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路径探析

2020-05-11赵金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广泛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实际、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着力在贴近学生中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有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大学生对美好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的向往,明确思想引领的时代意义和功能定位,做到明确方向、创新方式、丰富内容、科学引领,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1]。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意义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需要不断弘扬主流价值观,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动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维度看,需要我们长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今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蓝图。历史和现实一再的告诉我们教育兴则国家兴,蓝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将其变为现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我们将“为国造士”的重任扛在肩上,将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全过程中,从点滴小事、从细节关爱着手,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端正行为态度,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认同,引导青年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灯塔,在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提升个人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从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维度看,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认知世界、感悟社会、约束自我等方面的导向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不在仅仅局限于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较好的能力水平、优良的道德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大学生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善于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

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育人体系的维度看,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体系中。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同样是大学生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工作要构建科学的生态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家,就要真正的将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植入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这其中,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工作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但是,部分高校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引领力度上:同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当前国内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近年来在一些青年人中比较有市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青年人社会责任。在高校大学生中频发的“套路贷”现象成为消费主义侵蚀大学生思想的重要佐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更多地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信条,造成社会上存在着道德失范、信仰迷失等现象;再一方面,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在妄图腐蚀、蛊惑我青年思想。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这要求我们要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方式上: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不够。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要契合青年人的实际特点,增强时代性和感染力。当前的高校青年学生主体是“零零后”、“网络一代”,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创新、观点独特。随着信心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改变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借助网络渠道的信息流通,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话语空间进行了颠覆。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实效性,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面对新时代的青年人,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方式、手段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想引领工作中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育仍然欠缺,“微思政”“大数据+思政”“直播+思政”等新的工作手段和平台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作用,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更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发展等方面的精准分析和个案定制。

引领内容上:同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存在距离。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元素,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实践中感知时代的脉搏,读懂所处时代的内涵,才能演奏出属于这个时代育人工作的华美乐章。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要注意引导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爱国爱党情怀,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要结合青年人关注、疑惑、需要的实际内容,丰富接地气、有底气、见实效的思想引领内容。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还存在着与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相脱节,与青年学生成长中面对的理想信念迷惑、择业交友、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方向迷失等脱节的现象,导致思想引领工作缺乏感染力。部分部门还存在形式大于实质,过程大于实效的现象,个别教育工作者存在注重业务工作,忽视理想信念教育,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路径探析

高校是育人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着力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有效机制,切实抓好大学生“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协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机制。当前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4]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全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本着对历史和时代负责的态度,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新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案。要将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其融入到“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之中,在教学、管理、资助、组织等各个环节上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引领、精准发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成长阶段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方式方法、社会实践、成长路径等方面做好绣花功夫;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中,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对学生吸引力强同时又包含真知灼见的“金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到课程之中,在“格物”“致知”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帮助青年学生“诚意”“正心”。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形式。形式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但许多新颖的工具或手段却能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成效,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到主动贴近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形式或手段。一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要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同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工作相结合,形成“1+1>2”的合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网络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网络思维,保持开放心态,广泛涉猎有益的网络知识,不断提升网络素养。近年来,许多高校辅导员借助校园网站、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渠道,搭建起面向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部分高校辅导员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键对键”与“面对面”相结合,在精准掌握学生动向,帮助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实际困难的同时,在网络上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卫生健康教育、青年人的责任感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学阶段处于青年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被认可,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容易被身边那些真实而鲜活的优秀典型事迹所吸引。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要善于挖掘德才兼备、朝气蓬勃、向上向善的青春榜样,发挥大学生榜样的力量,通过他们的事迹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周围大学生的思想及言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内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项帮助青年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帮助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这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在动力。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同学生的密切联系中,摸清学生个体需求和不同阶段面对的困惑,要着力在学生资助、就业指导、成长交友、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咨询、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下真功夫,拉近与青年人的心理距离,增进感情交流;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青年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历史元素,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视野格局,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生动活泼、向学、向善、向上的氛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梯队接力奋斗,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把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基层锻炼、社会服务、公益行动、科学实验、勤工助学等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带着课题去实践,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感悟去奋斗,注重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成果转化,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刻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品质,真正地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0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3]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解放日报,2016,12,09.

[4]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7,1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工作科研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金鹏(1987- ),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