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0-05-11李涛尹昌美程璐许超
李涛 尹昌美 程璐 许超
摘 要: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举措,积极探索学风建设路径,构建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要凸显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全员育人队伍,强化思想引领,做好职业规划;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风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丰富平台和载体建设,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实践
优良学风是高校办学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既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内含一种动力,让学生保持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优良的学风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构建优良学风建设体系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玩命的高中,轻松的大学”成了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涯的真实写照,面对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严峻形势,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决取消高校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对高校改进和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立足工作职责,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举措,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风建设路径,构建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模式,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一、新形势下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还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情况,存在为开展学风建设而开展学风建设的现象,动静大、效果差。调查发现,学风建设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不充分
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更是学风建设的受益者,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地位,对于提升学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造成大学生生源整体质量相对下降,学生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校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等情况表现比较普遍,成为制约学风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学生入学后对专业不了解,缺少专业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个人发展存在盲目性;高校规模扩大,导致高校教师队伍随之迅速壮大,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出现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水平有所下滑;在市场大背景下,在校大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主要精力往往不能放在学习上,随着电脑、手机普及,网络成瘾、上课“低头族”的比例高,目前几乎所有高校每年都存在因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继而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已成为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难题。
(二)“三全”的学风建设外部氛围还没有形成
虽然各高校对学风建设日益重视,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还未形成,学风建设还停留在“口号推动” “活动推動”的工作模式上。首先是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学风建设的队伍还没有形成,如虽然学风建设重要性人人皆知,但由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所限,学风建设还停留在学生工作层面,仍把学风建设归于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班主任、辅导员承担着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没有站在全校的高度上来看待学风建设,没有放在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的内在要求上来看待学风建设。二是学校注重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学风建设不够重视,而且没有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来抓,在新生入学、考试前、学风建设月等节点上比较重视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存在为学风建设而学风建设的情况。三是学风建设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但目前学风建设内容仍局限于学生学习,学风建设成果局限于不及格率、考研率等方面,没有真正理解学风建设的真正内涵,而且学风建设方法少、载体少、平台少,全方位服务学风建设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影响和制约了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学风建设工作缺少连贯性和全局性
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且工作成效显现比较滞后。目前,部分高校没有对学风建设形成统一认识,没有把学风建设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缺少制度、考核、奖励等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2。因此,学风建设基础不牢,连贯性差,效果受到影响。同时,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在学生层面加强日常严格管理、开展榜样引领等举措,还需要从更高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课程、增设创新创业环节、开展职业规划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全校各部门应统一协调,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学风建设全过程,从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载体建设等多个维度推进学风建设深入开展。
二、新形势下学风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找准抓手、对症下药,做足“实”字文章,学风建设才会有成效,广大同学才能真正受益,学校才能培养和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充分重视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关系到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1.强化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夯实学风建设基础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的综合表现,对大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解决他们学习上缺少目标、缺乏动力的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当前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如对新生入学后开展的调查发现,部分同学来大学深造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还有部分同学理想脱离现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没有积极的目标,缺乏远大志向,导致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教育工作在育人、管理上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解决学习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功利思想严重等问题的关键,也为学风建设取得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以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为主的生涯规划,让每一位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通过生涯规划,让每一位大学生把自己的长远目标分解成依次递进的子目标,这对每一位同学来说,大学期间必将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同时,在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结合专业教育,制定将来的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
3.打造有影响力的学风建设品牌活动,丰富学风建设全过程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学风建设为中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打造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校园精品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身心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也为学风建设取得实效提供了保障。
4.以人为本,坚持普遍教育与特殊引导相结合,全面促进学风建设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心理困惑學生、经济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重大疾病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特殊群体问题的解决也直接影响着学风建设的成效。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坚持普遍教育与特殊引导相结合,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切入点,体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来促进学风建设。
(二)为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对高校学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学风建设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一支涵盖学校管理、教育、服务等各行业的育人队伍,也需要一个融学校、社会、家庭等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学风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学风建设过程中,需要调动校内一切有效资源、平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拓展学风建设新领域
宿舍和班级作为高校最基本的单位,舍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院风、校风,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宿舍和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宿舍的网络、电脑管理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也成为了学风建设中亟需关注的新领域。以宿舍和班级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打好基础,力促优良学风见实效。通过学校各部门间协作,建立健全宿舍网络、电脑管理制度,有效约束、规范上网行为,让电脑网络真正成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工具,避免网络成瘾情况的出现,同时,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建设,打造学习型的和谐宿舍,如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优良学风宿舍评选”等活动,建设好宿舍文化,让班级、宿舍和网络成为学风建设坚固的“大后方”。针对课堂“低头族”,学校和学院可制定课堂纪律和课程考核制度,通过加强课堂互动,学生组织发布倡议书等形式,减少课堂玩手机情况。
(四)完善实践创新培养体系,构筑学风建设新平台
在现实学习中,学生会因对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倍感枯燥乏味,很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上课漫不经心、纪律松散,产生了诸多问题,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只有在钻研专业和科研过程中形成的浓厚学习氛围,将理论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促进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风,从而对优良学风的建设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要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创新,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实现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强创新能力教育的转变。巩固和深化专业培养思想,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浓厚学生专业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以荣誉为动力,不断促进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
(五)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学风建设
完善学生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各种奖学金评定办法,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现情况和对学风建设有关规定的遵守情况作为学生年终考评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学风建设的成效和成绩作为评选学生先进集体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完善学生科研科技活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科研活动、重大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完善学生活动管理的各项制度,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全面素质。通过完善各种奖励、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2019.10 .
[2] 苗洪霞.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51-58.
[3] 赵保全.习近平关于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83-89.
[4] 王涛.寄语“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76-78.
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于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本文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教思政厅函〔2018〕36号)。
作者简介:李涛(1979.07- ),男,汉族,山东滕州人,硕士,讲师,山东农业大农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