职业院校围绕蔬菜等27个产业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黔教办职成[2019]35号),明确提出山地旅游产业链由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等29所省内高中职院校参建,深入开展调研,对接行业需求,制作人才培养方案等,立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为贵州脱贫攻坚等提供动力和支撑。
一、发展山地旅游与旅游人才培养
(一)贵州发展山地旅游的优势条件
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在2016年的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大会上,贵州省就针对发展山地旅游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向世界展示了贵州省在资源方面的优势[1]。贵州省结合境内的旅游资源特征,发展了以温泉资源为依托的康养休闲游,以山体资源为依托的攀登探险游,以特色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体验游,以喀斯特溶洞地质资源为依托的观光游、探险游、科考游,以动植物资源为依托的生态观光游、度假游、科考科普游,以区域小气候资源为依托的避暑度假游等等,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又保留了最淳朴的真实情感,使贵州山地旅游更加具有特色,满足人们对于内心的追求。
贵州省在举办山地旅游大会后,将山地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贵州省用世界维度对全球旅游产业进行审视,发展山地旅游正好适合于旅游发展需要[2]。目前贵州全省正在逐渐朝着这一总体目标共同努力,以生态促进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发展更加具有特色,对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创新。
(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山地旅游的不断发展,一线服务岗位除了景区导游、全陪导游、地接导游、票务、计调、门市接待、销售、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烹饪等传统的旅游服务岗位外,涌现出温泉服务管理人员、茶艺师、保健按摩师、健身教练员、拓展运动教练员、安全员、急救员、探险领队、乡村旅游讲解员、房车营地服务管理人员、特色民宿服务管理人员、山地休闲运动服务管理人员(如漂流、滑雪、滑草、自行车、采摘等)等各种新型岗位,由此山地旅游人才显得需求更为迫切,培养的旅游人才与行业社会发展需要存在极大的差距,难以满足贵州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要[3]。
当前贵州省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首先,旅游专业教学没有设置规范性的标准。在对旅游类专业人才培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对标山地旅游人才较少,其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与山地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课程设置方面与山地旅游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不多,并且绝大多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50%,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及时间仍旧不够,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锻炼的普遍性不高,在内容上不能及时结合贵州实际发展需要对贵州旅游事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贵州旅游实际发展会有一定的脱离,学生对于贵州旅游特色没有深刻的了解,便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工作中。
其次,在校企合作合作方面,企业并没有与职业院校形成深度的互动合作,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导致学生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成长[6]。从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院校旅游类专业无法为学生选择最恰当的实训企业,即使拥有合作企业的学校,也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在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全面需求,使实训的效果受到阻碍。
最后,在师资队伍方面结构不够合理。随着贵州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要培养出优秀的从业人员,对于职业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教师的实践性要求较强,但是贵州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自身在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学支撑,对学生技能培养相对较弱,大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实践的技能较为陈旧的水平,没有真正建立双师型教师模式。另外,某些专业院校的校外兼职教师也流于形式,不能完整的担任课程教学,缺少系统性,教学成效不佳,如此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贵州旅游人才流动性较大,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体系,无法对旅游人才建设专门的档案,旅游人才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旅游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在量和质上都难以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二、发展山地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应具有契合性
与传统旅游业对比,贵州特色山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规格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各类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在结合自身的培养层次的基础上,对山地旅游行业各类新型岗位和新兴需求进行充分调查,从而制定出更加契合贵州山地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契合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设计上应具有针对性
贵州山地旅游近年在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游过渡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涌现出温泉度假、房车营地、攀巖、徒步、探险等多种山地新型旅游业态,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对于专业课程不仅要设置与“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业态相关的课程,还要考虑把贵州地形地貌、房车营地服务与管理、温泉服务与管理、贵州民族民俗、休闲运动、极限运动、医护急救、民宿客栈服务与管理、探险旅游等与贵州山地旅游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使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教学上体现贵州山地特色
针对于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具有山地旅游特色的实训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山地旅游针对性。可以在教学内容补充山地旅游类相关课程,使学生可以对贵州山地旅游特色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特色民宿、露营基地、体育旅游、农旅休闲区等是贵州省山地旅游的特色项目,这些旅游基地和度假区的建立正是贵州发展山地旅游的优质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加大与省内企业的联系,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实习实训,使学生可以对山地美景、人文历史、现代旅游产业等有更加深入的体会,有效弘扬贵州特色文化,为贵州山地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
(四)师资上开展实质的“走出与请进”模式
为了使旅游专业教师可以从根本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能力和素质,对于这些旅游专业教师大力鼓励和组织其到旅游组织和企业进行实践和顶岗,通过直接参与旅游业务活动,对当前工作流程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从而使教师的整体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强化,积累旅游实践经验,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另一方面,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渠道,聘请专家、行家里手等前往学校做兼职教师,完善制度,真正实现与学生分享经验,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正确指导,为培养符合山地旅游发展需要的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就业上为旅游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合理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真正热爱旅游业,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同时,企业需要增加招聘次数,为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旅游人才可以在招聘会中找到理想的工作,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或者学校增加用人单位前往学校与旅游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其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与企业互相了解,增加就业成功率。为了保证贵州山地旅游可以拥有稳定的人才供应,必须为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使其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在旅游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进一步促进贵州省山地旅游的发展。
(六)制度上加强“政校企”联合培养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与相关部门展开合作,结合贵州省旅游实际发展,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对旅游人才进行统计,建立具有人才培训功能的旅游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对旅游人才培养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调研及时了解旅游行业人力资源情况,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引导贵州省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可以朝着针对性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引导旅游企业在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开发体系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积极鼓励旅游企业不断拓展规模,加强在人才实践方面的扶持力度。对旅游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给予重要的支持,使旅游企业和学校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
总之,随着贵州省山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此也更加关注和重视,对于山区旅游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针对于旅游专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受到相关教育者的关注。为此,旅游类职业院校需要充分把握贵州省在各项资源方面的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可以在掌握先进知识的同时,在企业中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旅游类职业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构建与贵州山地旅游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特色培养模式,不断促进旅游人才培养与发展山地旅游需求的紧密融合,为贵州省山地旅游培育整体素质强的旅游人才,满足贵州省在山地旅游方面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琼,李秋静,朱艳芬.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3(03):273-275.
[2] 刘立,王川,张宇楠.“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以黔西南州兴义市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1(09):1131-1134.
[3] 黎国玉,吴宇森,刘成欢.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培养供给互动机制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1(10):184-185+188.
[4] 杨丽,蔡敏涛,王晓宇.《旅游法》实施后贵州省黔西南州旅游业态调适机制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4):143-147.
[5] 杨志法,尚彦军,李丽慧,等.山地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22(04):703-710.
[6] 石长波,王玉,王宇楠.基于AHM改进模型的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设计[J].旅游学刊,2019,24(02):1164-1169.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贵州省职业院校27个产业链专业建设项目--山地旅游产业链。
作者简介:吴昊(1983.09- ),女,汉族,江西玉山人,硕士研究生,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郭威(1977.02- ),男,回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旅游系综合科科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